戶戶懸魚,中國傳統民居的這種建築配件,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福建省福安市西南15公里處,坐落著一個清雅靜謐的小村莊——

廉村


廉村本不叫廉村,改這個名是在公元756年的唐肅宗時期。當時皇帝為感念恩師薛令之的清正廉潔,便將老師從小生活的村莊,賜名為“廉村”。


戶戶懸魚,中國傳統民居的這種建築配件,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因此,生活在這裡的人,都以“廉”字為榮,祖祖輩輩恪守“廉潔自律”的祖訓。


到現在,村裡的一磚一瓦,一房一屋,甚至連山牆下懸著的小小建築裝飾,都透露廉村人對清廉人格的敬仰和尊重。


其中一種古樸別緻的建築裝飾叫做懸魚


戶戶懸魚,中國傳統民居的這種建築配件,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這種裝飾是用木板製作的,就懸掛在山牆的博風板上,板子尾端以魚形綴飾。魚飾件的背後用一根鐵條與山牆固定,是為懸魚。



這種懸魚與當地崇尚的“廉”文化到底有什麼關係?


戶戶懸魚,中國傳統民居的這種建築配件,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這還要從一個典故說起。

東漢時期,有一官員,名為羊續。在他任太守之職時,曾有府丞送了條活魚給他嚐鮮。


他也不好拒絕,但是又不想收受賄賂,汙了自身清白,於是他就把魚掛在了外面,日子久了,風吹日曬,魚變成了魚乾。


戶戶懸魚,中國傳統民居的這種建築配件,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後來,府丞又來“孝敬”他,搞了一條更大的活魚送來,羊續這次不想再收,於是指著外面乾巴巴的小魚乾,意思就是,你瞧見了吧,你送來我也不會吃的,你還是乖乖拿回去吧~


從那以後,再也沒人敢給羊太守送禮了,羊續也得了個“懸魚太守”的美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懸魚拒賄”的故事。也是自那時起,懸魚就成了清正廉潔的代名詞。


戶戶懸魚,中國傳統民居的這種建築配件,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廉村的傳統民居,家家戶戶的山牆處都掛一條懸魚,象徵著廉村人對清廉品性的推崇和傳承。他們把“廉”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深刻在了每個人的骨子裡,而這種文化正是使這座小村莊依舊充滿魅力的重要精神依託。


編輯 | 王琳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