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將羅家山改成珞珈山,讓武漢大學校園充滿詩意

走進武漢大學校園,在校史館旁有一座聞一多先生的雕像。那是在1986年,武漢大學為了紀念聞一多逝世40週年,特意為他建立的雕像。雕像由半身頭像和巨大的基座組成,聞一多目光如炬,凝視前方,那是在為國家、民族的命運憂心如焚。

聞一多先生與武漢大學有什麼關係呢?

聞一多將羅家山改成珞珈山,讓武漢大學校園充滿詩意

聞一多雕像

簡而言之,有兩點。一、聞一多是武漢大學籌建人之一,又是武漢大學首任文學院院長。二、聞一多在武漢大學開啟了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歷程。

聞一多是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又一度遠涉重洋,到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珂泉科羅拉多大學、紐約藝術學院等知名院校留學。1925年,聞一多回國,先後到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吳淞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高校任教。任教之餘,聞一多從事新詩創作,並以第二部詩集《死水》聞名遐邇。

聞一多將羅家山改成珞珈山,讓武漢大學校園充滿詩意

聞一多畫像

1928年7月,國民政府籌辦國立武漢大學。時任湖北省教育廳長劉樹杞奉命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劉樹杞希望聘請一批知名學者前來武漢大學任教,便想到了湖北老鄉聞一多,盛情邀請他參與籌建武漢大學,並擔任文學院院長。

聞一多欣然同意,從南京回到了武漢。武漢大學最初的校址位於武昌城內東廠口,為了今後更好的發展,決定搬遷到武昌東郊的羅家山一帶,建設新校舍。當時,武漢大學在羅家山一帶圈定的3000畝土地上,人煙寥寥無幾,荒山旱地居多,水田池塘較少,主要是一些農田、村落、墳墓等,拆遷成本不大,因而湖北當局認為,“將來收用,只要依法辦理,諒無重大困難”,便同意了武漢大學的請求。

聞一多將羅家山改成珞珈山,讓武漢大學校園充滿詩意

珞珈山

羅家山,又名邏迦山、落駕山等。《江夏縣誌》記載:“邏迦山在(武昌)縣東北二十里湖濱。”湖北當局在實地考察武漢大學新校址時,回覆稱:“查得該地內包落駕山、獅子山、團山、廖家山、郭家山等處,惟南面落駕山稍高大,面積約佔千畝餘……”這裡的東部、西部和北部三面臨水,環境幽靜,風景秀美,實在是教書育人的絕佳場所。

聞一多等人在選定羅家山為武漢大學新校址時,以詩人的敏銳靈機一動,建議將“羅家山”3個字改為“珞珈山”。“珞”,指一種堅硬的玉石;“珈”,是古代婦女佩戴的一種精美華貴的裝飾品。聞一多用“珞珈”兩個字來形容這座山的秀麗,富有風味。

大家一致贊成了聞一多的建議。於是,原有的不登大雅的舊時代祖傳地名,頓時變得風情萬種,富有詩情畫意。

聞一多將羅家山改成珞珈山,讓武漢大學校園充滿詩意

聞一多

後來,珞珈山與武漢大學聞名天下。很多時候,人們會以“珞珈山”“珞珈”來代指武漢大學。比如,人們將時任武漢大學外文系教授袁昌英、中文系教授蘇雪林和文學院院長陳源之妻凌叔華稱為“珞珈三女傑”。1998年所徵集,由陳望衡作詞的武漢大學校歌,歌詞的第一句就是“東湖之濱,珞珈山上,這是我們親愛的學堂……”武漢大學首家學生創辦的IT社團,被取名為“珞珈網”。如今,無數從武漢大學走出來的學子,以“珞珈人”自豪。

聞一多為武漢大學所作出的貢獻,當然不僅僅是改名。

聞一多將羅家山改成珞珈山,讓武漢大學校園充滿詩意

國立武漢大學

聞一多擔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時,還不到30歲。在文學院中,與他共事的著名教授有徐天閔、劉賾、陳源、袁昌英、陳登恪、遊國恩、譚戒甫等人,年齡都比他年長。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黃焯曾經對學生說:“一多先生學貫中西,淹博古今,長文學院老少鹹服,政通人和。”

聞一多為學生開設了“英詩初步”課程,每週3課時。聞一多才華橫溢,在授課時座無虛席。連其他院系的學生,都慕名來聽課。

在擔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期間,聞一多還開始涉獵中國古典文學領域的研究,首選的研究對象便是憂國憂民的唐朝大詩人杜甫,還在武漢大學《文哲季刊》一卷一期至四期上連載“杜少陵先生年譜會箋”論文。這也是聞一多研究古典文學的成果第一次公開發發表。

從此,聞一多走上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不歸路”。

聞一多將羅家山改成珞珈山,讓武漢大學校園充滿詩意

珞珈山

聞一多在武漢大學地位很高,在全校教職員工中僅排在首任校長王世傑、第二任校長王星拱之後,排名第三。不過,受各種原因的影響,聞一多於1930年6月提出辭呈,辭去了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一職。

聞一多送給武漢大學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山名,又在武漢大學完成了從詩人到學者的華麗蛻變。這是武漢大學的榮幸,也是聞一多的榮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