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相似并非遗传,而取决于童年的养育方式,我们《天生非此》


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没有被善待过,就别指望他成年后会善待这个社会。——李玫瑾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与父母的相似之处,也许是行为方式,也许是饮食习惯,或者是脾气性格。我们以为这种普遍现象都是遗传。


与父母相似并非遗传,而取决于童年的养育方式,我们《天生非此》


《天生非此》一书,是英国作家奥利弗·詹姆斯的著作,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他以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理性分析、深入探讨、参考大量的研究成果,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们会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受到父母后天培养模式的影响,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打破代际相传的教育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为什么我们和父母那么相似

我们之所以能在自己身上找出父母的影子,这都是言传、身教和身份认同的结果。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接触最多的就是妈妈,孩子的模仿能力会让自己的行为与妈妈更接近,为了讨妈妈喜欢,孩子会做跟妈妈一样的举动,会成为和妈妈相似的人。同样,妈妈深恶痛绝的事,我们也会跟着产生抵触情绪。尤其在还不能明辨是非的时期,父母说的都是对的,要无条件服从,父母做的就是模板,要有样学样,渐渐地,我们长成了和父母类似的样子。

如果妈妈是个多愁善感、过于小心谨慎的内向者,孩子 就常常被人诟病冷漠、不合群。妈妈凡事想清楚再做,有话多想想再说。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一次说的话让人取笑了,让人伤心了,让人愤怒了,以后便再也不会说。日子久了,孩子也像妈妈一样越来越沉默寡言,越来越不喜欢与人交谈。

妈妈喜欢吃简单的食物,是素食主义者,孩子多半会跟妈妈一样。

克莱格文特尔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带头专家之一,他说过:丰富多样的人类心理并非先天基因带来的固有产物。我们生存的环境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与父母相似并非遗传,而取决于童年的养育方式,我们《天生非此》

2、父母的差别教育造成了孩子的差异

在多个孩子的家庭里,造成兄弟姐妹之间差异的原因很多:

父母对待每个孩子的方式不同

在孩子出生时,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同

对孩子的偏爱程度不同

将某个孩子当作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孩子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

父母无论怎么想要把一碗水端平,都是很难做到的,尽管他们也不愿意差别对待,但事实就是有很多因素使同一对父母养出的孩子差别很大。

父母生充育第一个孩子时,通常是身体状态最好,感情也相对最好的时期,他们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个孩子,无论经济条件如何,被全心全意照顾的孩子长大后心理更健康,心智更成熟。他们不但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而且学习成绩优秀,事业上也更有成就。

而在夫妻关系紧张、婆媳矛盾充斥的家庭氛围下养育的孩子,与第一个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在父母那里获得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少,还有很多人被父母完全忽视,也不必承载父母新寄予的太多希望。

与父母相似并非遗传,而取决于童年的养育方式,我们《天生非此》


电影《阳光普照》里的爸爸,就是差别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不喜欢小儿子,甚至于别人问起有几个孩子时,他也只说一个。大儿子被他严格要求,寄予厚望,他从来不去关心儿子的心理变化,只知道让他一定要复读上医学院,让他“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爸爸的希望成为他的压力,这个所有人眼中的好孩子,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向被爸爸忽略的小儿子,跟着小混混砍伤了人,被教养三年,当爸爸意识到只剩下这个不喜欢的儿子时,才反思自己多年对他的关心和爱几乎没有,他为了帮助出狱的儿子摆脱小混混菜头的纠缠,好好走正路,就开车撞死了菜头。

他用自己的差别对待毁了两个儿子,也毁了自己的一生。

童年期的不良养育是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缺乏回应的早期照料会造成儿童更加缺乏安全感,同时无法控制自身情绪,容易反应过度。他们会更加恐惧,然后通过愤怒来处理威胁。不论孩子多大,缺乏父母的体贴照料都会使他们的攻击性变强,产生同样效果的还有父母的敌对及攻击行为。



与父母相似并非遗传,而取决于童年的养育方式,我们《天生非此》


3、成功的决窍是后天训练的结果:一万小时定律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我们通常只看到别人取得的成就,而不知他们背后的坚持和付出。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只要我们为了自己的目标一直勤学苦练,终有一天,理想也能实现。

刘翔从7岁开始苦练19年,才有了赛场上的飞跃。达芬奇从画鸡蛋开始日复一日练习,才有了后来的《蒙娜丽莎》。钢琴家郎朗3岁开始学钢琴,每天练习2小时,后来变成每天8小时的训练,才有了后来在各国际大赛上夺冠的好成绩。

任何事都不能一蹴而就,除了努力没有捷径可以走。

与父母相似并非遗传,而取决于童年的养育方式,我们《天生非此》


4、重视精神健康,把爱传递下去

我们明白自己的性格形成,来自于幼年时期的经历,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正面的还是反面的,父母都曾经影响了我们的成长。如果想让下一代更好,就要从自身出发,摒弃掉我们被养育过程中的误区,好好照料他们、陪伴他们、理解他们,让孩子成为身体和精神都健康的人。

让孩子沐浴在我们的爱里,用自己最积极的心态与他们相处,成就他们的同时,也治愈我们自己。


将好的独特的东西传递给后代,这事的决定权在我们而非基因。我们常常希望通过改善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加富足的生活,一旦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那么比起为子孙后代留下房产、股票、股份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将爱传递下去才更加重要。



与父母相似并非遗传,而取决于童年的养育方式,我们《天生非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