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體》的一個概念引發的聯想

這一次疫情發動的戰爭,讓我想起了一個概念,叫做“降維打擊”,源自於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首先我們梳理一下這個概念。

降維攻擊有別於降級攻擊,兩者的區別有點像量與質的區別。如果有人說降級攻擊,最多是說兩者的水平不在一個層次;但如果說降維打擊,則代表兩者已經不是在一個共同的認知範圍內。

說通俗點,就是說戰爭已經拉響,已經造成大面積毀傷,甚至於直到結束的那一刻,我們還是沒有意識到,對此毫無認知。好點的局面,只是不知道鬥爭對象或者反擊手段,此刻才是引起恐慌的時間段。因此也印證了那幾句俗話“無知無畏”、“痛定思痛”,從這裡,我們反思到一個意識層面的問題,這不僅僅是大眾科普的缺失,而且是大眾科學先驗精神素質的培養。

說到這裡,首先談到一個人類特質,一個我們全人類擁有的特質——害怕心理。試想想,如果沒有這個基本的心理做支撐,恐怕人類就早已滅絕,因為一個人在危急時刻的第一本能反應就是畏懼,畏懼過後就是求生,求生的現實需求導致思考,思考大體會有兩個思維走向,探索和逃避,這就又造成了兩個演化趨向。

單從人類自身的演化來說就足以證明。比如,現如今,為什麼會有猴子和人的區別,既然人類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為什麼現如今猴子仍然是猴子,人類卻成了人類?那我們細細說來。

人類的遠古祖先是猴子,那時候都在樹上摘果子吃,大家都一樣,然而隨著地理變遷,自然因素影響,比如山林起火,地震、乾旱等,造成樹林面積銳減,侵襲到了猴子世代居住的林地邊緣,生存空間被擠壓,造成這一區域內食物短缺。當矛盾進一步激化到無可收拾的地步的時候,有一部分猴子為了生存,便選擇了逃往更深的森林裡,而有一部分猴子反其道而行之,就會從樹上嘗試著下來去探索林邊的草地,那麼下了樹之後,為了應對隨時可能的危險,不得不時時環顧四周以作偵查,使得他雙腳頻繁地直立,頻繁地挺直身體,進而導致雙手的解放,現實的需求,比如需要用樹枝去掏白蟻窩吃螞蟻蛋,促使雙手靈巧度的增加,開啟大腦假借於外物,進而大腦皮層的溝回增加,智力隨之激升,最終通過若干年演化,變成了能夠運用工具、進行勞動的人類。縱觀猴子或猿到人類的過程,演化的決定因素就是探索,那麼探索的當初動因就是未知恐懼對人行動的催化。放棄探索的個體,時至今日,猴子仍舊是猴子。

那麼我們現在說,現實需求催生了探索的慾望,探索行動又會催生出很多成果,有些成果是有意為之行為的偶然發現,有些成果是無意間的偶然獲得,比如現如今人類對星空的主動探索,暗物質的發現,比如當年抗生素的偶然發現,當年化學家發現苯的環狀結構居然源於一次夢境,因為夢到蛇咬住自己的尾巴。那麼結果無論是偶然獲得也罷,必然探索到也罷,前提條件是他的潛意識是處在準備狀態的,也就是備戰狀態。如我們常說的那句話“機會往往眷顧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然而,出成果不一定能出應用。這裡面又牽扯到另外一個概念,叫做人類社會的“文化反噬”。也就說原創發源地未必是發祥地。有時候甚至會反噬到本源。要麼毀滅本源,要麼危及本源導致本源進一步覺醒,促進態變。這種現象在各種領域隨處可見,只舉個簡單的例子,黑火藥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其發源地是中國,但自他研究出來若干年,並沒有引起重視,或因此項事物的出現推動社會變革,頂多在盛世的時候,人們將其點燃,街頭看著綻放的煙火娛樂而已,但是後來西方殖民者把它壓進了金屬彈殼中造成子彈,炮彈等等火器,在較短的時間內,將騎士階層和封建堡壘炸的粉碎,並最終通過堅船利炮敲開了中國大門,用中國人當初自己發明的東西來征服中國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僅此一例就能說明問題。包括現在我們談到的“降維打擊”這個概念,在中國的科幻小說裡出現,但是不否認很有可能反而被其他國家所重視和運用,並運用在“未知領域”的作戰。難怪一開始就會在國外榮獲大獎了。

有的人說,那就發展技術不就行了,但是,“技術”和“科學”是兩碼事。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古羅馬帝國,古羅馬帝國的強大是眾人皆知的,無論是軍事還是技術,乃至國家版圖、影響力,在當時都是無可匹敵的。直到現在我們在古羅馬城市遺址中仍然能找到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排水技術,沿山坡由低到高的先進引水技術,歎為觀止的建築技術等等,即便是放在今天,眾多技術都是先進的。但是最終羅馬還是覆滅了,原因何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當時幾代君主都對哲學家、學者、研究者等一大批“無用之人”進行了清除,或驅離、或殺掉,只保留軍事人才用以打仗、保留匠人用於城市生產建設、農民用於耕種。從那一刻起,國家在意識層面便停止了對科學的探索,停止了“無用”領域的研究,多年的窮兵黷武,導致了最終的滅亡。這就是隻有技術應用而沒有科學精神而亡國的典型例子。所以在未來,一旦孩子有了藝術興趣、哲學興趣、音樂興趣、甚至對於歷史、數學、等“無用”學科有自己的愛好苗頭的時候,請不要阻止,順天致性,因勢利導,因為這些“無用”是終極的“大用”,是“有用”的先導。

中國有自己的古老文化和哲學體系,這個體系不同於西方,西方的體系是學科逐步分化,瞬間見效,針對性強,但由此引導下的發展模式造成了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物種消失等等不可持續現象。而東方哲學重視整體,順應自然,“生於一但歸於一”,這就好比,中年人的保養之道,不做大的消耗,儘量保持原本的機體狀態不受破壞,這在人類未來的發展中是具有優勢的,很有可能成為未來人類倡導的發展模式趨向之一,但反過來說,也容易導致固步自封,不思進取。

結合東西方,每一次人類思想大變革,它的智慧精華或靈感綻放往往植根於古典的樸素哲學。比如,西方的文藝復興,源於古希臘哲學在歐洲的迴歸,包括啟蒙運動等等。這些,近幾百年來已經得到了歷史的印證,但目前隨著人類整體面臨生存危機頻度的加快,程度的加深,西方的這些模式似乎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江河日下的地步,除非另闢蹊徑,但又似乎不可能。所以未來的風向有可能倒向東方。不妨做一次預測,中國的“文藝復興”,應該源於先秦諸子百家時期的智慧經典,或者更靠前的古代文明基因和智慧在現代百姓中的迴歸。中國需要一次史無前例的思想大變革,規模和深度應該遠遠超過目前所謂的主流文化。這勢必有一段長時間艱難的路要走,曲折往復,但意識必須覺醒。借用魯迅先生一句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

最後,迴歸到此次疫情帶給我們的思考,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意識層面的覺醒,就不能做到先知先覺,沒有歷史的回顧,就會犯同樣的錯誤,現如今,僅僅是把經濟進步當成發展進步的主要指標,甚至唯一指標的話,勢必會面臨各項危險和自身各方面的短板,甚至面臨以前人類未曾碰到過的問題。

只有拋開現有的束縛,離開舒適區,保持敬畏、主動探索,才能有真正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