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信證券伍超明:全球產業鏈短期內無法與中國脫鉤

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東大會即將召開。

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六數萬投資人都會懷朝聖的心情,前往位於美國奧馬哈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總部。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股東大會將不允許股東親自出席,改為全程現場直播。

此前,金融界連續三年前往現場為中國投資者帶回一手資訊與精彩觀點,並在海外舉行中美投資人峰會,本次巴菲特股東大會我們亦不會缺席。

4月30日19點,“戰疫·未來—金融界之夜暨2020中美投資人云峰會”準時上線,金融界邀請海內外專家共聚一堂,搭建中美投資溝通橋樑,聚焦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革與機遇。

在“戰疫·未來—金融界之夜暨2020中美投資人云峰會”上,財信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發表觀點。他指出,自疫情在全球範圍爆發以來,全球貿易不斷收縮。至於疫情對其的最終影響有多大,伍超明認為存在三種可能——完全的逆全球化、全球價值鏈長度縮短、中日韓等東亞國家的貿易份額繼續上升。伍超明指出,當前確實存在產業鏈去中國化的聲音,但由於產業鏈轉移的成本高且需要時間過長,短期內產業鏈不會遷離中國。

對於伯爾希克哈撒韋在疫情期間的鉅額損失,伍超明表示這不能說明價值投資問題。長期來看,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無論公司價格如何波動,也不會脫離基本面和公司本身的價值。同時,市場波動意味著有很多機會買到便宜的資產,這對價值投資者來說是很好的機會

相比實體經濟,政策措施對資本市場更有效

金融界:政策措施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幾何?

伍超明:政策措施確實起到了一定效果,使全球股票市場出現企穩反彈。中國央行在2月3號前後,投放了1.7萬億元作為流動性補充,給了市場一顆定心丸。國內市場企穩,深圳成份指數成功反彈了20%以上,可以說央行打了一場成功的金融風險防禦戰。與中國一樣,歐美央行的反應非常迅速,股票市場也出現了企穩的反彈。道瓊斯指數比最低點時反彈幅度超過30%,出現了技術性牛市。

但是,從措施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來看,顯然要差一點。貨幣政策的寬鬆並不是針對疫情本身的防護,作用不明顯。寬鬆貨幣政策提供的低成本資金,只有在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後,才能幫助實體經濟和居民恢復正常的秩序。

顯然在當前全球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當務之急是疫情防控。

全球貿易格局的三種可能

金融界:疫情將如何影響世界貿易格局?

伍超明:我們認為有三種可能性:

1. 逆全球化。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於,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工作機會的減少,全球收入不平等加劇,導致貿易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出現。此次疫情大流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比較深遠的,一方面經濟規模的恢復需要2-3年才會迴歸正常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失業率會大幅攀升導致工作機會減少,貧富差距拉大,這位逆全球化提供了更多的土壤,貿易保護主義有可能會被強化,導致與全球化對立的國家化傾向加強。

2. 全球價值鏈的簡化,即縮短全球價值鏈的長度。自2019年,美國在全球多方面發生貿易摩擦以來,不少國家意識到了全球價值鏈的風險,擔心供應鏈對外部依賴過強會導致國家無法獨立生產。此次疫情的爆發更加重了這種擔憂,各個國家會開始重新思考全球價值鏈模式存在的問題。

3. 疫情後,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貿易份額繼續上升。這是因為東亞經濟體在此次疫情爆發過程中採取了比較有效的防疫措施,復工復產較早。進入二階段後,歐美國家的疫情處於擴散時期,且歐美聯盟內部、歐盟內部的團結性並不強。字啊這種情況下,東亞經濟體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低位會被強化。

全球產業鏈短期內無法與中國脫鉤

金融界:疫情得到控制後,全球產業鏈是否會出現去中國化?

伍超明:短期內產業鏈無法去中國化,但是當前確實應該加大對製造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保證國內產業鏈的完整性和穩定性。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 當前確實存在產業鏈去中國化的聲音。這是因為疫情爆發後,各個國家發現防控物資緊缺,產業鏈在海外,因此想在國內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體系。

第二, 短期內,全球產業鏈無法也不會與中國脫鉤。這是因為短期內很難找到替代中國的經濟體。各個國家,如:美國、歐元區等發達國家,很難構造出獨立的產業鏈。全球產業鏈也難以在短時間內發生逆轉性的變化。這是因為產業鏈的跨國轉移難度很大,需要時間。對於跨國公司來說,重置產業鏈的成本很高,一方面要考慮關稅問題,另一方面要考慮物流成本、供應鏈配合產業的完善度和成熟度,在中國的跨國公司的生產投資、產業鏈條等等都在中國,短期大規模撤走並不現實。中國相對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以及與全球價值鏈深度融合的地位,短期內並不容易被替代。因此,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不會發生改變。

第三, 從歷史的經驗規律來看,全球產業鏈轉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產業鏈原本在中國的轉移會更加漫長。歷史上幾次的製造業大遷移一般都需要20多年的時間,第一次製造業大遷移發生於20世紀初,是由美國接替英國承擔了全球製造業產業,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由日本接替美國,第三次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由亞洲四小龍接替日本,第四次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由中國接替亞洲四小龍,承接了全球製造業產業。在第四次轉移的過程中,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的轉移時間持續了10年以上的時間,並且產業的轉移都遵循著一個規律——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然後是資本密集型產業,最後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全球產業的發展會向消費增長熱點地區靠近,中國的內需市場非常龐大,有四萬億中等消費群體,這對中國國內消費品生產會帶來很強的支撐。所以,製造業的轉移會受到很大制約,此時轉移的難度更大,時間更長。

短期損失不能代表最終投資的虧損

金融界:巴菲特損失嚴重,價值投資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伍超明:巴菲特可能在短期出現了一些投資損失,但不意味著價值投資失靈。價值投資的核心是買市場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即低估值的避險標的。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市場參與者對經濟下行和債務違約的擔憂明顯增加。股票價格出現大幅下跌,導致部分股票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

但是從長期來看,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無論公司價格如何波動,也不會脫離基本面和公司本身的價值。2008年次貸危機時,巴菲特也曾出手抄底高盛的股票,買入後高盛股票的價格一度回調50%以上,而且在危機過去後,高盛股票持續回升,這筆投資的最終收益率達到了30%以上。短期的損失不能代表最終投資的虧損,更不能歸結於價值投資理念的錯誤。

本次疫情是全球性危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倖免,對經濟的影響深遠,大於金融危機。IMF在四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這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衰退,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毫無疑問會影響資產的價格,企業盈利下降,債務違約增多,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這會引起股價出現戴維斯雙殺的現象。

但市場波動也意味著會有很多機會買到便宜的資產,這對價值投資者來說是很好的機會。價值投資仍然適用於目前的市場,當然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投資者要對股票的內在價值有合理的判斷,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有充分的考慮,而且資金流動性也要足夠的時間可以等待價值迴歸,找合適的時機買價格合理的股票。

不要做自己不專業的投資

金融界:對普通投資者有什麼建議?

伍超明:人類終將戰勝新冠病毒,但是疫情導致的經濟衝擊需要更多時間消化。全球經濟、金融的不穩定因素還在不斷增加,在黑天鵝還沒有飛走的背景下,對普通投資者來說,要敬畏市場,多些耐心,不要做自己不專業的投資,注意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本文源自金融界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