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艾克瑟到陶渊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于接受平凡的自己

当我们置身都市的围墙时,有没有一种回归田园的冲动?当我们被现实的迷雾笼罩时,有没有一种找寻自我的欲望?但冲动与欲望都抵不过我们面对现实无奈,我们常常抱怨繁重的工作,厌烦紧张的都市, 却不敢真的抛下,所以如果有人这样做的话,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勇士"。

从艾克瑟到陶渊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于接受平凡的自己

“久在樊笼里”的我们都渴望一次伟大的“出走”

一、艾克瑟的逆行

瑞典学者艾克瑟·林登便是这样的一位勇士,他不是什么知名作家,出版社对他的介绍简单得让人失笑:"出生于1972年。他和家人住在瑞典的一个偏远的农场里。"但似乎平凡的他却做了一件惊人之举——背离了城市的繁华,带着一家老小到了冷僻荒芜的牧场,在那里看羊数星星,还把琐碎清冷的日子熬成了风靡世界的一本书——《我的牧羊日记》,英文名叫做"Counting Sheep"(数羊)。

还记得我们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常做什么吗?数羊。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原因呢?我原来不明白,读了这本书后,我似乎懂了——因为它能让我们回归平静,这大概也是作者把这本书叫做"数羊"的缘由吧。

从艾克瑟到陶渊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于接受平凡的自己

《我的牧羊日记》(Counting Sheep)

但数羊只能让我们的精神稍缓片刻,却不能治愈我们,我相信艾克瑟在前往牧场前已经这样做过很多次了,但这完全无法让他彻底放松,他每天都要花三四个小时在拥挤的地铁里,或是同样拥挤的公路上,只为把几个孩子送到学校,再接回来。

直到有一天,他彻底爆发了,他对这种被社会的大机器裹挟、驱使的快节奏生活厌恶到极点,他感到无法呼吸,他忘了自己是谁,他觉察到自己的力量正在一点点流失:"我需要的一切都装在这种包裹和箱子里,伸手可及。……不知有多久不曾置身于真实的天地,不曾知晓外界的风云变幻。"于是他和一家人在众人异样的眼神中,在21世纪的现代,回归19世纪的田园,成为了一位逆行的隐士。

近三年的放羊生活让他重归平静了吗?看来是的。但是千万把隐居想象的过于美好。艾瑟克一家虽然不用再挤地铁,但他们要为两百只羊奔波,艾瑟克摆脱了城市的丛林法则,但他面对的是更加纯粹也更加残酷的自然生存法则。

从艾克瑟到陶渊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于接受平凡的自己

于牧羊中,触碰真实生活的粗糙与质感

这本书不是童话,如果你希望借助艾瑟克的手帮你清除尘世的烦恼,恐怕你得失望。书中的内容既不梦幻,也不潇洒,讲的多是牧羊的日常,比如修栅栏、蓄牧草,琐碎平凡,甚至还很血腥,比如宰羊。但这就是生活,艾瑟克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就是要告诉你生活的残酷无处不在,甚至都市里的那些,恐怕还比不过自然界。

比如关于死亡,瑞典国家是没有死刑的,它的最高刑罚是终身监禁;但是在牧场,死亡随时存在,有时是因为自然,更多时候是因为人。艾瑟克毫无隐瞒他的宰羊经历:"当你举起手中的刀,在一个生命的生与死之间挥舞,那心悸的感觉恰似乘坐主题公园的过山车;你的整个身体都在尖叫着说不,你的本能在反抗,但你心意已决,你会坚持到底,很好。""在屠宰之前,与羊儿相处的岁月是不完整的,屠宰完成的那一刻,和羊儿共度的时光才画上了句号。"

在现实社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羁绊,包括亲情、道德、人道,你会努力回避死亡、回味死亡,尤其是和自己生命有关的人与物,但是艾瑟克却直白地揭示了这一切:既有生必有死,既有开始,就必有终结,凡事皆如此,这便是生活的本质。

压抑与释然,痛苦与快乐,都是生命的必需品,艾克瑟用他的逆行告诉我们:我们期望的田园生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要找寻的"自我"也不在外面,只要心随自然,哪里都是我们的精神归宿,哪里都是真实的自我。

从艾克瑟到陶渊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于接受平凡的自己

心随自然,哪里都是田园

二、陶渊明的归去

和艾克瑟同样的勇士,近千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不过大家更习惯称他为"隐士"——陶渊明,和艾克瑟一样,他抛了尘世间的浮华外表,不显摆祖上的英名,也不提及自己的成就,只是平淡如水地向历史介绍:我的家门前有五棵柳,就叫我"五柳先生"吧。听过陱渊明名号的人,也大都知道他的《归去来兮辞》,他离开哪?又归去哪呢?

他背离了尘世,也背离了名利欲望。他说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还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彭泽县令的位置上离开,对自己的妻儿老小如何交代?对自己的历史名份如何交代?

从艾克瑟到陶渊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于接受平凡的自己

“复得返自然”是陶渊明的选择

所以,他也纠结过,但最终还是放下了,他说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该走的就让他走远:你长大了,童年就走了;你老去了,青春就走了;儿女、朋友也会走远,你的生命也终将如此。生命是一个离开的过程,但它也可以是一个回归的过程,如果在经历了凡尘俗世的侵蚀后,在经历了虚华浮云的熏染后,依然能回到生命之初的"赤子之心",那便是对自己最好的交待,回归生命源头——那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他回归了田园,也回归了最本真的自我。和艾克瑟一样,陶渊明的田园不是桃花源,而是一缕缕真实的人间烟火,鲁迅说得好,就算你和爱人飞到月亮上去,也得带个锅做大饼吧。仙界的冷清从来不适合凡人,我们走得再远,都需要热热嚷嚷的炊烟和火光,它才能证明我们真正活着。

从艾克瑟到陶渊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于接受平凡的自己

常存“赤子之心”是人生的大修行

陶渊明和艾克瑟的可爱和可敬便在于,他们都敢于面对最赤祼的生活,并敢于接受最糟糕的结果。艾克瑟面对的一群臭哄哄的羊,而陶渊明需要调弄的是同样不省心的豆和黍,尽管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结果却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披星戴月而几无所成,但他却说"但使愿无违"——虽然艰难,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这就是人生的至道,我问心无愧。

伟大很难,但敢于平凡,也绝不容易。陶渊明为了追求淳朴放达的本心,放弃了功名利禄并安于当下,所以朱熹夸赞道:陶渊明的不要,是真个不要。

从艾克瑟到陶渊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于接受平凡的自己

敢于平凡,也是一种大勇气

三、结语:关于诗和远方

2015年的一封辞职信,曾经刷爆了网络,风靡了天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为什么短短10个字却能戳中10亿人的痛点?

因为我们多数人都不愿意活在当下。当下有那么多的苦那么多的痛,但我们却无力解脱,于是我们把眼光投向了远方,投向了地平线以外,我们以为总有一个诗意的桃花源,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

从艾克瑟到陶渊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于接受平凡的自己

我们总是期望,外面的世界一定会藏着我们的精彩

庆幸的是,有那么一些勇者,比如陶渊明、艾克瑟,还有那位辞职的女教师,他们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前往我们心中的精神原乡。不幸的是,不管他们的哪一位,都告诉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桃花源——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将面对充满残酷的生活,都将纠结内心的抉择,还是张德芬的那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陶渊明的归来,是永远归到了自然的耕稼中,于至简中参透:没有了名利的光环,我们同样可以潇洒于世。

艾克瑟的逆行,是将自己放逐到人世与自然的边界,在荒芜中了悟:原来人世间的残酷也不过是自然的原始法则之一。

至于女教师的辞职,是从人世的这一边游走至另一边,然后在烟火气里继续她的平凡生活。

从一种琐碎到另一种琐碎,从一种平凡到另一种平凡,他们的归去与归来,不是为了改变,而是为了找到——我们能否面对琐碎的生活,我们能否接受平凡的自己?

从艾克瑟到陶渊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于接受平凡的自己

我们是否愿意接受平凡的自己?

我们离开了小山村、小城镇,为了追逐一个遥远而美好的梦。有些人圆了梦,但更多的人却挣扎在梦境的边缘,入不了梦,却也不甘回归现实,于是我们只好自欺欺人——有多少日光下的光鲜亮丽,就有多少黑夜里的暗自垂泪。

在难过的时候,我们也许也想过放弃,但最后总在心底对自己说:我们回不去了。是真的回不去了吗?是我们不愿意,我们既不想接受别人质疑的眼神,更不愿意接受暗淡的生活和平凡的自己,但是陶渊明们告诉我们:做一个真实的平凡人,同样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从艾克瑟到陶渊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于接受平凡的自己

追求平淡里的真实,是每个人都可以采摘的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删,谢谢)

作者简介:雪中芊芊,雪中一点芊绿,愿用文字为平原旷野注入一点暖,更多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