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點時間給茶 看茶葉在沸騰中開花 |「喜善約茶」


山泉煎茶有懷

白居易·唐

坐酌泠泠水

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

寄與愛茶人

留一點時間給茶 看茶葉在沸騰中開花 |「喜善約茶」

國人對茶的情節,在秋冬季顯得尤其濃烈。


取一壺清水,慢慢地煮沸,水霧繚繞中投茶,茶葉在沸騰中把色彩、香味注入清水,整個屋子在一瞬間暈染上茶香,好像時間都慢了下來。


留一點時間給茶 看茶葉在沸騰中開花 |「喜善約茶」

白居易在“暖爐生火早,寒鏡裹頭遲。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中寫盡了寒天一日的悠閒生活。


古人喝茶非常講究,融雪煮茶極盡風雅。


陸游“建溪官茶天下絕,香味欲全需小雪”,可見執著。紅樓裡妙玉收集雪水埋在地底下,來年再挖出來招待知心人,是女兒心事的獨自爛漫,也是生活的儀式感。


留一點時間給茶 看茶葉在沸騰中開花 |「喜善約茶」

飲 茶 史

中國人飲茶從鮮葉生吃咀嚼開始,後變為生葉煮飲,形成比較原始的煮茶方法。


唐以前無製茶法,直接採生葉煮飲,唐以後開始由粗放走向精緻,以幹茶煮飲,泡茶方式、順序、器具、環境、用水,都開始有了更多講究。


唐宋時代煮茶,喜加入蔥、姜、桔子皮、薄荷和鹽等調料一起煮。或把茶葉碾成碎末,沖水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留一點時間給茶 看茶葉在沸騰中開花 |「喜善約茶」

陸羽在《茶經》中論及泡茶燒水有三沸:“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

除此之外,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這也是唐代茶藝的精髓。


宋元以後,改煮茶為泡茶,不再加入調料,開始保留茶原本的清香。明清以後,蓋碗茶盛行。


不是所有的茶都適合煮著喝

喝茶,豐儉由人。秋冬季,很多人喜歡圍爐煮茶,別有意境。但不是所有的茶都適合煮著喝。


留一點時間給茶 看茶葉在沸騰中開花 |「喜善約茶」

【綠茶】通常用細嫩的芽葉製成,高溫會將茶葉燙壞,破壞其營養成分,苦澀物質滲透到水中,容易造成茶湯苦澀,不宜煮沸飲用。


【黃茶】是在綠茶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道悶黃的工序,屬輕微發酵茶,同樣不適合用來煮,煮茶會破壞口感,損失功效。


【白茶】是茶葉中加工工序最少的一款茶。新白茶嫩度較高,沖泡時切勿用沸水悶泡。老白茶在自然發酵下,形成氧化膜,煮茶滲透更容易釋放其內涵物質。


留一點時間給茶 看茶葉在沸騰中開花 |「喜善約茶」


【紅茶】日常沖泡一般用85~90度水溫,沸水會造成茶湯苦澀。但紅茶常被用來煮茶,與牛奶、果汁等搭配在一起,別有一番風味。


【青茶】又叫烏龍茶,日常沖泡適合用100度水溫高衝快出,喚醒茶性。新烏龍茶不適合煮,老烏龍可煮沸後飲用。


【黑茶】是全發酵茶,由粗老的葉片、茶梗加工而成,黑茶可沖泡可煮,黑茶滋味濃厚,配上鮮奶是藏區人民不可或缺的奶茶。


保鮮保綠不宜煮 新茶宜泡老茶煮

調飲宜煮清飲泡 嫩茶宜泡粗茶煮

(來源 網絡)


“寄與愛茶人”——相約花開福田·喜善堂


留一點時間給茶 看茶葉在沸騰中開花 |「喜善約茶」


茶生長於自然,或煮或泡,喝茶時人都在“草木間”,這是通過外在感官和內在感受與自然同頻相連的方式。


“心亡則‘忙’”,趁著週末得空,相約花開福田·喜善堂,經由喝茶這一“閒”事,在喧鬧中停留片刻。倚窗而坐,從溫壺開始,於精微中,一步一步去感受,直至茶湯入口,好似品進一段時光,回味悠長。


留一點時間給茶 看茶葉在沸騰中開花 |「喜善約茶」


眼前的人和光景,因茶而聚,“一期一會”。和不同的人喝出不同的茶味,或甘醇或苦澀,人生不可重來,每次相會都值得好好對待。

在難得的靜謐中,留給自己一小時、兩小時……或半天的時間,去拉近自我與生命的對話。花開喜善,有品茗交心、有輕食養生、有灸養通絡、有藝展入禪……


“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茶湯流轉於唇齒之間,耳畔清音嫋嫋,花開福田·喜善堂總有適合您的茶席。

留一點時間給茶 看茶葉在沸騰中開花 |「喜善約茶」


留一點時間給茶 看茶葉在沸騰中開花 |「喜善約茶」


留一點時間給茶 看茶葉在沸騰中開花 |「喜善約茶」

留一點時間給茶 看茶葉在沸騰中開花 |「喜善約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