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這個社區讓“近鄰”似“親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松江這個社區讓“近鄰”似“親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松江這個社區讓“近鄰”似“親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在剛過去的中秋節,位於新橋鎮雅閣花園的“健康之家”睦鄰點一片歡聲笑語,社區的老人們如約聚到這裡,自己動手包起了月餅,雖然是初次學做,大家都很認真,按照提前準備好的教程,一道道程序逐步學著做,連鄰里小區的居民也跑過來觀摩指導。

做好的月餅,大家再分頭送給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們,共同分享假日的快樂。負責人陳鳳珍告訴小松,“一個家庭過節,哪有一幫人過節開心,在我們睦鄰點的發動下,大家主動走出家門,融入社區生活,日子過得不要太開心。”

松江這個社區讓“近鄰”似“親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在新橋鎮這樣的庭院課堂式睦鄰點還有很多,每個睦鄰點都由熱心公益、具有一定藝術特長的社區熱心人牽頭在家中開展,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類學習聯誼活動,包括誦讀、布藝、書法、美食、根雕、舞蹈、京劇、聲樂等,通過將課堂延伸至庭院,實現了睦鄰共處和文化整合。遍地開花的睦鄰點,像毛細血管般融入社區肌理,持續構建社區“朋友圈”,樓上樓下常來常往,曾經陌生的鄰里如今變成了親親熱熱的“家人”。

打破冷漠,融小家入大家

記者來到了位於新橋雅士軒的“誦讀之家”睦鄰點,剛踏進家門,就聽見了字正腔圓的朗誦聲。客廳的幕布上寫著“書香庭院、誦讀之家”“誦讀讓生活更美好”等字樣,幾位老人拿著手稿一字排開,正在負責人黃盡能的指導下逐字糾正發音。

松江這個社區讓“近鄰”似“親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剛開始搬過來的時候,一個人都不認識,老兩口也覺得很孤單”,退休之前黃盡能是一名廣播媒體人,閱讀是她與愛人鄭堅民共同的興趣愛好。房子空著不如好好用著,在愛人的支持下,黃盡能把自己的庭院打造為“誦讀之家”睦鄰點,定期組織居民到家裡談文化、練朗誦,作品也都是她自己完成創作的。“之前我平仄不分,經過黃老師的指導,終於能分清楚了。”“誰說老人只能在家帶孩子做飯,朗誦讓我們更注意形象了,大家都要打扮美美的。”居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表達著對“誦讀之家”睦鄰點的喜歡。黃盡能告訴小松,“朗讀是滋養心田的,跟著大家一起學習,精神上的滋養勝過我們倆人默默過日子。”

松江這個社區讓“近鄰”似“親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破冷漠,融小家入大家,不僅讓老年人老有所樂,也讓年輕人放下了心,主動融入社區裡。家住淺水灣小區的李雪松阿姨,之前一直生活在北京,這些年才搬到了上海。女兒擔心她一個人孤單,瞭解到社區還有“藝術之家”睦鄰點。令人驚喜的是,睦鄰點負責人包肖英在得知情況後,主動登門邀請李雪松加入,每次活動時候還特別注意,在大家說上海話時再用普通話重複一遍,這讓李雪松感到很溫暖,“雖然不是親姐妹,但是我們勝似一家人”。

讓渡家庭的私人空間,開放為公共的庭院課堂,睦鄰點的推進離不開負責人背後家人的支持與鼓勵。陳鳳珍的兒子雖然開玩笑說,“老媽把家裡搞得跟活動室一樣,貼滿了照片還有活動章程”,但還是買來文件夾,幫助母親把工作臺賬理得整整齊齊,老伴更是每次舉著相機,為大家充當義務攝影師;包肖英家裡的房間原來是為孫女準備,孩子大了就變成了“藝術之家”睦鄰點的活動場地,裡面擺滿了布包、插花等作品,“之前小區還在這裡搞活動,一到萬聖節,孩子們就奔過來討糖吃了,沒有家人的支持,大家怎麼可能這麼開心放鬆”;每次誦讀活動,鄭堅民都做愛人黃盡能背後的“無名英雄”,“家裡要打掃,庭院裡也要打掃,一圈收拾下來確實蠻累的,但是看著大家開心的笑臉,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共治共建,打造社區“朋友圈”

不僅要有所樂,更要有所為,小松在採訪中發現,因興趣愛好將居民凝聚起來的睦鄰點,都不約而同地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去,以社區治理推動社會治理,通過廣泛開展各類志願活動,使其成為提高居民素質和社區文明程度的載體,奏響了“鄰里一家親,幸福松江人”的美好樂章。

今年的新橋鎮第二屆社區文化藝術節,特別開設了誦讀專場,黃盡能告訴小松,“從老到少,全都是我的學生”,言辭裡透著自豪。原來,除了“誦讀之家”的睦鄰點,黃盡能還先後在居委會開設了老年和少年兩個誦讀班,在老年學校教授朗誦課程,在新橋小學開設了滬語班,帶領這裡的老老少少共同學誦讀、學滬語。疫情期間,她還開設了雲間課堂,通過網絡指導大家誦讀,並組織了一場28人參與的隔空對誦《向你致敬,抗疫一線的人》,表達對抗疫一線英雄們的崇高敬意。她們還將演出送到養老院、陽光之家等,用誦讀滋潤更多人的心田。

松江這個社區讓“近鄰”似“親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在“健康之家”睦鄰點,一張照片讓在場的居民感到很是寬慰,70多歲的陳鳳珍登門去看一位80多歲的老人,這位老人隨手將一顆葡萄遞到陳鳳珍的嘴邊,兩人笑得像個孩子。原來這些老人行動不便,又不會用微信,與外界失去了聯絡。陳鳳珍就帶著睦鄰點的成員們登門看望,噓寒問暖,手把手教他們用手機,讓每一位老人都感受到社區的溫暖。

松江這個社區讓“近鄰”似“親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睦鄰點的成員們還成立了志願者隊伍,積極配合物業,參與到社區治理中。疫情期間,他們挨家挨戶上門協助排查,幫助居民發放口罩等。平日裡還組成了巡邏隊,發現亂扔垃圾、高空拋物、電瓶車“飛線”等不文明行為,就拍照記錄下來,反饋給居委會。除了走進小區去發現亂象,志願者們還在“睦鄰之家”開展茶話會活動,通過與居民們談心聊天,宣傳社區治理的規章制度。“鄰里之間的感情在宣傳教育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居民們都很聽志願者的話,他們這樣做,比我們組織工作人員去上門教育效果要好得多。”新橋鎮場東居委會的負責人告訴小松,鄰里之間的相互溝通更有助於社區建設,志願者團隊發起的居民自治為社區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文字:牛立超

圖片:牛立超 受訪者供圖

松江這個社區讓“近鄰”似“親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