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如同謎語的小詩,趣味盎然,讀過之後讓人回味無窮

《柳絮》—唐•雍裕之

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

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

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寫楊花、柳絮的詩篇非常多,如白居易的《柳絮》,“憑鶯為向楊花道,絆惹春風莫放歸。”韓愈的《池上絮》,“池上無風有落暉,楊花晴後自飛飛”等。然而,雍裕之這首《柳絮》卻與眾不同:他既沒有刻意描繪柳絮的形態,也沒有借柳絮抒發傷春離別的情感,而是以精準凝鍊的語言,概括出柳絮鮮明的特徵,重神似而不求形似,簡單明快,饒有趣味。

這首詩只有二十個字,卻如同一個精心編制的謎語。詩人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引導讀者們探尋謎底,當人們讀完全詩立刻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柳絮》既是詩題,也是謎語的謎底。

一首如同謎語的小詩,趣味盎然,讀過之後讓人回味無窮

無風才到地

“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柳絮體態纖細、輕靈,無風時慢悠悠地落在地面上,而一遇到風,即使是極為細小的微風,也立刻會漫天飛舞起來。薛濤“二月楊花輕復微”說的就是柳絮這種特有的性狀,然而,薛濤只說了楊花的輕,卻沒有說明為什麼輕。雍裕之從風的角度入手,分別描寫了柳絮在“無風”和“有風”時兩種不同的狀態,只用了十個字,既寫出了柳絮輕靈的特徵,又交代了柳絮輕的原因,讓讀者不得不佩服詩人細緻的觀察力。這種巧妙的構思成功的營造了謎語一樣的意境,引導讀者展開思索,繼續探尋謎底。

一首如同謎語的小詩,趣味盎然,讀過之後讓人回味無窮

有風還滿空

“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柳絮漫天飛舞形狀和潔白的顏色都和雪很相似,所以東晉謝道韞才會有“莫若柳絮因風起”的柳絮比喻雪花的千古名句,並博得了“詠絮才”的美名。但詩人卻並沒有借用前人的比喻,而是別有心意地說出了“莫近鬢毛生”。詩人以柳絮隱喻白髮,不落俗套,不僅描寫的生動、俏皮,而且借物抒懷錶現出了人的情思:人們總是希望青春常駐,青絲不生白髮,而柳絮似雪,雪又像白髮,所以儘管柳絮輕盈可愛,誰也不希望它飛到自己的頭上來。這一句在全詩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全篇沒有一個字提到柳絮,但讀者讀過以後,眼前立刻會出現那輕靈潔白,漫天飛舞的柳絮,給人感覺它是那樣具體,那樣鮮明,似乎一伸手就可觸摸。

這首如謎語般的小詩,由於準確地說出了柳絮的特徵,所以謎底也不難猜出。讀者在回味這首詩趣味的同時,也對詩人細緻入微的觀察力,以及高超的藝術表現力有著深刻的印象。

一首如同謎語的小詩,趣味盎然,讀過之後讓人回味無窮

緣渠偏似雪

唐詩中,這種如謎語一樣的詩雖不多見,但也不乏經典的作品。白居易的《花非花》就是其中的一首: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首詩綺麗迷人,語意雙關,意境朦朧,富有獨特的詩意,是一首令人津津樂道,耐人尋思的名篇佳作。

雍裕之的這首《柳絮》與白居易的《花非花》相比之下,語言和意境都相對淺顯,雖然都有謎語的相同性質,但意境又不如王維的朦朧晦澀,綺麗迷人,這也許就是大詩人與普通詩人的差距。

一首如同謎語的小詩,趣味盎然,讀過之後讓人回味無窮

莫近鬢毛生

這首小詩,語言淺易明快,意境優美,構思巧妙,富有趣味,是一首耐人尋味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