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新聞,反映了韓日兩國圍繞對華關係的不同判斷和選擇

兩條新聞,反映了韓日兩國圍繞對華關係的不同判斷和選擇

看到兩條同是4月6號發出的新聞:一條是,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介紹中韓外長會晤成果;另一條是,日本經濟新聞網站4月6號報出來的,講的是超8成日本企業著手調整供應鏈。

兩個新聞都不算是“大新聞”,但卻反映了今後中日、中韓關係可能的走向和趨勢。

先看第一條,之所以說這一條不算是“大新聞”,是因為關於中韓外長會談的情況,中方已經發布過消息。這一次是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再次提問的。

兩條新聞,反映了韓日兩國圍繞對華關係的不同判斷和選擇

趙立堅回答的文字不多,但乾貨滿滿。僅就具體的行動,我捋了一下,大致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是,今年上半年將啟動中韓關係未來發展委員會進程,規劃設計兩國關係未來30年發展藍圖;第二是,雙方支持將在本國的對方公民納入疫苗接種範圍,協商建立健康碼互認機制;第三,雙方還將一道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儘快生效,就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問題加強溝通;四、雙方重申應不懈推進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進程。

除了第四個是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原則,剩下三個具體行動都頗有深意。啟動中韓關係未來發展委員會進程,規劃設計未來30年兩國關係發展藍圖,這是雙方在規劃未來的兩國關係。如果雙方對兩國關係沒有足夠的信心,是沒有必要規劃這種長遠發展藍圖的。所以這一條體現的是,中韓兩國對兩國關係發展的信心。將在本國的對方公民納入疫苗接種範圍,協商建立健康碼互認機制,對兩國當下的抗疫和疫情期間經濟人文等各方面的交流,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兩條新聞,反映了韓日兩國圍繞對華關係的不同判斷和選擇

再就是關於兩個協定的問題。一個就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個協定已經簽了。雙方同意,一致推進這一協定儘早生效;另一個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這個協定是當年美國搞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後來美國退出了,日本和剩下的一些國家把這個改頭換面變成了現在所說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對這個協定,中方已經表示有意願加入。而韓國表示,就這一問題加強雙方溝通是有意義的。畢竟韓國是這一協定的主要成員之一。

上述內容既有現實的,又有未來的。從中可以體會到韓國對中韓關係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的判斷。簡單說是信任的、有信心的。

兩條新聞,反映了韓日兩國圍繞對華關係的不同判斷和選擇

再看來自日本的那一條消息。這條消息的根源是,日本“經濟新聞”搞了一個“百名社長問卷調查”。這個調查是以日本國內主要企業的社長為對象,日本的企業常常是什麼什麼株式會社。所以企業的頭兒就是社長,有些也叫會長。調查最終獲得了來自141家企業的回答。在調查結果的統計當中,有一個比較有意思,就是39.4%的企業稱“不再集中到特定國家,推進分散化”。這裡講的不再集中到“特定國家”和“推進分散化”,主要是指的企業的供應鏈問題。

另外還有38.3%的企業聲稱“正在建立可靈活變更採購對象的機制”。這個調查據調查方說,是受新冠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在特定地區集中生產和縮減庫存等提高效率方面的舉措的脆弱性已經暴露出來。所以日本企業家正努力提高抵禦危機的能力。

兩條新聞,反映了韓日兩國圍繞對華關係的不同判斷和選擇

如果稍微敏感一點的人就會發現,這些抵禦危機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可能和中國相關。把供應鏈分散化,“不再集中到特定國家”。那麼這個“特定國家”指的是誰呢?恐怕對大量日企而言,都是中國。建立“可靈活變更採購對象的機制”,說的意思實際也是一樣的。

這體現了什麼東西呢?商人一般是最敏感的。他們對國家的政策,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都高度敏感。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這些東西對他們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影響重大。所以日本企業做出的這些調整,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已經嗅到或者看到了中日關係當中可能出現的某種危機,而提前做出應對危機的舉措和準備。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對中日關係現狀和未來的判斷。

同為中國的鄰國,日韓兩國對於中國的關係作出了不同的判斷。接下來他們推行的外交政策也將在判斷的基礎上產生。

兩條新聞,反映了韓日兩國圍繞對華關係的不同判斷和選擇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應該怎樣應對這個問題?首先就這個問題不要簡單地下結論,說是誰好誰壞。因為任何國家的對外政策都是基於自己對國際形勢的判斷而產生出來的。總的原則就是,以自身的國家利益為最終的基礎。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國家,今天它的對華政策是這樣的,明天就可能變成了那樣。國家還是那個國家,執政的政府還是那個政府,跟我們直接打交道的官員還是那些官員,但政策卻變了。這種時候用不著大罵對方。反之,也用不著高唱某某友好的高調。某種程度上應該考慮到,對方為什麼對利益和形勢會做出這樣的判斷。

這種判斷,一般來說是基於歷史和現實。對中國來說,未來的發展就要把我們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我們的敵人和對手搞得少少的。那麼怎麼樣把朋友搞得多多,對手搞得少少呢?就是,你要用你的能力和現實去影響對方的判斷,讓對方做出對你有利的判斷。說得更直白一點吧。現在韓國和日本對當前的形勢做出了不同的判斷。基於這種判斷,韓國做出的決策是持續推進中韓合作友好關係;而日本做出的決策是中國可能有點懸,所以還是要靠近美國。如果韓國的這樣的判斷最終讓他得利了,而日本的這種判斷最後被打臉了。那麼將來他們再碰到這種情況時做出的判斷,又會更傾向於發展和中國的友好關係。反過來的結果我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國家和國家的關係,國家的外交政策,就是這樣的一個基本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