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蒼山神祠,承載著千年君臣之誼。


這座蒼山神祠,承載著千年君臣之誼。


蒼山洱海是大理最具代表意義的標誌景點,提到蒼山洱海,所有人腦海裡閃現出的第一個名字必然是大理。


那麼,仔細再想一番,你又會想到什麼呢?


小編想到的是,蒼山神祠。


管中窺豹也可知曉,蒼山神祠必然與蒼山有關。且看小編一一為您講解。


這座蒼山神祠,承載著千年君臣之誼。


一、地理位置


蒼山神祠坐落於大理蒼山中和峰南麓,廟中供奉的本主是“點蒼山昭明鎮國皇帝”。神祠初為南詔時期建造,現在僅存一殿二廡,卻也是明清時期至民國時期多次修繕建造保留下來的。

神祠坐北朝南,前臨中溪,位置極好,整座神祠由大門、廂房、大殿三部分組成。正殿為5開間,長14米,高8米,進深10.3米,大殿正中有一塊高1米寬0.6米的石碑,上面刻著“敕封點蒼昭明鎮國靈帝神位”幾個字。


這座蒼山神祠,承載著千年君臣之誼。


二、神祠歷史


據記載,南昭王異牟尋即位不久便仿照中原王朝的做法,把南昭境內名山勝水封為五嶽四瀆,點蒼山被封為“中嶽”,蒼山神祠就是祭祀蒼山的神廟。


到了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節度巡官崔佐時奉朝廷旨意到陽苴咩城敕封南詔異牟尋為南詔國王,賜給金印。為此,南詔王和崔佐使舉行“蒼山會盟”,地點就在蒼山神祠。此後,蒼山廟便成為大理白族本主信仰中重要的神廟之一。


該祠也成為了唐朝和南詔重新和好的象徵。


這座蒼山神祠,承載著千年君臣之誼。


三、蒼山會盟


蒼山會盟是南詔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南詔王異牟尋派出三路使者,帶著丹砂、帛絹、黃金和當歸等信物(象徵赤心、柔服、堅定和永屬),以及絹書一封,前往唐朝都城長安。

三路使者不負南詔王厚望,全都見了唐朝官員。說明南詔王願意求得和平的意願。講和也是唐朝的心願,因此在第二年的正月,唐朝派了使者崔佐時來到南詔王都羊苴咩城,宣讀了唐德宗的詔書。奠定南詔與唐王朝的友好關係。

幾日後,崔佐時與南詔王異牟尋和南詔太子尋閣勸,以及清平官等人在蒼山神祠盟誓。盟書一式四本,一本藏在點蒼山神室,一本沉入洱海里,一本放在南詔的祖廟,一本進獻給唐天子。

盟文很懇切地表明,南詔發誓永遠歸順唐朝。從這以後,唐朝又派來使者冊封異牟尋為雲南王,賜給南詔銀窩金印,上有“貞元冊南詔印”幾個字。

此後,時光荏苒,南詔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大理,出現在新中國的發展裡。


這座蒼山神祠,承載著千年君臣之誼。


四、神祠藏碑


蒼山神祠的大殿西壁鑲嵌著一塊“鍾馗造像碑”。


碑的下部分是陰線刻的鐘馗像,上部分刻有直行隸書詩句:“欽哉姓名,金重九首;正直居心,怒目張口;原本武士,扶三尺劍;漫說貌醜,蹈足舞手;邪魔一見,掉頭而走;怯懦一見,汗下三鬥。”這首詩描繪的是一位正直無邪的鐘馗大神,碑上文圖相配,惟妙惟肖。


神祠大殿走廊東壁亦嵌了一塊“蒼山詩碑”:“西南雄闊地,蒼洱大名垂。眾壑雪同古,此峰雲更奇。神靈趨白帝,風雨下金支。莫問劫塵事,仙人方弈棋。(釋:弈棋,典出“柯短忘歸”,形容光陰流逝,世事變遷)”


該詩所寫為蒼山的雪和雲,是為讚美大理山川的雄奇。詩人也藉此聯想到人生的短暫,表達了對自然亙古秀麗的讚歎和對人生須臾的無奈。


這座蒼山神祠,承載著千年君臣之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