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筷子,不只是兩根小木棍,還包含了一個民族文化和傳統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沒人不會使用筷子,每天吃飯都用著筷子,它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雖然筷子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但我們老祖宗們並不是一開始使用筷子,而是使用餐刀、餐叉。

在中國的各種古墓裡,考古學家挖出過大量的刀叉和用野獸的骨頭打磨的餐叉,造型已經跟現代的刀叉很相似。

其中最古老的餐刀,已有7000多歲了,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

中國筷子,不只是兩根小木棍,還包含了一個民族文化和傳統

河姆渡遺址的圓雕鳥形刻紋餐刀


中國筷子,不只是兩根小木棍,還包含了一個民族文化和傳統

齊家文化遺址的骨質餐叉

在同一時期的遺址裡,沒有發現任何關於"筷子"的蹤跡。所以,考古學家認定,中國最早是隻使用刀叉的。

而此時此刻的西方人在用啥吃東西呢?

答案是啥都沒有,完全靠手來"抓",碰到大塊的肉要切,就隨便拿起塊鋒利點的石頭來割。

在西方人連刀叉都沒用上的時候,中國人又研究出更好玩的餐具——筷子。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筷子不僅僅是餐桌上的餐具,更作為獨特的文化載體,與我們中國的禮儀、婚姻、信仰、藝術等緊密相連,承載中國數千年的情感。


01 小筷子,大歷史

傳說在上古時期,大禹被抓去治水,忙得家都沒時間回,吃飯都是在野外隨便煮點東西就吃,有時候時間緊迫,要趕緊吃完上路,可鍋裡湯水太燙,不太好下嘴,大禹就隨便折兩根樹枝,把湯裡的食物夾出來吃。

周圍人一看,這辦法好呀,紛紛拿起樹枝,把樹枝削成直直的木棍,筷子就這麼誕生了。

中國筷子,不只是兩根小木棍,還包含了一個民族文化和傳統

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筷子到底是誰發明的,現在已無法考證,也許這不是一個人的創意,而是全體勞動人民的點子。畢竟熟食燙手,筷箸因運而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就像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形容筷子是高明的東西:

"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熱、不怕寒冬,真是高明極了"。


但在商朝時期,筷子已滿天飛,下到平民版的竹筷木筷,上到貴族的象牙筷白玉筷。在古籍中就有記載商紂王用"象牙"做筷子,極度奢華。

《韓非子》雲:"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飾。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成語"見微知著"就是出自這個典故。另外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也記載了"紂為象箸,而箕子唏"。

中國筷子,不只是兩根小木棍,還包含了一個民族文化和傳統

商朝時期的青銅筷

筷子的材質、形狀是一個不斷豐富和提高的過程,起初人們用樹枝丫、竹棍、獸骨製作而成,到商代有精心琢磨的銅箸、象牙箸和玉箸。西漢時期時又有鐵箸,到魏晉南北朝時,流行了金絲鑲嵌木箸,後來的隋唐時期,上層社會使用白銀打製的食箸,還有名貴的金箸和犀箸,光可鑑人,十分精美。

中國筷子,不只是兩根小木棍,還包含了一個民族文化和傳統

馬王堆出土的西漢食案與竹筷

最初,人們將筷子稱為"箸"或"梜"或"筯"。

《三國演義》寫到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就有提到"筯"的橋段。曹操對劉備說,當今天下只有你我是英雄,劉備嚇到"手中所執匙"筯",不覺落於一地。"

到明代時才開始有"筷子"的稱呼,江南地區的民間船家忌"住"與"蛀"字,而"箸"與"蛀"、"住"諧音,犯忌,因此船民便將"箸"改為"快",意思船開得快,而不是住在水中。

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說:"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以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

後來,很多筷子是竹子制的,"快"被加上"竹字頭",筷子的名稱就這樣流傳下來。


中國筷子,不只是兩根小木棍,還包含了一個民族文化和傳統

嘉峪關魏晉墓磚畫局部 女僕手中拿著筷子(局部)


02 小筷子,大學問


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不斷改進筷子的形狀,看似很low的小木棍,其實身上大有學問。

我們今天的筷子都一頭粗一頭細,是因為粗細相同手指就不好使力,細的那頭為圓形,方便夾東西,粗的那頭為方形,防止筷子到處亂滾。

而且頭圓尾方的筷子,象徵天圓地方,中國俗語"民以食為天"也是由此而來。傳統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慾,每餐拿起一雙筷子時意念上是控制七情六慾,以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是通過"筷子"進食,而動物是直接用"抓"來吃。

中國筷子,不只是兩根小木棍,還包含了一個民族文化和傳統

筷子作為進食工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管在民間傳說或民間風俗中,還是在文學作品上,都能找到筷子的文化蹤跡。

我們中國人喜歡討口彩,平淡無奇的筷子也被賦予快生貴子、快快樂樂、五子登科等好意頭。

在《中國傳統食俗》中也記載了不少筷子的寓意:

在陝西的一些地方,新娘出嫁離開孃家時,要一邊哭一邊把一雙筷子扔到地上,才隨著迎親隊伍上路。到了婆家之後,新娘要從地上拾起一雙預先放在那裡的筷子。這樣一扔一撿,有三重意義:第一,表示新娘從此嫁出去了,不再在孃家吃飯了;第二,新娘從此嫁入婆家,婆家要添加一雙新筷;第三,表示新娘子從此之後,便要挑起在婆家烹煮的責任了。

中國筷子,不只是兩根小木棍,還包含了一個民族文化和傳統

喜筷

民間風俗裡關於筷子還有"用烏木筷醫喉痛、用紫檀木筷治腸胃"的說法,筷子還被當作連接生死、凡人與神靈之間的媒介。

人們在供奉祖先、關帝、菩薩等像位時,在一桌菜的中間碗中會插上筷子,西南地區某些少數民族還有"插筷祭天"的習俗。

筷子,不單作為一種餐食工具,還是代表著一種獨有的文化, "筷"與"快樂"的"快"諧音,所以,筷子也成為人們禮品饋贈的佳品。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中就有關於帝王以貴重筷子賞賜臣子的記載:

宋璟為宰相, 朝野人心美焉。時春御宴,帝以所用金令內臣賜璟。雖受所賜, 莫知其由, 未敢陳謝。帝日:"`所賜之物, 非賜汝金, 蓋賜卿之筯,表卿之直也。" 璟遂下殿拜謝 。

現在,筷子的製作工藝日趨精美,使得筷子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還成為了研究、欣賞、饋贈、收藏相結合的藝術品。


03 小筷子,大發展


禮儀之邦的中國人是特別注重社交禮儀的,我們的老祖宗們為了用筷子用到體面,就定下各種各樣的禁忌,列舉一二:

不能在盤碗中亂翻;不能一次性夾取食物過多;不能用筷子挑剔牙齒中的夾塞物;不能用筷子敲擊餐具;不能用筷子指他人;筷子不能長短不齊;不能把筷子立插在飯碗或食物上;不能把筷子送進口腔,嘴唇咋吮筷子等等。

這不但是中華民族祖祖輩輩的禮儀習俗,現在更是一個家庭餐桌禮儀文化的表現和教育,特別在上層社會更是恪守規矩,不亂分寸。


中國筷子,不只是兩根小木棍,還包含了一個民族文化和傳統

筷子使用技巧

隨著中華文化的流傳,筷子輕巧方便,早在多年前就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家。

但日本韓國的筷子跟我們的有細微的差別,並非完全一樣。

日本的菜餚是分餐的,也就一人一盤,不用伸手到桌子中間夾菜,而且日本長時間以海魚為食,所以日本的筷子長度偏短,筷子頭要尖銳更細,這更容易撕裂魚肉、挑魚刺。日本不但改良還發明瞭"割箸",即現在使用的一次性筷子。

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在20世紀70年代訪華時對周恩來總理說:"總理閣下,日本的用箸習俗是由中國傳入,中國的筷箸給我國帶來了文明由方便的理想餐具,我要敬你一杯,感謝您們給我國輸入了良好的飲食文化"。

中國筷子,不只是兩根小木棍,還包含了一個民族文化和傳統

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與周恩來總理

而韓國的筷子大多數採用金屬材質,形狀扁平。因為韓國人愛吃烤肉,金屬材質遇火,不容易燒壞,扁平的形狀,是為了夾片狀的烤肉。

中國筷子,不只是兩根小木棍,還包含了一個民族文化和傳統

韓國筷子

現在,使用筷子夾菜吃飯已經不是中國人的專利,使用筷子的西方人越來越多,美國每年都會從中國進口數千萬雙竹筷子,法國還專門設立"金筷獎"表彰中餐廳、亞洲風味餐廳的出色經營者。

而且科學家們還研究表明,使用筷子有益於人類智力開發、提高手的靈活度,因為在使用筷子時會牽動人體的三十多個關節和幾十條肌肉,這些關節和肌肉中的神經與腦神經相通。

這說明,中國的筷子文化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廣闊發展前景,筷子從一種餐具,變成一種文化,而弘揚筷子文化,對加強國家歷史、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中國傳統食俗》

《日韓筷子文化之探討》

《對外漢語文化課堂教學的實施一一以"筷子"為例》

《文化差異對筷子造型影響的研究——以中日韓比較為研究對象》

《中國筷子文化禮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