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萬人的死只是個統計數據?這話其實很偉大,只是它被扭曲了

直到今天,仍有人在議論蘇德戰爭初期被槍決的德米特里·格里戈利耶維奇·巴甫洛夫究竟冤不冤,這事兒取決於從什麼角度看。蘇聯高層給他安的罪名是作戰不力,擅離崗位甚至“叛國通敵”,前兩條尚且不談,要說巴甫洛夫“叛國”,那他還真是有點兒冤。


一百萬人的死只是個統計數據?這話其實很偉大,只是它被扭曲了


根據明斯克戰役後有關的檔案顯示,巴甫洛夫在被捕後接受了審訊,他的一些回答顛覆了人們對這場戰役的部分印象。他在審訊中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在鼻子和情報間,我寧願相信後者。”緣由是有人問他,德軍都打到眼皮底下了,難道身為方面軍司令的他就沒有聞到不遠處的火藥和血腥味嗎?審訊者還問,就在戰役爆發當天,為啥西方面軍對德軍戰機幾乎不設防,有些機場甚至還對德國人開放?

要知道,德軍在發起明斯克戰役的第一天,西方面軍的空軍就全部報銷;將制空權拱手送人,這是蘇軍在此役中輸得如此丟人的一個重要原因。當被質問時,巴甫洛夫卻說:“不準向德國飛機開火的命令是統帥本人親自下令並多次重申的,不讓開火,我怎麼可能阻止(這一切發生)?”


一百萬人的死只是個統計數據?這話其實很偉大,只是它被扭曲了


由此可見,有人認為巴甫洛夫戰後被火速審判並槍決,實際上充當了“背黑鍋”的,這種說法也並非毫無根據。許多資料表明,直到德軍跨過邊境之前,斯大林都沒有放棄同“盟友”德國攜手征服西方國家的願景;而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45分,睡夢中的斯大林被電話叫醒,從朱可夫那兒瞭解到情況後,他甚至差點因太過震驚而跌倒在地。

戰前準備不充分是蘇聯高層無論如何都甩不掉的責任,然而要說巴甫洛夫一點兒責任沒有,那也是不可能的。

此人備受高層重新,甚至有點兒為所欲為的意味。舉個例子:20世紀30年代早期,一批年輕的、富有遠見卓識的軍官提出了組建機械化軍團的建議,這部分人費了巨大的力氣才跨過以伏羅希洛夫為代表的老帥,讓斯大林批准了請求。然而,僅僅是因為蘇軍裝備的T-26輕型坦克在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中表現不佳,巴甫洛夫就輕易斷定坦克沒用。他提出要把組建好的機械化部隊解散,斯大林想了想,最終還是批准了。


一百萬人的死只是個統計數據?這話其實很偉大,只是它被扭曲了


在早前的文章裡,筆者也講過巴甫洛夫對工作的態度:在沙盤演練中,他被朱可夫輕而易舉地擊潰,後者指出其命門時,他非但不反思,反而嚷嚷著對方破壞“規矩”,不按套路來。就連審訊時,他也被質問為何犯同先前一模一樣的錯誤,巴甫洛夫居然說那樣的部署也是來自高層的命令。雖說蘇軍在蘇德戰爭前期的潰敗幾乎無法避免,但因消極怠慢而近乎白送一座軍事重鎮,拱手將50萬精銳送人,巴甫洛夫無疑間接助推了戰局的惡化。

巴甫洛夫坑了祖國,其實也間接坑了最高領導人。眾所周知,二戰中有這樣一句頗受爭議的話:“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則是個統計數據。”一說這句話正是出自斯大林之口,它也被視為這位領袖鐵血無情的證明。然而實際上,話本身的意思並不是這樣的,它被人斷章取義並嚴重扭曲了。


一百萬人的死只是個統計數據?這話其實很偉大,只是它被扭曲了


巴甫洛夫入獄後,許多人認為他罪不至死,打入冷宮永不提用就行了;包括德高望重的沙波什尼科夫、鐵木辛哥等人都向斯大林求情,但後者絲毫不為所動。有人提出臨陣殺將不是好的選擇,更何況此時的蘇聯正缺將才。面對這些,斯大林如是回應:“他(巴甫洛夫)一個人的死是悲劇,難道因他的錯誤指揮而犧牲的百萬蘇軍將士的死就是個統計數據了嗎?”

最高領導人拍板,巴甫洛夫等西方面軍將領最終還是被送進了刑場。巴甫洛夫事後被埋在一處垃圾場附近,直到1956年才得以平反。其實,外表如鋼鐵一般強硬的斯大林在很多時候還是會顯露出人的“正常心態”,就拿巴甫洛夫一事來說,當說出那句名言之後,他還有些失神地反問:讓這麼多蘇軍戰士白白犧牲,他該怎麼向這些年輕人的父母交代?


一百萬人的死只是個統計數據?這話其實很偉大,只是它被扭曲了


簡單一句話便被扭曲成了如今這番模樣,這似乎正應了老生常談的那句話: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