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啦!孩子“聽懂”和“做對”之間究竟隔著啥?你想過麼?

家教智慧

時間是4月下旬了,即將面臨孩子的期中測試了,這個學期時間比較短,開學本身較晚,現在按照計劃已經是期中測試的時間了。父母們來諮詢和交流時常常流露出擔心孩子的學業成績,他們提到的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有些孩子在上課的時候能夠聽懂老師的所教內容,但是對於做題則會出現很多錯誤。聽懂和做對之間,究竟隔了幾條馬路啊?”

例如,上課一般有這個情形,問題:“三角形的面積該怎麼求?”老師:“三角形的底乘高求到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除以2就等於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懂了嗎?”學生:“嗯,懂了!”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大多數同學身上,他們在聽課的時候認為很簡單,都聽明白了。

期中考試啦!孩子“聽懂”和“做對”之間究竟隔著啥?你想過麼?

很多孩子在小學所學的知識跟上述例子一樣表面看來簡單。但是聽懂了,卻不代表孩子學會了。因此學生聽懂和會做題其實是沒有太多直接關係的。聽懂了所代表的是,明白了老師表達的意思,而想要自己能夠做題,掌握這一類知識,還需要學生自己在平時主動積極地去思考。

那麼孩子在平時應該如何積極地去思考呢?

首先,在思考的時候,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老師這段話表達什麼樣的意思?這個計算過程能夠解決哪些類型的問題?有沒有實際的題型?和過去學的知識之間有什麼聯繫?

期中考試啦!孩子“聽懂”和“做對”之間究竟隔著啥?你想過麼?

學生需要分辨出新學的知識和之前的知識之間的聯繫,搞清楚它們的適應條件,用已經掌握的知識來理解新學的知識,這將加快知識之間的連貫性,從而將所學知識真正地進行靈活運用,做題也就不在話下了!

如果用心想一想之前提出的三角形面積的問題,孩子會複述這段話僅僅是一個記憶。

接下來,讓孩子利用材料還原這個過程,標上一些數據,看孩子怎麼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孩子動手旋轉平移,會發現一個這樣的過程:老師說的知識其實就是在這個過程裡面展現出來的,不是死知識,而是思維活躍的過程!孩子獨立完成這個思維過程之後,會獲得內心的極大滿足,有動力繼續探索,如果底不變,高擴大2倍,面積會怎麼樣?或者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狀完全一樣麼?這就給了孩子一個延伸拓展的空間,是他主動要去探索的。

期中考試啦!孩子“聽懂”和“做對”之間究竟隔著啥?你想過麼?

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建立在獲得學習樂趣的基礎上,而學習樂趣的得來完全是因為孩子動手動腦參與建構知識的過程,這就是將未知知識和已知知識聯繫在一起的表現,而不是背那麼一段話,一個是知識點,那樣一定是無趣的。現在的孩子學習缺少了這個過程,新學的內容就很難融入到你的知識庫中,而且,這個過程只能孩子自己去完成,旁人只能給建議和解答疑惑。

動手動腦核心在動腦,並不是所有的知識像三角形面積這樣可以動手操作,例如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計算類型的知識,這就需要孩子在動腦上下功夫,在知識裡面找到樂趣,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玩一些數學類的遊戲,例如口算比賽,也一樣可以增強內心的動力。

期中考試啦!孩子“聽懂”和“做對”之間究竟隔著啥?你想過麼?

這裡你還可以和孩子聊一個簡單方法:

在上課的過程中,不要去死記硬背老師所羅列出來的知識點,而是把老師提出來的問題認真地問問自己,試著用自己的話語去解答這個問題,同時來思考一下老師問這個問題的原因,以及拓展出來的題型。這樣的主動思考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明白理解新知識是有方法可遵循的,而這些方法他自己是能夠掌握的。

另外,在對新知識的預習過程中去提前想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需要新的知識,這就順理成章的開始新的思考了,孩子一旦學會主動學習,他會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要求準確,就會少犯錯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