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李建新用絲線作畫,繪就理想藍圖

一根絲線能做什麼?簡單可以縫釦子,複雜的就像秋林李建新這樣,花心思,花巨資從揚州請來老繡娘,教公司的女技工學習如何把一根絲線劈開成七八根、甚至更多根絲線,然後才穿針引線,在上好的錦緞上開始繡大幅的圖案。

秋林李建新作為一個男子,接觸刺繡並把它作為一個項目也納入公司投資運營的項目,實數偶然。緣起在北京王府井看見的一家服裝定製店,裡面的繡花旗袍很好看,好看到李建新雖是一個男子,都很動心要定製一件妻子穿穿。

秋林李建新用絲線作畫,繪就理想藍圖

妻子中年發福,身材有些走形,因而斷然拒絕了李建新的好意,只說李建新如果有心,不如再等幾年女兒結婚時買給女兒。李建新的女兒卻提及不如做件曾祖母那時那樣兒的嫁衣,還說要不就像很多女明星那樣,結婚就穿那種用金銀繡線繡圖繡到幾乎看不見大片紅色布料的龍鳳褂。

秋林李建新明白女兒所說的這幾種衣服,不管是明星的,還是孩子曾祖母的。女兒所說的曾祖母的衣裳,那是他們一天在家翻看黑白老照片中,中年時的曾祖母所穿的一套衣裳。上衣是肩部繡團花的右衽褂子,下裳是馬面裙的套裝。這裙子和李建新母親收藏的他們哥兒幾個小時候用過的襁褓面很像。

李建新一時興趣盎然,趕到母親家中,和母親一起翻箱倒櫃,還真在櫃子頂一箇舊布包袱裡面找到了。除了那個襁褓,李建新還看到自己小時候穿過的肚兜,上面還繡著雙鯉戲水的圖案,還有有個破了個洞的小炕屏。

秋林李建新花了一個下午和母親一起追憶祖母,聽母親講起包袱裡各個物件兒的由來,才知道,母親生自己的時候,家裡日子開始艱難,曾祖母那時身子健朗,眼神也還好,除了用自己存下的好棉布給他做衣服,還把自己所剩無幾的錦緞繡花衣服給拆了,給他做襖面。李建新印象中的這件馬面裙,也是做了一個襁褓面,一件小斗篷面,斗篷已經不在了,而襁褓,因為太有意義,所以得以被母親留下來。母親還說,等李建新大了啟蒙時候的學費還是祖母一針一線繡回來的。

秋林李建新用絲線作畫,繪就理想藍圖

秋林李建新一邊聽著母親講過去的事情,一邊和母親說起這圖案和花紋的意義。母親告訴李建新這是曾祖母自己所繡的富貴團花紋和萬字不斷福紋。裙門上面的團花和上衣上面的團花乍看相同,其實不然,只是在配色上面比較接近。上衣是百蝶穿花,裙子則是繡著蝙蝠的五福花紋。

秋林李建新的母親指著花紋,告訴他,說是聽他曾祖母講,那時候要繡好一朵牡丹花,光葉子都要用到十來種綠色,一根絲線都是劈了又劈,恨不得比頭髮絲還要細,才穿在極其細短的繡花針上開始繡。繡花劈絲前還要用胰子洗淨手,趁著日頭好才坐著繡繃子前開始幹活。祖母習得一手好丹青,說是繡技高超的人,會畫畫、會賞畫是基本功。祖母曾經給人繡過大幅的中堂畫,就是繡的自己種植的牡丹花,當時繡圖一出,祖母也聲名大噪,在洛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個女子了得,能將洛陽遍地開的牡丹花繡得栩栩如生。只是後來不知道買家去了何處,繡圖也不知是否還在。

秋林李建新看著手中的襁褓,摸著上面熟悉的圖案,抬頭對母親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把祖母的繡技撿起來,除了做出一套祖母那時的衣裳留作後輩紀念,除了給女兒做一身漂亮的嫁衣,他還想繡出一幅祖母曾經說起的洛陽牡丹萬芳競豔圖。

母親一直遺憾自己那時沒有學到李建新祖母繡技的精髓,聽到李建新說完,就很支持李建新的想法。心動立馬行動,秋林李建新立馬調兵遣將,一邊去各地招有基礎的女技工,一邊親下江浙兩省尋訪繡娘師傅。

等到萬事俱備,已是半年多過去了,幸好磨刀不誤砍柴工,日前,在公司的“繡樓”裡面,五架繡花架子前各坐一位女技師在錦緞上飛針走線,而每個人旁邊還坐著一個幫忙分線穿針的助手。目前她們還只是繡尺方的花卉蟲鳥,這種繡圖等到裝裱好,擺在家裡很是好看。而秋林李建新則在尋訪洛陽當地擅畫牡丹的畫家,準備請人畫一幅國色天香的洛陽牡丹競芳圖,然後讓她們繡出來。繡房的工作步入正軌,也接了好幾筆訂單,但是秋林李建新並不滿足,他計劃下一步則是專攻收藏級別的繡圖,真正做到讓繡品成為喜好人士不可多得藏品。

一根絲線不起眼,用好了則是一幅可以傳世的畫。秋林李建新現在很期待這幅畫的面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