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城裡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樂毅之所以出名,可能更多的因為諸葛亮的那句"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而我第一次認識樂毅記得是在初中的時候,當時學韓愈的《送董邵南序》裡面有一句"為我吊望諸君之墓",從此便記住了這個千年之前的名將。

樂毅:城裡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樂毅一生有記載的只指揮了一場戰役,就是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罰齊,下七十餘城。只剩莒和即墨兩城未下(也有說三城的)。

樂毅也因此一戰成名,成為了著名的軍事家,為歷代兵家所敬仰,還被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但是我認為,樂毅並不是軍事家,而是戰略家。

實際上濟西之戰的勝利並不是樂毅指揮的太強,而是對手實在太弱。本來齊國只需要堅壁清野,深溝高壘的死守濟水,等五國聯軍軍心一變,便可坐收漁人之利。而齊湣王居然主動出擊,而且為了讓將士死戰,居然以以挖祖墳、行殺戮相威脅,結果導致將士離心,鬥志消沉。齊國軍隊一觸即潰,五國根本沒費什麼力氣就滅掉了齊國的主力。而齊湣王后來也被以助齊為名的楚將淖齒殺死,齊國大亂。樂毅打下齊國的七十餘城,根本沒遇到什麼阻力。

樂毅:城裡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那麼燕國為什麼能以弱勝強如此簡單的幹掉齊國呢?我認為有兩點,詳盡的戰前分析和間諜戰。

首先是詳盡的戰前分析,正所謂謀先定於內而後功成於外。當燕昭王問樂毅是否能伐齊時,樂毅用很準確的眼光分析了齊燕兩國的形式,並提出了聯合抗齊的主張:"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而齊湣王這些年的驕橫殘暴早就被各國所怨恨,樂毅針對這點,說以厲害,很快便聯合了秦、趙、韓、魏四國。

還有就是間諜戰了。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蘇秦。蘇秦根據齊湣王好大喜功的特點,首先是勸他大興土木,消耗齊國的國力;之後又讓他頻頻對韓趙魏楚等國用兵,搞的齊國士兵士氣低落,怨聲載道;最後他還讓齊國吞併了宋國,引起天下公憤,為後來五國聯軍埋下了伏筆。

樂毅:城裡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樂毅在打了齊國七十餘城之後,並沒有急著滅掉齊國,而是留下了莒和即墨兩個城,而這兩個城一打就是五年,這是為什麼呢?

史書上說,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就是認為佔領了土地也無法鞏固。所以對莒和即墨圍而不攻,而是轉向收買人心,瓦解齊國。其實不僅僅是這樣,樂毅還看到了更深的層面。

當時複雜的國際局勢讓樂毅看到燕國根本沒有獨吞齊國的可能,所以在濟西之戰勝利後,樂毅便分散聯軍,"樂毅還秦、韓之師,分魏師以略宋地,部趙師以收河間,"而楚國則是假救實搶,不僅收回了淮北之地,還順手的殺掉了齊湣王。秦國看似沒有得到土地,其實是最大的受益者,當時秦國已經基本收拾掉了韓魏,楚國也被打的半死不活了,這時又處理了齊國,那麼當時阻擋他的其實也只剩一個趙國了。而當時各國也都在等著燕齊最後的結局,以獲取更大的利益。如果樂毅急於滅掉齊國,那麼等待燕國的,也是和齊國一樣被瓜分的命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啊,樂毅一想到此就是全身冷汗啊。

樂毅:城裡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所以樂毅先是讓各國都得到利益,然後趁機收買齊國人心,以求能永遠佔有齊國。可是樂毅的計劃並沒有成功,後來燕昭王死,惠王即位,齊人用反間計,疑樂毅,使騎劫代之,樂毅亡奔趙。

也許也正是這次的經歷讓樂毅看了當時國與國,君與臣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從此歸隱山林,得以善終吧。

附:本來想把《樂毅報燕惠王書》寫在下面的,喜歡的朋友自己去查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