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兵黷武 驕縱喪國《齊湣王》

齊湣王 (亦稱“齊閔王”或“齊愍王”)(約前323年-前284年),本名田地,一名遂,齊宣王之子,田齊政權第六任國君。公元前301年即位,在位十七年。他驕傲,喜歡享樂,但在位期間也屢建武功,破秦、燕諸國,制楚,滅宋,與秦昭王並稱為“東、西二帝”。公元前284年,燕上將軍樂毅以五國聯軍攻齊,達子戰死,燕軍攻入臨淄,閔王出逃至莒(今山東莒縣),為楚將淖齒所殺。

齊湣王即位時,戰國七雄爭霸兼併的戰爭巳日趨白熱化、明朗化。從總體上看,齊、秦依然是攻伐征戰的主角,其他國家主要是圍繞兩國參與爭雄兼併大戰。合縱連橫的鬥爭策略,在這一時期更是紛繁複雜。初出茅廬的齊湣王,雄心勃勃,急於成就功名。他希望憑藉著威、宣兩代赫赫霸業的餘威,繼續保持著東方強國的地位。其終極目的,是統一天下,自立為天子。

窮兵黷武 驕縱喪國《齊湣王》

齊湣王繼位之初,便倚仗齊國的強大實力,插手他國內政。湣王元年(公元前300年),韓國的公子咎與公子幾瑟爭奪太子之位,由此激化矛盾。齊湣王為表達自己的態度,準備出兵韓國,共同與親齊國的韓公叔幫助公子咎並將其立為太子。這時,支持公子幾瑟的中庶子向幾瑟建議剷除公叔,幾瑟沒有聽從中庶子的建議。不久,齊湣王大兵壓境,驅逐公子幾瑟,公子幾瑟見大勢已去,倉皇逃往楚國。齊湣王二年(公元前299年),齊國邀請魏襄王一塊兒到了韓國,脅迫韓襄王立公子咎為太子。

齊湣王繼位之初,楚國由於內優外患,使得楚懷王不得不向齊湣王求和,並派太子橫到齊國作人質,以加強齊、楚聯合。秦國為拆散齊、楚聯盟,對楚國施了離間之計。楚懷王聽信讒言,決定與秦國結盟。當他到達秦國時,被秦昭王扣留,後憂憤成疾,死於秦國。齊湣王三年(公元前298年),楚懷王被秦扣留後,一直在齊國作人質的楚太子橫向齊湣王請求回國。齊湣王沒有答應,並要挾說:“如果把楚國東邊的五百里土地割讓給我,就可以讓你回去;否則,是不會讓你走的。”無計可施的太子橫,萬般無奈中去問他的老師慎子該怎麼辦,慎子告訴他說:“土地是用來為自己服務的,如果因為愛土地而不去為死去的父親送葬,那是不孝不義的行為。所以我贊成答應給齊國土地。”齊湣王在得到允諾後,便放走了楚國的太子橫。後來由於秦國出兵干預,齊湣王欲得到楚國東邊五百里土地的願望也沒有實現。

由於秦國的干預,齊湣王的打算落了空,他大為惱怒,非常怨恨秦國。不久,秦國要攻打魏國,當時在魏國做官的齊國人陳珍,為魏國遊說來到齊國,對齊湣王說:“有能力滅亡各諸侯國的是秦國。我不擔憂強秦的威脅,而擔憂六國相互攻伐,使自己疲弱下去,其結果只能是被秦國乘機吞併。”陳珍又為齊湣王分析說:“現在秦國想攻打魏國的絳和安邑,如果得手,就會沿著黃河向東攻齊。大王不如派兵與三晉聯合抗擊秦國,這樣,既幫助魏國打擊了秦國,齊國還可以免遭秦國的攻伐。”湣王覺得陳珍的分析很有道理,而且也符合打擊秦國、擴大自己影響的意願,便採納了陳珍的建議,派孟嘗君田文率領齊軍,聯合韓、魂攻打秦國。齊湣王三年,孟嘗君統帥齊、韓、魏三國聯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到了秦國的邊防要隘——函谷關。然而,由於孟嘗君中了韓慶的計謀,使“三國無攻秦”。直到齊湣王五年(公元前296年),三國聯軍才對秦國發起進攻,攻破函谷關。為了緩解局勢,秦昭王被迫“割河東而講和”。齊國聯合韓、魏兵臨函谷三年,對阻止秦的東向兼併勢頭、提高齊國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意義,但由於齊湣王只顧眼前利益,接受了秦國的講和要求,沒有將“革命”進行到底,所以使他喪失了打擊秦國、削弱秦國、以致最終消滅秦國的良機。

三國聯軍攻破函谷關後,齊湣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久,便高舉對外擴張的大旗,把戰火點燃到了燕國。當時燕國是秦國的同盟並與燕國締結婚姻。由於秦、燕兩國相距甚遠,不便出兵救燕,秦昭王便派魏冉到秦的盟國趙國,讓趙國出兵幫助燕國抗擊齊軍。當秦昭派魏冉去趙國時,齊湣王也讓大臣魏處來到趙國,遊說趙王,意在讓趙國保持中立,不出兵干預此事。

齊湣王五年(公元前296年),因趙國保持中立,不派兵干預齊國攻燕之事,距燕遙遠的秦國愛莫能助,只好眼睜睜地看看齊軍向燕國展開了猛烈的進攻。燕軍在權地被齊軍強大的攻勢擊敗,齊軍殺燕軍十萬,兩員大將被俘,幾乎全軍覆沒。不久,有恩於齊國的趙國,在齊國不加干預,甚至相助下,一舉滅掉了中山國。齊軍權地敗燕,是齊湣王繼破秦函谷關之後,取得的又一場勝利,更使齊滔王稱霸天下的野心進一步膨脹。

燕昭王為了向齊國報仇,讓蘇秦到齊國搞反間活動,以折斷齊國的羽翼、拆散齊國的聯盟。他指使蘇秦一方面破壞齊國和趙國的關係,削弱齊國的力量;另一方面,勸諫齊湣王進攻宋國,以轉移齊國對燕國的威脅。因此,蘇秦極力慫恿、引誘齊國攻打宋國。蘇秦曾對當時擔任齊相的韓珉說:“您使我在齊國受到重用,我將讓燕國侍奉齊國,齊燕聯合為一體,韓國和魏國也會服從齊國,趙國若蠻橫無理就討伐它。希望齊國集中力量進攻宋國。”

齊湣王不但沒有識破蘇秦的計謀,反而還讚譽他,並於齊湣王十二年(公元前289年)任命蘇秦為齊相。從此,蘇秦這顆定時炸彈便埋在了齊國的心臟,成為齊湣王國破身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齊湣王七年(公元前294年),秦國發兵進攻韓國,韓國因失去齊國的支持而連吃敗仗。最終被秦軍攻佔了韓國的武始(今河北武安縣南)和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南)。次年,秦將白起率領大軍以不可阻擋之勢大敗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南),斬首兵士二十四萬,俘虜魏國將領公孫喜,韓魏聯軍損失慘重。齊湣王九年(公元前292年),攻勢愈猛的秦軍又乘勝奪取了魏國的垣(今山西垣曲東南)和韓國的宛(今河南南陽)兩個地方。次年,秦國攻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濟源東南)和韓國的鄧(今孟縣西)。幾年的擴張掠奪,使得秦國的勢力不斷增強,三晉的大片土地盡為秦軍攻取。

窮兵黷武 驕縱喪國《齊湣王》

狂妄的秦昭王已不再滿足於和其他國家共同稱王,於是決定稱帝。但鑑於齊國力量也很強大,足以與秦國抗衡,秦昭王決定委派魏冉出使齊國,與齊湣王一塊稱帝。齊湣王早就有稱帝的政治野心,秦使一說,便爽然答應下此事,同意與秦昭王一塊稱帝。齊湣王十三年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和齊湣王相約共同稱帝,秦昭王為“西帝”,齊湣王為“東帝”。秦、齊稱帝,意在兼併其他諸侯國,這對韓、趙、魏、燕等國威脅很大,為破壞齊、秦聯盟,各國都在加緊活動。由於齊國稱帝是被動的,所以齊湣王在蘇秦來齊國搞合縱的時候,便急切地徵詢齊國稱帝的利弊。蘇秦竭力反對齊、秦聯合。他勸說齊湣王放棄帝號,集中精力攻宋伐秦。齊湣王接受了蘇秦的建議,同意放棄帝號,外交上由聯秦改為聯趙。齊相韓珉由於繼續堅持聯秦之策,遂被罷免相職。齊湣王放棄帝號後,一面積極準備伐宋,一面組織合縱攻秦。蘇秦受齊國之託到各國遊說,使齊、趙、燕、韓、魏五國合縱的局面得以形成。湣王稱帝雖然只是罷花一現,但卻反映出他欲稱霸天下的野心。

蘇秦一方面極力勸說齊湣王採納自己的主張,使其與趙國達成攻打秦國的協議;一方面又到趙、燕、韓、魏四國進行遊說,讓他們與齊國組成合縱攻秦的聯盟。但這次合縱攻秦,五國貌合神離,各有打算,並無實心。齊國作為領軍大國,心思不在攻秦,而是希望通過與其他四國合縱來削弱奏國,以便於自己滅亡宋國。齊湣王十四年(公元前287年),齊、趙、燕、韓、魏五國聯合發起對秦國的進攻。但五國聯軍駐紮在韓的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成皋(今成皋西北)之間,由於五國各有所圖,並沒有向秦國發動強大的攻勢。儘管如此,迫於來自五國的壓力,秦昭王不得不廢除了帝號,並且割地求和,“反溫、軹、高平於魏,反王公、符逾於趙。”(《戰國縱橫家書》)不久,流於形式的五國合縱攻秦行動就草草收兵了。這次合縱攻秦,齊湣王目光短淺,只想吞併宋國,而不攻打、削弱以致消滅秦國,從而坐失良機,是戰略性的失誤。齊湣王不但給了秦國喘息、擴張、壯大的機會,也給自己留下了亡國的隱患。此後秦國開始戰略反擊,逐步削弱齊國的羽翼,並不失時機地打擊齊國。

孟嘗君任齊相時,即想進攻朱國,奪取淮北之地,“薛公相齊也,伐楚五歲,攻秦三年,欲以殘宋,取淮北。”(《戰國縱橫家書八》)蘇秦遊說齊湣王伐宋,以不斷戰爭來削弱齊國勢力,他說:“齊國的軍隊南破楚國,西伐秦國,趙、燕、韓、魏四國的民眾盡為您駕馭,可謂威風至極。如今暴虐無道的宋王射天神答地祗,把各諸侯的肖像豎立在路邊的廁所裡,用石頭敲擊他們的鼻子。您作為名君,若不去討伐這種不講道義的人,就有損您的美名聲譽了。況且宋國土地肥沃,與其攻取燕國的百里土地,不如得到宋國的十里土地,這樣既能賺取好名聲,又能撈得實惠。大王何樂而不為呢?”經過蘇秦的慫恿、煽動,齊湣王接受了攻打宋國的建議。

齊湣王十三年(公元前288年),齊國軍隊開始攻打宋國。當時燕昭王派張魁率領燕軍去幫助齊國伐宋,可齊湣王不把燕國放在眼裡,竟然殺死了燕將張魁。燕昭王只好忍氣吞聲,委曲求全。齊湣王十四年(公元前287年),發動了第二次攻宋。燕昭王又派二萬士兵,自備糧食協助齊國攻宋,結果迫使宋國割淮北地與齊國講和。實際上,燕昭王並不願意幫助齊國,為了雪恥,只好佯裝侍奉齊國,以等待機會。這次攻宋,楚、魏都來爭奪宋地。齊湣王十五年(公元前286年),任用韓珉為相,齊國趁宋國發生內亂之機發動了第三次大規模攻宋。齊國攻宋,遭到了秦國和楚國的反對。秦昭王十分惱怒,準備派兵阻止齊國進攻宋國。後經蘇秦從中斡旋才作罷。

當齊軍與宋軍即將決戰時,秦國卻又違背諾言,暗地裡阻止齊軍的軍事行動。為爭取趙國的支持,齊湣王派公孫衍到趙國去見專權的趙相李兌,以齊軍滅宋後給李兌早就垂涎的宋國的陶邑為條件,勸李兌支持齊國。李兌答應了齊國的請求。在趙國的支持下,齊湣王舉兵伐宋。大軍浩浩蕩蕩,長驅直入,以不可阻擋之勢吞併了宋國。宋王偃倉皇逃亡到了魏國,最後死於溫地。齊湣王一舉消滅了宋國,使齊國的政治、軍事實力達到了頂峰。但由於戰爭連年不斷,齊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幾乎耗盡,再加上齊湣王不講究對外戰爭和對內治理的策略,專橫跋扈,窮兵黷武,從而內外樹敵,不久就發生了五國聯合攻齊的軍事行動。這也預示著齊湣王國破身亡的悲劇即將上演。

齊國滅掉宋國以後,秦昭王感到齊國對自己統一天下會構成嚴重威脅,便試圖扼其勢頭。 湣王十六年(公元前285年),秦昭王派蒙驁率領秦軍向齊國的河東發起猛烈的攻勢,佔領了九個城邑,齊軍敗退。與此同時,秦國還積極聯合各諸侯國合縱攻齊。燕昭王為報齊國攻燕國的深仇大恨,不惜重金廣招人才,不少賢能之士如齊國的鄒衍、趙國的劇辛、衛國的屈庸、魏國的樂毅等紛至沓來。特別是樂毅,他作為一個有才幹的軍事家,受到燕昭王的重用,被認命為亞卿,改革內政,訓練軍隊,軍事力量日益強大。燕昭王還派蘇秦到齊國反間。蘇秦極盡權謀蠱惑齊湣王。當蘇秦取得齊湣王的信任,又離間了齊國和趙國的關係,反間成功後,蘇秦認為伐齊的機會已經到來,便派人請求燕昭王出兵攻齊,自己從中響應。齊湣王不明蘇秦的險惡用心,還任命他為將軍,領兵迎擊燕軍。蘇秦便率領齊軍與燕軍戰於晉,兩軍交戰沒幾個回合,齊軍就敗下陣來,燕軍輕而易舉地砍下二萬個齊兵的頭顱。戰敗的蘇秦假惺惺地派人向齊湣王“請罪”,而喝了迷魂湯的齊湣王此時仍未幡然醒悟,竟替蘇秦解脫說:“齊軍吃敗仗是我的過失,你不要太自責。”剛愎自用的齊湣王事後又讓蘇秦掛上帥印,率領齊軍與燕軍戰於陽城門外。此次戰鬥,三萬齊軍又成了蘇秦的犧牲品,不明不白地當了燕軍的刀下鬼。蘇秦的兩次“失誤”,大大削弱了齊國的士氣和威風,這顆埋在齊國的定時炸彈開始引爆。

窮兵黷武 驕縱喪國《齊湣王》

齊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率領燕、趙、韓、魏、秦五國合縱攻齊。齊將觸子率齊軍與五國聯軍對峙於濟水旁邊。齊湣王敦促決戰,派人面見觸子,辱而呵斥道:“你如果不盡力作戰,我就滅絕你的族類,掘平你的祖基!”觸子為此十分傷心,準備讓齊軍戰敗。兩軍剛一交戰,觸子就鳴鑼收兵,齊軍敗退,聯軍乘勝追擊。觸子駕一輛車而去,不知去向。接著,齊湣王又派另一位將領達子統帥殘兵在齊城門秦周之地迎戰五國聯軍。情勢危急但無物犒賞戰士,為了激勵戰士,達子派人向湣王請求賞金。湣王大發其怒說:“你們這些無用的東西,怎能給你們金錢!”結果齊軍與燕軍一交戰就敗下陣來,達子戰死沙場。樂毅抓住時機,乘勝進軍,一舉攻下七十餘城,齊湣王倉惶逃奔衛國。衛君避舍稱臣,但齊湣王仍以大國之君自居,傲慢無理,結果遭到魏國人的驅逐。後又前往鄒、魯等地,鄒人和魯人也拒絕接納。最後只好奔莒。楚頃襄王派淖齒救齊,淖齒被齊湣王認命為相。可淖齒無心救齊,卻有心與燕國瓜分齊國,最終齊湣王被淖齒所殺,命歸黃泉。

後期的齊湣王,由於剛愎自用、驕橫跋扈、窮兵黷武、拒聽諫言、任用奸相、不講策略,致使君臣不和、百姓離心、內外樹敵、矛盾日益尖銳。公元前284年,在五國聯軍的討伐聲中,由齊湣王親自導演的這場國破身亡的歷史悲劇,終於落下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