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清兵不入關,李自成照樣會失敗,最偉大的軍事家早就指出了

從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連載4天,引發轟動。郭沫若先生的歷史研究功力,業內自有公論。不過,他認為李自成迅速敗亡的原因,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領導層不講政策,迅速腐化變質,卻值得商榷。相比之下,毛澤東在《論持久戰》裡對黃巢、李自成敗亡的認識更加深刻:流寇主義,沒有根據地建設。筆者以為,這就是不世出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浪漫的詩人在眼界上的差距所在。

流寇的侷限

啥叫“流寇主義”?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中講得明白:“(流寇主義)表現在:一,不願意做艱苦工作建立根據地,建立人民群眾的政權,並由此去擴大政治影響,而只想用流動遊擊的方法,去擴大政治影響。二,擴大紅軍,不走由擴大地方赤衛隊、地方紅軍到擴大主力紅軍的路線,而要走“招兵買馬”、“招降納叛”的路線。三,不耐煩和群眾在一塊作艱苦的鬥爭,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凡此一切流寇思想的表現,極大地妨礙著紅軍去執行正確的任務,故肅清流寇思想,實為紅軍黨內思想鬥爭的一個重要目標。應當認識,歷史上黃巢、李闖式的流寇主義,已為今日的環境所不許可。”

就算清兵不入關,李自成照樣會失敗,最偉大的軍事家早就指出了

中國歷史上流寇,多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情況下產生。流寇的組織形式簡單,大家能聚在一起,就是乞活,找糧食是最大的動力。流寇規模越大,就會越在一個地方待不長久。因為把當地糧食吃光用盡後,繼續枯守一地就意味著餓死。而流竄則不一樣,打下一個新地方,就能獲得新的資源,也能繼續擴充隊伍。增強力量後攻打下一個目標、獲取新資源時也就更容易。唯有如此,流寇集團才能如滾雪球般,在一場接一場的戰術勝利中越滾越大。可一旦軍事上的失利打斷了這個循環,便會迅速跨掉,很難東山再起。

就算清兵不入關,李自成照樣會失敗,最偉大的軍事家早就指出了

公平地說,同樣是流寇,李自成還是比黃巢要強上一些的。他在軍事生涯的後期還是意識到了建設根據地的重要性的。崇禎十六年初,李自成著手在湖北四府建立自己的政權,設立軍制並著手恢復農業生產。不過,他在崇禎十六年末擊潰孫傳庭部並順勢佔領西北,接著在崇禎十七年初出兵東征,一路勢如破竹直下北京。算下來前後只有一年光景。這期間其政權穩定成熟的速度遠遠落後於他軍事擴張的速度。因此他的集團仍然是流寇主義,後勤上依然依靠就食於敵。所有的成功都是虛浮的,一旦碰到大的挫折就會出現大問題。

當他佔領北京的時候,看起來李自成控制區很遼闊,但其中絕大部分地區都是新附,只有湖北四府和河南、陝西除外。而河南、陝西民力、物力又早已枯竭,因此一次大失敗就導致大面積反水,而他卻無力扭轉的局面,這是毫不奇怪的,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多次了。

很多人拘泥於李自成在北京大面積拷官追贓,認為太過性急失去了人心。但他這麼做,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沒有穩固的根據地支持而不得不為之。因為他宣佈在所佔領的地區三年“不納糧”,而軍隊的開銷卻不可能免除,那就只能是取自官紳。這個政策需要他的政權能夠做到地方政權與新貴聯合,地方財力足夠而軍隊戰鬥力強就沒有問題,這點歷朝其實都是這麼幹的。但是不幸的是,他這兩點都沒做到,於是就悲劇了。

就算清兵不入關,李自成照樣會失敗,最偉大的軍事家早就指出了

參考黃巢軍和赤眉軍在攻下京城後的往事,以李自成大順軍的表現,即便吳三桂沒有勾結清軍入關,也足以讓各地新降的前明軍看清楚,這個流民政權的“爛泥巴扶不上牆”。最多不出三個月,大順政權也必然維持不下去,會出現類似於黃巢之後的軍閥混戰的亂局。

本文作者 :楚千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