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我當年就選了「最沒出息」的專業

梁文道:我当年就选了“最没出息”的专业

梁文道:我当年就选了“最没出息”的专业

人,教育你自己

看理想(ID:ikanlixiang)

“看理想,用文學與藝術,

關懷時代的心智生活與公共價值。”

又到了一年高考出分時,填報志願不僅對考生是一場考驗,對站在他們身後的家長和老師,更是一場焦灼的較量與角逐。

《最靠譜的高考志願填報指南》《填報志願最全攻略》《填志願時,學校和專業應該優先選擇哪一個?》《最適合女生報考的幾大專業》……類似的內容還在源源不斷地生產供應中,讓已經畢業多年的我也感受到一種選學校還是選專業、選城市還是選名氣的迷茫和焦慮

梁文道:我当年就选了“最没出息”的专业

但是,好的大學就一定意味著好的未來,好的人生嗎?好的專業就一定意味著就業保障,前途無憂嗎?

其實,如果你是以這樣的觀念,去看待如何選擇一所大學、一門專業,那可謂真的低估了高等教育這件事。大學教育從來不應該只是教會學生一種謀生技能,更重要的是:

讓你學會一套對人生有所幫助的學問,學會批判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精神,學會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學會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也將學會如何進入一個與他人連接和相處的社會網絡。

大學主修哲學的道長(梁文道),曾經自嘲自己讀了一門“被全天下認為最沒出息的學問”,而且修讀哲學的這個想法,從他小學6年級就已經成形了。

在道長看來,“教育不只是應付考試,還要在和同學相處的機會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知識探索的道路上獲得樂趣。”

大學教育授予的是一種思考方法、一種為人的觀念,以及給予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大學本身是一所實驗室,對整個社會而言,進步的動力和想法往往就是來自於學校。

對於每個人而言,當下已經沒有所謂“穩固的行業”,在轉換工作、轉換行業的過程裡面,你將不斷需要新的技能,需要新的知識和新的能力。教育自己是終身必要的,學習是貫穿一生的。

梁文道:我当年就选了“最没出息”的专业

教育自己的必要

文 | 梁文道

“教育自己的必要”這樣一個題目,聽起來特別奇怪。一般我們把教育想象成不是自己教育,而是接受教育。我們很少去談自己怎麼教育自己。那為什麼要談自我教育?

1

在中國,“專業”總是和職業直接掛鉤

我們認為一個孩子當他進入社會之後,他好像就不用再受到教育了,他就可以工作了,因為該要學的東西都在以前學好了。

這裡面有個假設,就是認為我們學校教育能夠充分地準備好,我們每一個人將來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這種想法我發現在中國尤其流行。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讀大學讀某個系,在其他國家是Major,主修,在中國我們叫做什麼?專業。

“專業”這個想法,背後的假設是什麼呢?就是你所讀的東西,已經是社會上某個職業的專門業務領域,你現在讀的東西和你將來的工作,這個關係是直接掛鉤的,是有條大路直接通過去的。這是我們中國人特別的想法。

對於高等教育,別的國家不一定是這樣的。

以美國為例,並不是因為美國特別好,而是因為今天很多中國人留學美國,對美國的情況會很熟悉。我們想象一下美國的情況,他們叫Major的時候,其實並不完全包含“專業”的概念。

比如我學的這門學問——哲學,是一門全天下被認為最“沒出息”的學問,所以就成為了我這樣一個人,也沒什麼出息。

一念哲學你就沒有什麼專業可言了,對不對?但是在美國他們主修哲學的話,並不為你將來要當哲學家或者靠哲學吃飯,而是期盼這只不過是學了一套學問,它對你有所幫助。將來你做什麼工作做什麼專業,跟你現在所學的東西,並不直接掛鉤的。

真正跟職業直接掛鉤的學問,他們通常要求在本科畢業之後再去學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法學。在美國,不是一箇中學生畢業就能夠去大學讀法學的,要先讀一個大學的本科,四年唸完了,再進法學院讀書。

所以一般法學院的同學裡面,有的人過去可能是念生物學的,有的人過去是念電子工程的,有的人是學歷史的,有的人是學文學的。

因為他們想從事法學這個行業,所以他們現在進了法學院讀書。你如果高中生出來說我要報法學院,對不起,不收。

梁文道:我当年就选了“最没出息”的专业

除了法學,醫學也是一樣,這種學科它叫做Post-baccalaureate,就是畢業之後上的,學士後。

今天我們中國對專業的強調有時候已經到了嚇人的地步。

比如說我自己這一行,我的謀生的職業是在電視工作,所以偶爾有些學校的傳播學院可能會找我去跟學生講課或者是演講、交流。我發現有的學校他們有一個專門的專業,叫

主持人專業

這個主持人專業的意思是說,你來我們的學校學三、四年主持人專業,就假設你畢業之後就能當主持人了。

這個想法我覺得非常的奇怪,因為全世界除了中國沒有一個學校開設主持人專業,因為主持人從來不是一個專業。

我想半天也想不懂,我這幾年認識很多教主持人專業的教授、念主持人專業的同學。跟他們聊過很多次,我始終搞不懂他們到底學了什麼東西,他們學的東西管用嗎?我回來看看我在鳳凰衛視的同事,幾乎沒有一個是學過主持人專業的,哪怕有播音專業,他也不是主持人專業。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中國預期把你就職前的教育階段區分得非常細,細到一個程度認為我們社會凡是有什麼樣的職業,我們學校就應該準備好什麼樣的專業,唸完之後就應該直接進入這個領域。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今天中國大學可以開的專業還是相當多的。

比如說我們的生物化學系、食品科學系也許該開一個專業教人怎麼做假雞蛋,將來有一個

假雞蛋專業。我如果是個沒良心的商人,我今天要造假雞蛋,有同學來應徵,你是學假雞蛋專業的,那行,我就選你。

我們今天中國需要的專業太多太多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談的話。

2

現代教育需要的是“終身學習”

但事實上,整個世界在這一百年間,已經產生了很劇烈的變化,這個變化是什麼呢?也許大家這幾年都常常聽到一個說法,就是終生學習這樣的說法,Lifelong learning。什麼叫終身學習呢?

終身學習所指的就是,原來受教育並不是在於,他大學唸完或者擁有某個專業甚至取得博士之後就完成了。像我們的父輩,他可能會覺得唸完一個專業就很了不起了,為什麼還要學呢?

這裡面主要的理由就是現在全球經濟的一個變化,就是我們越來越沒有一種行業能夠叫做“穩固的行業”。

我記得我念大學的年代,在香港,我們學校裡面最牛的最聰明的同學,他們喜歡唸的是Electronic Engineering ,電子工程。那是當年大陸之外華人世界最牛的一個專業,年輕人最聰明的都跑去唸這個,因為他們認為做電子做工程是最有希望的行業。

但是到了今天,我回到我母校去看的時候,發現面試的本科同學都是成績很爛的學生,為什麼呢?因為成績好的孩子都不去唸這個,這個行業好像已經衰落了。

現在成績好的學生都去唸什麼呢?當然去唸工商管理,尤其是念金融,是不是?現在最聰明的人都去唸這個了。

金融風暴的時候有一些念金融的又覺得很絕望,本來想著唸完金融出來就去雷曼兄弟的,結果雷曼兄弟不見了,當然今天金融還是活的很好。

這個例子說明什麼,是說今天這個世界的變動速度太快,快到一個地步,就是你不再只是一個人出來以後,只在一個公司打工,這件事已經近乎不可能了。

現代世界是平均每一個人一輩子裡要轉三個單位。到了最近20年,甚至已經不是轉三個單位了,而且轉三個不同的行業。

為什麼要轉換行業呢?因為你原來從事的這個行業,它是會衰落的,它是會消失的,或是種種的機緣使得你在那個行業喪失競爭力了。

又或者你競爭力很強,因此使你發現另一個行業給你的機會更多。

因此,在這樣的世界底下,出現了一個新的觀點,叫終生學習。在轉換工作轉換行業的過程裡面,你需要新的技能,你需要新的知識、新的能力。

這些東西從哪來呢?你上學的時候沒有學過,所以你需要自己對自己的教育。

這種自己對自己的教育該怎麼完成呢?

首先你要具備的是,學習知識的能力跟意願。最簡單的比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就是與其給你魚,不如教你怎麼釣魚,順帶送一根魚竿。

學校現在該做的事情不是給大家魚,而是給大家魚竿跟使用魚竿釣魚的方法。

當孩子掌握了這個方法之後,他以後這輩子,他就不一定只是要吃同一種魚了。由於他懂得用魚竿,所以他能釣好幾種不同的魚,魚沒有了還能釣螃蟹呢。

這就是現代教育裡面出現的這個觀點,終生學習。

3

決定自己的人生

除了跟經濟、職業需要相關的事情,我們講終生學習,終生的教育或者自我教育的時候,還隱含另一層意思,就是你有沒有權利規劃你的人生,你希望你是個什麼樣子的人。

坦白講,希望不要得罪大家,其實我們大部分人也許我們的人生都很可悲。

什麼意思呢?小時候有沒有寫過一個作文題目,叫做我的志願我的理想,各位有誰是完成了你小時候的理想跟志願呢?

我小的時候我的志願是要做一個科學家,我在臺灣上小學,我們在臺灣男生的選擇要不就是做科學家,要不就是做江湖老大。絕大部分人都沒做成這兩樣。

我們小時候會對自己未來有很多想法, 但是當你慢慢長大,發現能力有侷限了,發現現實條件不總是像你想的那麼快樂天真的時候,你就會遇到很多挫折,你會糾正你的人生道路。

到最後人老了,什麼叫老,老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可選擇的範圍越來越少了,這個就叫做老。

一個年輕人,什麼叫年輕人呢?就是在他前面路好像無限寬廣,她好像能做很多不一樣的事。

我想講的是,在現代社會底下,我們會期望我們應該儘量給每一個人去改寫人生的機會。

如果以儒家的觀點來看,大學階段幹什麼?明明德,再親民,然後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第一步你要明明德,就是明白我們人本身擁有的某種純淨的品性、至性。明白這個東西,然後要好好的發展,催化它出來。

再親民,就是要懂得進入到一個社會狀態裡面,幫助別人去完成別人的理想,成就別人的人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大學的特點。

梁文道:我当年就选了“最没出息”的专业

“大學”和“小學”的一個區別,就是在大學裡頭我們進入了一個社會網絡。

儒家講的自我,不是我們現代理解的這種獨立的個別自我。它的自我是跟所有其他人聯繫在一起的自我,它是跟每一個個體廣泛地、密切地、多層面地連接起來。

他想要實現自我,但他知道這個自我不是孤立的,所以他實現自我的過程牽涉到跟別人的互動,所以他要學懂怎樣跟別人互動。

這個互動不是為了討好別人,不是為了在別人身上榨取有利於自己的好處,而是要給予,要成己達人,要讓別人也能夠呈現別人最為美好的面目出來。

我們在社會互動中如此成己達人,最深入的是什麼?這就是儒家的最終理想了——止於至善。這是君子之道,君子就應該往這個方向邁進。

中國古代的儒家,提供了一種人生的理想和可能,就是要讓你決定想不想做這樣的人。我如果想做這樣的人,我就要用這樣的途徑邁進,而這個邁進的過程是很艱苦的。

4

學會過一種經過反省的生活

西方古典哲學也是一樣,要講工夫的,要講精神修煉的,要受自我教育的。比如說我很喜歡一本書,我常常在演講中提到它,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

奧勒留這位皇帝,他是學斯多葛派哲學,斯多葛派哲學是一個現代哲學比較不關注的學派,主要是因為覺得它沒什麼體系,說不出什麼大道理。

但是事實上整個古典哲學,西方古典哲學,伊壁鳩魯派也好,犬儒學派也好,各種各樣的學派都好,他們傳授的都不只是套系統的理論知識跟學問,他們傳授的還包括的一套為人的方式,一種生活的方法。

奧勒留寫《沉思錄》的時候,其實他是在對自己做一個精神修煉和操演。

每天提醒自己,再高貴的皇袍也會有敗壞的一天,再宏偉的宮殿也會有傾潰的那天,人家對你一切的讚頌跟榮耀,都只不過是過眼雲煙,

你不應該計較這些,而要看重你更內在的真實的東西。

為什麼一個皇帝寫這個,是因為他每天被人包圍,被人歌頌,被捧得至高無上,穿著華美的袍子住在高貴的殿宇裡面,他要提醒自己這是假的,不要被這些困惑。你要知道你才是真實的,你要當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人跟你這個皇帝身份是無關的。

這個自我修煉裡面,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自己過一種不甘於流俗的生活,要讓自己過一種經過反省的生活。

我們每天生活,不是因為別人跟我們說我們要怎麼樣,大家都這麼做我就怎麼做。這樣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值得過的人生是,大家都怎麼過,我並不是說不可以照著做,而是說我儘量照著做。我自己心裡面清清楚楚,我的理由在哪裡,我為什麼要這麼生活。

今天中國人缺少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這種對生活深入的看法和省察。由於我們沒有這樣深度的省察跟看法,就很容易隨著大流走。在這個時候,當整體社會虛無的時候,你就跟著虛無了。

這個世上沒有所謂完美的選擇,選擇自己喜歡的,解決當下,再步步生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