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不久前,中國青年報《冰點週刊》一篇題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報道在朋友圈熱傳。


其中講述了248所貧困地區的中學,通過直播,實現了與全國有名的重點中學成都七中同步上課的事情。


梁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原本這248所學校的教育資源就十分不足,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也與成都七中相差甚遠。結果通過這樣的直播教育,16年的運行,最終這些“遠端”學校裡有7.2萬名學生跟隨成都七中讀完了三年高中課程,其中還有88人考上了清華北大,大多數人也成功考取了本科。


這個故事可謂非常感人,結果也相當振奮人心。然而,在這篇文章刷屏後沒多久,就有人提出了質疑和反駁,認為這一塊屏幕並不能夠改變我們的教育現狀


當我們為“科技改變命運”狂歡之時,我們其實都忽略了技術背後所處的社會土壤和社會條件。


梁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貧民窟百萬富翁》劇照

01.

技術在實現教育平等,

還是在加劇教育的不平等?


因為這篇文章裡犯了一個基本的推論錯誤,即一種典型的“技術決定論”,也就是說,排開了其他所有可能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單從這塊直播屏幕帶來的效果而談,這樣的闡述及判斷太過簡單了。


做個簡單的類比,譬如有一些民間“特效藥”的宣傳廣告會這樣寫到,X先生吃了這款藥之後,果然治好了他的病。

但是,這裡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是,X先生很有可能並不是因為吃這款藥而治癒了疾病,而是當他意識到自己患病之後,積極改變了原先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使得導致慢性病的原因減少了。

所以,如果只是簡單地將部分學生的成績好轉,直接聯繫到採用了這種課堂直播技術,就讓一線重點高中與偏遠貧困地區的中學拉近了教育水平,這種說法本身就顯得相當可疑。


這也讓我想起來就在最近這一年,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研究報告,針對的恰恰就是我們現代相當看重的各種基於互聯網的傳播技術——比如直播,尤其是教學直播這種方式,到底有沒有改變全球幾乎都存在的教育不公的狀況?結果並不樂觀。


梁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2018年10月10日,有一個專門著重高等教育的英文專業網站——Inside Higher Ed,中文可譯作“走進高等教育”——出了一篇文章叫做《Is technology driving educational inequality?》(譯:技術是否正在推動教育的不平等?)


文章談及的問題就是,技術是否使得教育變得更加不平等?


文章中主要針對的是美國的大專教育,在美國有越來越多的大專開始採用類似成都學校的那種直播技術,將一些非常優質的大學課堂通過網絡直播,傳遞到一些相對教育資源不夠好的地區性普通社區學院,讓這裡的學生也都能夠接受到相當於哈佛教授上課的水準。


但是為什麼這種直播教育的效果並不理想?實際上,還是需要考慮許多融合的問題。


梁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點擊大圖可查看)


簡單而言,假設一個普通學校的學生,突然接受一所重點學校教師的授課,這中間不可避免會牽涉到,學生知識儲備的水平是不一樣的。因此,通過直播聽課的前後,還需要學生作很多的準備,過程中還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個時候就會相當依賴本身所在地或學校的教學人員,是否能夠提供一些適當的輔導或協助。


關於這種輔導和協助,其實在現代教育學的領域,還處於相當低度開發的階段。


過去的教學通常強調面對面,目前的師範教育也大多是基於面對面教學為核心而發展起來的。


梁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放牛班的春天》劇照


但是以前師範教育幾乎很少考慮過,如果教師不是自己面對面教授學生,而是從旁輔助觀看其他學校線上課程的學生,這樣的教學該如何進行?關於這一點,過去的研究非常之少,為此專門開發的教學方式自然也不多。


如果一所學校想要真正實現這種融合式教育,其實依然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


但是,這對於那些原本資源就不足的學校而言,始終還是一個負擔。


更糟糕的是,有部分社區學校會認為,既然這些課程都不需要自己的老師教授了,那麼學校應該可以招收更多學生,結果就導致這些學生人均所得的教師輔導和協助的資源加劇減少,教學水平也可能由此下降。


這些事件不禁讓我重新思考,我們平時是如何看待科技。


02.

我們都忽略了科技使用的社會條件


每一項新科技的出現,比如互聯網,我們往往都很對其寄以厚望,希望它能夠用以改變很多原有的社會問題。


自從有了互聯網,我觀察到這幾十年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提出,互聯網能夠改變我們的教育,互聯網能夠讓全世界的年輕人得到越來越高水平、越來越平等的教育。可是事實上呢,好像並不完全是這麼一回事。


這就牽涉到一個很核心的問題:

技術為什麼總是無法盡如人意地完成最初我們為它設定的目標?

梁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機械姬》劇照


今天我想介紹這麼一本書,這本書英文原版叫做《The Shock of the Old》,中文可直譯為“老世界的震撼”。


書的作者David Edgerton(大衛·艾傑頓)是舉世知名的科技史專家,目前為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漢斯·勞辛講座教授,也是學校“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的創辦主任。


梁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David Edgerton


這是一位非常權威的科技史專家,而他的這本書算是他最為通俗易懂的著作之一。以前也曾經出過一版中文的翻譯本,叫作《歷史的震撼》,但可惜的是,這本翻譯並不太理想,所以推薦大家可以選讀臺灣版《老科技的全球史》或英文原版。


梁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這本書裡,其實貫穿了大衛·艾傑頓畢生的學術關懷,這裡“學術關懷”指的就是:到底科技史應該關注的是什麼?


我們過去一談科技的歷史,總是把它聯想成一連串發明家的故事,或者一連串科學家天才英雄的故事。


我們注重的是一門技術的創新,一種科學理論的研發,但是往往忽略掉的卻是它們如何被使用——它被使用的過程、被使用的方法,以及是在什麼樣的社會條件下被使用。而這些問題,遠遠比前面那些“誰發明一項技術”“誰創造這些理論”重要得多。


大衛·艾傑頓本身是從研究英國的一個歷史命題出發的,這個命題是什麼呢?就是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許多英國人都在思考,為什麼英國在20世紀之後會逐漸衰落,從一個日不落帝國變成了美國的“小堂弟”。


很多人詬病道,那是因為英國太不注重科技研發了,這個國家在20世紀初期還是掌握在一群牛津劍橋的學生手上,這些學校的畢業生也許很懂拉丁文,還會寫《魔戒》這樣的小說,但是他們造不了原子彈。


梁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結果,大衛·艾傑頓根據大量實際數據研究,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觀點——


他提出,在1960年代之前,英國的富裕程度僅次於美國,它的科學和技術教育水準以及創新紀錄,毫不遜色於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


而且,英國除了政府之外,民間產業對於科技研發的投入也非常雄厚。在60年代中期之前,英國的產業研發支出高過日本、德國、法國和意大利。


更奇怪的是,1960年代英國民間產業的科學研發支出幾乎是法國的四倍,可法國反而有更高的經濟增長率。1960年代晚期,英國和意大利的比較也很類似,這段期間英國明明在科技研發上遠遠超過意大利,但是意大利的經濟反而發展得比英國要好。乃至於當時的英國媒體都在質疑,英國的問題是不是企業花了太多錢在研發上。


由此可見,科技研發上的大量投入並沒有給英國帶來了不起的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


這就涉及剛才我們所說的核心問題了,我們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時,不能只看科技本身是否足夠先進,比如不能只看今天這塊屏幕已經很厲害了,能夠直接用於教育環境,我們同時應該看的是什麼?那就是這項科技,到底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被使用。


03.

社會的財富差異,

也會影響技術的需求和使用


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我們腳下所處的環境,就會發現今天在使用的這些科技和我們平常聽說的很不一樣。


我們總說,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後工業化時代,進入了一個移動科技年代,認為我們已經非常先進了。但奇怪的是,自從互聯網興起之後,紙張的消耗量反而比以前更大,書籍的印刷量也比之前更大了。更神奇的是,自從1960年代晚期以來,全球每年腳踏車(自行車)的生產量都遠遠超過汽車。


梁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事實上,自行車的熱潮並不只在這幾年,過去幾十年來,自行車的產量其實都遠比汽車要大。換言之,當我們都以為我們早已進入了汽車時代,但實際上對自行車的使用卻比以往更加普及。


此外還應瞭解,今天我們如果看一些普適的歷史書,其中常提及一項科技只要一旦發展出來,就會流行得非常快。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電視機,電視在1939年之前只在英國和德國被擁有,到了1960年代初期,包括我們中國在內的大部分亞非拉國家也都有了。可問題是,新科技抵達世界全部地區所花的時間,並不表示就是我們世界各地採用這種新技術的速率。


就以電視機為例,儘管在1950、60年代,非洲早就已經有了電視機,但是直到1980年代,非洲地區平均每一千人才擁有25部電視機。這其中的原因就是,他們依然太過貧窮,從這裡你就可以看出,

財富的差別,其實也會影響一門技術的傳播以及利用。


梁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貧民窟百萬富翁》劇照


談到貧窮,我們會習慣性認為,貧困地區沒有什麼技術可言,他們都需要儘快富裕起來,才能使用先進地區所擁有的技術,但這種想法卻忽略了:所謂的“貧困地區”,其實也有地區自己的技術。

你知道現在全世界最通行、最普遍的一種建築材料是什麼?其中一種就是鐵皮,它仍然是世界上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最常使用的建築材料。

舉個例子,在從阿比讓綿延到伊巴丹有著7000萬人口的巨型貧民窟長廊中,如果從衛星照片觀測,會發現這裡整片空間的屋頂都是這種生鏽的波紋鐵皮。

可是千萬別小看這種鐵皮,它也有自己技術的進步,它的形式和材料也在不斷創新,已經變得比過去更輕更堅韌,而且有了不同等級的品質和類型,以適應非洲或拉丁美洲等地的具體需要。

所以,不同的地區,由於財富的差異,對於技術種類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通常知道,發展一門技術有研發成本,也有生產成本,可是其實還有另一項成本,在技術的整個使用鏈過程中常被我們輕易忽略,就是它的維修成本


梁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維修這件事情十分奇怪,在經濟學裡常常不是那麼容易被注意到。但是我們要了解,維修其實很重要,只要是科技產品就一定存在維修相關的問題。


只不過有些簡單的東西,比如烤麵包機,今天在全世界富裕發達地區,通常都不會考慮它的維修,如果壞了還不如重新買一個,因為它的維修費用說不定比重新購買還要高。


維修這件事情,要花費的人力成本對美國這樣人力成本非常之高的國家而言,就十分昂貴,可是一旦到了第三世界,一項電氣設備的成本和它的維修成本之間的差距就拉開了,所以在第三世界裡這類東西就值得維修了。


所以為什麼今天我們會有許多舊電視機、舊汽車、舊手機,它依然在世界上別的地方有市場,就是因為那些地方有著大量的維修工廠,一種科技的創發研發包括生產,通常都只集中在很少地區,但是維修,則是遍佈全球的一件事情。


對於許多不富裕、不發達國家及地區的人而言,維修科技產品是他們生活中甚至是經濟裡非常重要的命脈。

但隨著新科技的不斷髮展,這條命脈也可能會遭受嚴重打擊。


以汽車為例,現在我們的汽車越來越受控於一套非常複雜的電腦系統,這種汽車一旦損壞需要維修,通常就要送回原廠或原廠認定的維修商。

於是,以前我們能夠在古巴這樣的國家,看到許多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汽車依然運作良好,正是因為他們不斷維修,也有相應的維修技術;但是等到將來新一批汽車進入古巴,日後他們如果還想繼續留存下去,恐怕就很難了,因為這再也不是一個一般維修工人能夠做到的事。

梁文道:技術可能正在讓教育更加不平等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速度與激情8》曾進軍古巴街頭拍攝


話說回來,一個社會的富裕程度,一個社會採用的體制,社會上應用各項技術的方式方法,全部都會反過來決定我們使用某項技術究竟是好還是不好。


所以,我們不能夠簡單以為,今天出現了一項新技術,一旦用上這項技術,就能夠解決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


當然,還有些時候,我們的社會也會因為技術的轉變,而產生自己的變化,但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