僞邏輯,越古老、越原始的東西就一定越「博大精深」嗎?

偽邏輯,越古老、越原始的東西就一定越“博大精深”嗎?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也就是說,笛氏認為,只有我的思索,才能使我確信我個人的存在,而世界的其他一切都是不可確信的知識,這是他的哲學的出發點。後人在笛氏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只當我有確定的信念時,才說明我成長了”。

近代哲學家黑格爾提出,人類認知成長的規律,民族認知成長的規律,個人認知成長的規律,這三點有某種共同的性質。這是什麼意思呢?

舉例來說,我們看過兒童的畫。如果大家仔細觀察,不論兒童畫什麼內容,太陽,天空,父母,貓狗,等,都是粗線條,都是比較粗燥,模糊不清的。同樣的內容,如果在畢加索筆下,我們就沒有這種感覺。更不用說,如果用科學的手段,如照相機來拍攝,則更是明確和清晰的世界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從認知的角度看待兒童的成長也是一樣。孩子的認識能力,與思維的不成熟有直接的關係,所以這個世界在兒童的眼中,是簡單,粗糙,浮淺的。而成年人的思想是成熟的,所以成年人看到的世界是複雜,細緻,深刻的。

偽邏輯,越古老、越原始的東西就一定越“博大精深”嗎?

這裡要強調的是,上面的三點,都有一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

對一個思想,或思想體系來說,從它的開始醞釀,發展,到成熟,是一個由“粗糙走向細緻,初級走向高級,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任何民族的文明也逃脫不了這個過程,因為它是人類認知的普遍的自然規律。順便提及,如果將這個認識過程,發展到更加確定細緻,使用邏輯、公理系統和數學,那就成了對哲學和科學的定義了。

偽邏輯,越古老、越原始的東西就一定越“博大精深”嗎?

今天,當我們討論中國傳統文化時,發現很多人的觀念,完全與上述相反。他們認為,越古老,越原始,越缺乏記載的歷史,就越“博大精深”,就越“微言大義”,越需要後人無始無終的解釋,其偉大深刻的涵義,是永遠解釋不完的。只有我們後代的愚蠢,看不到的古人智慧,沒有古人不曾知道的事情。所以,中國二十四朝的歷史,要倒過來往回數,越古老,越早期,越先前,就越偉大,越有智慧。所以,魏晉玄學,不如莊子深刻。所以孔孟不如莊子,莊子不如老子,老子不如易經,易經不如三皇五帝,等等。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有些甚至往往都是受過專業的訓練,如學理工科的人。但他們反對的是基本的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如果說他們相信“神創論”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教思想,沒有太久的歷史。比道教有影響力的佛教也不是中國本土的宗教。所以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出於什麼歷史傳統呢?除了“偏執”,暫時找不到其他的解釋。好在今天大學教育,在一二年級,不論你學什麼專業的,都要求你必須文理科都懂一些。必修“哲學”,是所有專業的新生的必修課。學自己專業的,有點甚至還必須上微積分的課,學理論物理的,必須通過人文方面的課程,遺憾的是哲學在今天的大學課堂往往不受待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