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爲什麼會被馬其頓打敗?

周名湖


公元前334年——前330年的馬其頓-波斯戰爭堪稱人類戰爭史上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

亞歷山大大帝不僅成功實現東征目標、消滅了地跨三洲的波斯第一帝國,同時也憑藉這一偉大戰功躋身世界名將之列,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統帥之一。在戰爭開始之前,沒有人能夠想到馬其頓這個希臘小國僅用4年時間就征服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當然,亞歷山大大帝的成功並非偶然,這既是他個人奮鬥的結果,同時也充分順應了歷史進程、把握了最佳的戰機。

公元前336年時的馬其頓王國

波斯第一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


關於亞歷山大大帝的成功之道,我們可以從如下方面進行分析。

1、政治因素方面。東征之前,波斯第一帝國已經由於王位更迭頻繁和內亂頻發之故,導致國力大為削弱。大流士三世雖然有心重整國力,但亞歷山大大帝的迅速行動並沒有給他足夠的時間完成這一任務;相較而言,成為希臘秩序主導者的馬其頓正處在實力上升期,具備更強的凝聚力。自從公元前5世紀的希波戰爭失敗之後,在大流士一世時代趨於極盛的波斯帝國開始走向衰落。大流士一世的繼承人薛西斯一世即位後對希臘的戰爭又遭挫敗,他本人也在公元前465年被大臣所殺。薛西斯之死也標誌著波斯帝國進入一段相對動盪的時期,在公元前465年——公元前336年間,又有4位波斯君主被殺,期間還爆發了波斯王子小居魯士爭奪王位的內戰,這些內亂嚴重損耗了帝國國力、激化了社會矛盾。雖然波斯帝國在阿塔薛西斯三世(前358-338年在位)統治期間一度重獲穩定,但他已經無力阻止帝國陷入分崩離析的態勢。因此,公元前336年大流士三世(下圖)即位之時,他發現自己接手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帝國:地方總督擁兵自重、王室權力衰微、境內各民族也開始伺機作亂。

不過,大流士三世並非一般印象中的無能之輩。他即位前就以勇武著稱,並在即位後不久就剷除了曾殺死兩位波斯君主的宦官巴戈阿斯、平定了埃及地區的叛亂,並任用久經沙場的希臘僱傭軍將領門農充當軍事顧問,體現出欲重振帝國的決心。但是,亞歷山大大帝留給他的時間實在太少,從大流士三世即位到亞歷山大東征只隔了2年時間。要想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解決龐大帝國的眾多弊病,無異於痴人說夢。從這個角度來說,大流士三世也可謂生不逢時了。


2、軍事因素方面。希波戰爭的經驗已經證明,波斯軍隊所慣用的騎兵+輕型步兵的武器系統無法擊敗希臘軍隊的重型步兵方陣。而亞歷山大大帝所改進的新型合成軍隊更是彌補了傳統希臘軍隊中缺乏重騎兵的不足,使馬其頓軍隊成為當時威力最強的軍隊。馬拉松戰役和普拉提亞戰役的實例都充分證明,古希臘職業軍隊在訓練、防護和作戰技能方面比起波斯的“多國部隊”具有明顯優勢。波斯輕步兵遭遇希臘重步兵時往往一觸即潰,他們的箭矢也很難造成傷害;波斯騎兵也無法突破防禦嚴密的希臘重步兵方陣。希波戰爭結束一個世紀之後,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綜合希臘人和波斯人的武器系統,以希臘式重步兵取代了波斯輕步兵、並充分發揮了騎兵的迂迴和側翼突擊作用。亞歷山大大帝則在父親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了這套優越的軍事體系,創立了一支新式的合成軍隊,這支配置均衡的合成軍隊也成為亞歷山大大帝戰無不勝的重要保障。正如軍事史家阿徹·瓊斯所言:

“亞歷山大創造了合成軍隊,使重型步兵對重型步兵戰鬥時的這種協同方式的實用性黯然失色。他靈活使用四種武器系統的每一種:在以輕型步兵與敵人進行前哨戰的同時,依靠重型騎兵擊敗敵人的騎兵,並攻擊敵人步兵的後方,然後運用重型步兵與敵人的步兵進行正面交戰,並以輕型騎兵與敵人的某些騎兵作戰。”

波斯軍隊的作戰模式雖然在希波戰爭後有所改進,但它的部隊素質仍然全面弱於馬其頓軍隊。除了不死軍之類的精銳部隊之外,只有少數希臘僱傭兵能堪大用,可戰之兵數量太少,無法滿足國土防禦的需要。為了彌補軍隊中重步兵質量不足的缺陷,波斯君主開始招募希臘僱傭兵加入軍隊,使重步兵逐漸成為波斯步兵的中堅力量。不過,波斯軍隊並沒有改變依靠騎兵突擊決定戰鬥勝負的傳統,而數量有限的希臘僱傭兵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波斯本土部隊戰鬥力下降的弊病,曾經輝煌的波斯“不死軍”已經不復當年之勇。更重要的是,波斯軍隊中並沒有能與亞歷山大的“夥友騎兵”媲美的重裝騎兵,波斯騎兵的協同作戰能力也要弱於馬其頓騎兵。由於波斯軍隊在重步兵和重騎兵方面的明顯弱點,導致它既無法與亞歷山大大帝在正面作戰中抗衡,也不具備主動進攻和掌握戰場主導權的條件,只能採取被動的消極防禦策略。

典型的希臘重步兵方陣

縱深更大的馬其頓重步兵方陣

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的新型合成軍隊

波斯不死軍的典型裝備


3、領導人素質方面。如前所述,雖然大流士三世並非典型的平庸無能的亡國之君,但他的對手亞歷山大大帝實在是不世出的天才。無論政治才能還是軍事才能,亞歷山大大帝都不知道比他高了多少個華萊士。相較而言,大流士三世唯一的優勢,恐怕就是壽命了(大流士三世活了50歲,亞歷山大只活了33歲)。

在東征波斯帝國之前,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已經充分證明,自己傑出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並不在父親之下:從16歲開始,他就承擔起在父親出征時治理國政的任務、併成功地確立起自己的威望;公元前338年,年僅18歲的亞歷山大就率軍在喀羅尼亞戰役中擊敗了著名的“底比斯聖隊”、一戰成名;即位後不久,亞歷山大又成功鞏固了馬其頓對希臘事務的主導權,消除了威脅馬其頓主導地位的三大勢力——雅典、斯巴達和底比斯的反抗。馬其頓-波斯戰爭期間,亞歷山大大帝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他是比大流士三世更優秀的統帥。在與大流士三世直接對話的伊蘇斯戰役高加米拉戰役中,亞歷山大大帝都憑藉成功的戰術和調度贏得勝利,打得大流士三世兩次臨陣脫逃、讓後者遭遇了極為可恥的失敗;贏得軍事勝利之後,亞歷山大大帝又以籠絡人心的手段贏得波斯貴族的支持、穩定了社會秩序,使他的力量在無形中不斷擴大。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亞歷山大的天才,希臘人根本不可能征服波斯帝國,而亞歷山大大帝和大流士三世的差距,恐怕也是馬其頓王國和波斯帝國的各項實力對比中差距最大的一項。

根據浮雕復原的亞歷山大大帝畫像

喀羅尼亞戰役示意圖

亞歷山大大帝(左)在伊蘇斯會戰中擊敗大流士三世(右側乘戰車者)

反映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戰役中臨陣脫逃的浮雕


總之,馬其頓王國在政治形勢、軍事實力和領導人素質三方面都比日落西山的波斯帝國有著明顯優勢,那麼它能在短時間內征服這個地跨三洲的龐大帝國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平田君Bellatores


原因是當馬其頓人崛起的時候,波斯帝國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波斯滅亡之時,波斯帝國已經統治了伊朗高原長達二百多年,處於王朝的末期,而馬其頓則是欣欣向榮的景象,剛剛完成了對希臘世界的征服,而波斯則垂垂老矣,國內不穩,矛盾重重,起義和造反不斷,用中國古代的話說,波斯已是氣數已盡,亞歷山大東征,只不過是加速了它的滅亡而已。


15世紀歐洲的歷史繪畫 “亞歷山大戰史”中亞歷山大大帝擊潰波斯末代皇帝大流士的場景


波斯帝國走向衰落,有他的一些致命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帝國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在軍事征服之下形成的一個軍事部族聯合體,波斯軍隊動不動就可調動數十萬人參戰,但彼此之間語言不通,文化不同,戰場協調性差,人數多不過是個紙老虎,嚇嚇人還可以,真打起來,就不行了。亞歷山大只帶了4萬精兵,就將波斯的幾十萬烏合之眾一舉擊潰。

公元前1世紀羅馬龐培古城的壁畫,描繪的是亞歷山大大帝擊敗波斯大流士三世的場景


第二個原因是波斯帝國的經濟虛弱,波斯是個大國,地盤大,人口多,但伊朗高原的經濟基礎其實並不怎麼行,波斯帝國二百年來的長期的對外戰爭,已經消耗掉了大量的財富,龐大的軍費開支使得伊朗高原的經濟發展受到極大的破壞,國內各個部族的生活困苦,與波斯王廷離心離德,長期的擴張政策,搞得波斯帝國自己其實非常的虛弱,只是靠龐大的體量勉強支撐著。當初希臘世界是一個“分裂”的世界,波斯人依靠體量龐大,還可以去挑戰希臘,但當希臘世界被馬其頓人“統一”之後,波斯人在體量上的優勢就沒有了。


波斯帝國印章上的戰車圖像


只愛潘多拉


沒有考古證據表明馬其頓戰神亞歷山大的故事曾經存在,也就很難說他為什麼能夠打敗古代波斯了。

現代伊朗社會,並不承認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創造的希臘,羅馬歷史對古代波斯文明的汙衊,因為確實沒有事實根據。

如果從歷史和文學的角度分析,亞歷山大遠征波斯的故事,和中國安祿山反叛唐朝的故事非常像,馬其頓夥伴騎兵就是突厥同羅騎兵曳落河,馬其頓長槍方陣,就是安祿山式長槍兵陌刀兵居前的唐軍方陣,馬其頓弩炮就是唐弩機,高加米拉戰役就是潼關戰役,逃跑的大流士二世就是逃跑的唐玄宗,他們都留下大量如花美眷給敵軍將士享用。

亞歷山大的老師是亞里士多德,安祿山的老師是李林莆,都是當時的學術權威,而且都能置自己的學生於死地。

很顯然,亞歷山大就是安祿山,歷史記載,安史之亂時安祿山製作了大量宣稱和神話自己的廣告,在他的同胞波斯粟特人和突厥人中發放,在絲綢之路沿線廣為流傳,為他招來了大量粉絲當兵,意圖在中國重建波斯祆教王國。

恆羅斯之戰後,造紙術流入波斯化的阿巴斯王朝主導的阿拉伯世界,很多安祿山的廣告冊子,成為了絲綢之路上最早暢銷的文學作品,一路流傳到歐洲,最終演變成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