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佛教四大名山


文殊道場,實拍大美五臺山

五臺山,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位於山西省忻州市。

《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五臺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截至2017年,五臺山有寺院47處,臺內39處,臺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五臺山原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曾建有紫府廟,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

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的說法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臺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

南北朝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臺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臺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臺望海寺、南臺普濟寺、西臺法雷寺、北臺靈應寺、中臺演教寺。也因為五臺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臺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不同:東臺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臺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臺法雷寺供獅子吼文殊、北臺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臺演教寺供孺童文殊。


從此以後,凡到五臺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臺頂寺廟裡禮拜,叫做朝臺。此時,五臺山之名已在北齊史籍中大量出現。

唐代,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臺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這是五臺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臺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