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奇志大兵的相聲?

_Terrific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奇志大兵曾經是南派相聲的代表人物,有一段時間曾經與牛群馮鞏齊名,號稱“北有牛群馮鞏,南有奇志大兵”。二人一個說普通話,一個說湖南味的塑料普通話,互為捧逗,並且形成了“奇志碰大兵,有理也講不清”這樣的鮮明特色。二人曾經紅遍三湘四水,還曾經登上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但可惜的是,因為創作理念的分歧,二人於2003年裂穴,給全國的相聲觀眾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奇志大兵的走紅,可以說是一個奇蹟!在傳統相聲裡,說什麼方言並不是包袱,方言本身才是,相聲的笑點並不在方言的內容,觀眾需要的只是聽到演員模仿出的方言腔調(苗阜王聲走紅,靠的也是這種“方言腔”的模仿)。但是奇志大兵的相聲作品方言與普通話的比例,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聽他們的段子,哪怕是從來沒有聽過湖南話,但是隻要細品,結合奇志的解說,根本不存在任何理解障礙。這也是奇志大兵能從湖南走出來,紅遍全國的關鍵原因。


奇志大兵成長在一個沒有相聲土壤,卻異常需要娛樂形式的地方——湖南長沙,在當時相聲界,相聲已經脫離其原來的演出形式,逐漸轉化成舞臺藝術與電視藝術,奇志大兵依靠相聲過去的民間化路線,通過驚人的創作力,推廣了自己的相聲,同時又借電視媒體的力量將自己推向了全國。

其實奇志大兵在湖南的崛起,與十年後郭德綱德雲社的小劇場相聲在北京的崛起,路子其實並無不同,只是他們崛起在互聯網尚未興起、各種娛樂形式甚為簡單的時代而已,並且他們身處非曲藝重鎮的湖南長沙,也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另外還有最關鍵的一點,他們合作的時間相對短了些,如果他們能像郭德綱于謙一樣“互敬互愛,彼此尊重”,相信他們的相聲事業會更加輝煌。


靖逸軒主


無意中看見這個話題,雖然這二位已經不再合作,再說這個有點過時,但是忍不住叨嘮兩句,畢竟這是一個技術貼:


相聲屆有四位“離經叛道”的名家,奇志大兵是這其中的兩位。

“離經叛道”不是貶義詞,是指特立獨行,與眾不同。

(如果當初中廣四老為首的“相聲改革小組”的諸位,知道有這麼二位,不知有何感想。)



一般把這二位的相聲定位為“子母哏”,相仿於牛群馮鞏。

其實這兩對兒有本質上的不同。


“子母哏”意為捧逗臺詞量相仿,捧哏的比重由原來的一頭沉變為四六開或者五五開。

牛群馮鞏就是如此,甚至有的活捧哏的比逗哏的詞兒還多,形成了倒三七。

但是再怎麼使,始終是牛群把握整段相聲的方向。

關鍵性的臺詞(比如瓢把兒)都在牛群這邊,這是逗哏的份內。

馮鞏雖然戲份加重,但是始終還是捧哏,面向是對著逗哏的。




您再看看奇志和大兵:

看出來沒有?奇志雖然站在逗哏的位置,實際上乾的是捧哏的活。

有時候也這樣:




說明這對組合的捧逗關係沒有固定的模式,共同把握著節目的方向,共同控制者節目的節奏。

一會兒我逗他捧;一會兒我捧他逗。

從純子母哏的節目中還看不出來(比如《喜喪》),但是敘述類節目就比較明顯。

這種新穎的捧逗方式,我也只在他二位身上見著過。

至於這樣使活的優劣,才疏學淺,不敢評論。


還有人問他們的節目算不算相聲?

人家有捧有逗,有鋪有墊,有三番有四抖,符合相聲的特徵。

以上……


相聲沙彌


他們在主流相聲界屬於清新派的,有方言的加入,捧逗配合都不錯,但在電視上看問觀眾要掌聲總覺得“貧了吧唧”,在一眾歌星舞星中沒什麼存在感,只能是混個臉熟,那個時候體制內的相聲跟宣傳政治口號掛鉤,上電視是唯一露臉的機會,相聲的土壤還是小劇場,他倆屬於定位錯誤!


甲由申田123


他們的相聲在以前很火了一段時間,給我們也帶來了不少的快樂。但是他們學的也是新相聲,不是傳統的,也可能學過傳統相聲但那時候沒市場,他倆在長沙沒少跑小場子,主要表演段子和雙簧,沒有把握住機會發揚傳統相聲很遺憾,或者說不會傳統相聲很遺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