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看看三國時期官渡之戰的始末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就預料到早晚和袁紹要為了爭奪北方的統治權而大戰一場。本來袁紹也是有機會挾天子的,因為當時袁紹離洛陽最近,但袁紹手下的謀士都卜佔成,他們覺得這個天子是個廢物啊,我們把他請來,那就什麼事都要請示他,萬一他不聽我們的,我們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嗎?

陳壽做《三國志》,對袁紹有一個評價,叫做見事遲,就是說這個人反應很慢,都是事後諸葛亮這樣的。袁紹一看曹操迎奉天子以後,得到了很多封賞,而且這個天子很好控制,根本沒有什麼要請示天子的難處,所以曹操在當時是非常遭這些諸侯眼紅的。袁紹這下就提出來也要迎奉皇上,他說許縣這個地方太潮溼,還是把天子送到甄城,就是袁紹的地盤來。 曹操就用皇帝的名義下了一道詔書,把袁紹訓了一頓,說袁紹你確實兵強馬壯,但從來沒見過你來勤王,一天到晚不是發展自己的勢力,就是攻擊別人。這下袁紹沒辦法,只好寫了封檢討上去。

再來看看三國時期官渡之戰的始末

當然實際上曹操迎奉天下後,一樣指揮不動這些軍閥,這個漢獻帝就相當於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嘛。有勢力才是王道。當時曹操被天子封為大將軍,曹操這時還沒準備好與袁紹開戰,於是封袁紹為太尉,也是位居三公了。結果這個袁紹不幹,因為上朝的時候太尉是排在大將軍之後的,他要爭這個面子。袁紹說了這樣一句話,曹操想挾天子以令我嗎?這是原話。曹操一看,現在這樣的亂世哪有上朝的時候,大將軍你想要就讓給你得了。這個袁紹當了大將軍以後他就不鬧了,你說這個事情袁紹得到了什麼好處?

經過十年的諸侯混戰,袁紹滅掉公孫瓚後,得到了北方四州,曹操也滅掉了陶謙,呂布,袁術。這時孫策拒守江東,劉表中立觀望,局勢就變得很明朗了,那就是袁紹和曹操要在北方一決雌雄。

袁紹先發制人,派大將顏良攻打白馬城,同時派大將文丑進攻延津,主戰場在白馬。守白馬的劉延只有三千人,劉延就寫信給曹操求援,曹操也知道劉延頂不住的,準備增援白馬。但曹操手下的謀士荀攸不同意,他建議曹操去打延津。曹操馬上明白過來,是要聲東擊西。於是曹操率領一支部隊大張旗鼓地向延津挺進,走到半路時,就下令原地休息,然後派出一支輕騎抄小路去攻打白馬。這支輕騎中為首的將軍之一就是關羽。

再來看看三國時期官渡之戰的始末

本來曹操與袁紹的軍隊已經開始對峙,而曹操知道袁紹這個人做什麼事都會慢半拍,於是大膽地去進攻當時在徐州的劉備。當時有人給劉備報告說曹操軍隊來了,劉備還不相信,劉備說這不可能啊,現在曹操正在和袁紹作戰,哪有空來攻打我,報告的人說,你看,曹操的軍旗就在外面。劉備一看,根本不敢抵抗(當然這是撤退是很明智的),只能帶領少數兵馬投奔袁紹,關羽無力抵抗,投降了曹操。

關羽投降曹操後,曹操對他非常之好,當時關羽就決定,要為曹操立下功勞以後再去找他哥哥劉備。這裡多說兩句,三國演義裡有個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故事,在三國志裡是沒有的,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曹操赤壁兵敗後,三笑諸葛亮這個事是沒有的,關羽也沒堵在華容道上。

關羽和其他一些將軍抄小路撲到白馬,顏良措手不及,被關羽力斬馬下,這時袁紹才發現自己中計了,就派文丑和劉備來攔截曹操。這個時候曹操明白,白馬這個地方雖然解圍了,但這個城不能再守了,袁紹會派大部隊過來,而且袁紹一定會拿白馬的老百姓出氣,會屠城,因此曹操決定帶著老百姓一起往延津走。這下曹操就和後來的劉備一樣,帶了很多老百姓出逃,行軍很慢,就撞上了劉備和文丑的隊伍。

再來看看三國時期官渡之戰的始末

這時曹操就把糧草輜重放在路上,用來誘敵。劉備和文丑的騎兵一看,經不住誘惑,就下馬去撿這些輜重,結果被曹操一頓胖揍,文丑也被斬於馬下。正史沒有記載文丑是誰殺的,但推測起來很可能也是關羽殺的,以為就是這次戰爭後,關羽就掛印封金,離開了曹操,關羽應該是覺得已經立下了足夠的功勞了。雖然白馬和延津的戰爭是曹操勝利了,但曹操為了拖長袁紹的補給線,還是決定撤軍到官渡。

在官渡的時候,袁紹在高丘上建造臺子,然後用弓箭手居高臨下的放箭,曹操的軍隊損失很重。曹操這邊就造了投石機,來打這些臺子,這下對曹操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曹操的軍力和糧草都遠不如袁紹。有一天曹操去犒勞自己的軍隊,發現這些人非常辛苦,面黃肌瘦,有些人甚至沒有鞋穿,滿腳都是老繭。曹操對這些人說,請大家再給我15天時間,15天以後絕對不會再讓各位這麼辛苦了。其實,曹操並不是認為他能15天后贏得戰爭,而是準備15天后撤軍了。這實在太累了。曹操這個人的韌性並不是特別強,還好他手下人才濟濟。以前在攻打呂布的時候,眼看就要拿下下邳了,但曹操的精神已經到了極限了,他想撤軍,郭嘉趕緊攔著他,逼著他繼續作戰,最後把呂布滅掉了。這一下勸他的是荀彧,荀彧說,袁紹這次是傾巢而出,你退了他還要進的,你根本沒有退路,只能頂住。曹操又去徵求賈詡的意見,賈詡說,主公你的智慧超過袁紹,勇敢超過袁紹,用人超過袁紹,決斷超過袁紹,為什麼打了半年還沒有勝利,根本原因就是你顧慮太多,總想萬無一失,主公你需要做的就是下定決心,集中兵力,等待機會。

再來看看三國時期官渡之戰的始末

這個時候,袁紹不穩定的內部開始綻放惡果。先是劉備開溜了,劉備覺得袁紹成不了氣候,提出要去聯合劉表,實際上就是不想跟著袁紹混了。然後是許攸叛逃,因為許攸在袁紹那裡不受重用,而且許攸的家人在鄴城為非作歹,留守鄴城的審配準備整他。這個許攸很早就跟隨袁紹,掌握了袁紹大量的軍事機密。大家都知道,許攸就建議曹操火燒烏巢,許攸不說的話,曹操是不知道袁紹的糧草都在烏巢的。

火燒烏巢這個事情做的驚現無比,本來袁紹的大將張郃準備來馳援烏巢的,但袁紹手下有個叫郭圖的人認為應該去攻襲曹操的大本營,張郃說曹操的大本營哪有這麼好打,這麼好打的話早就打下來了,結果袁紹聽了郭圖的,派大部隊去攻打曹操的官渡大營。結果烏巢失守,糧食全燒光了,這下就證明郭圖的意見是錯的對吧,郭圖就很緊張,他趕緊跑到袁紹那裡打小報告,說張郃知道烏巢失守後幸災樂禍。張郃一看,我靠,前線失利,後院失火,走投無路了,於是就和高覽一起投降了曹操。

再來看看三國時期官渡之戰的始末

這時曹操還在烏巢,守官渡的是曹操的軍事荀攸和大將曹洪,曹洪就問荀攸,張郃這個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啊,荀攸說不要猶豫了肯定是真投降,後來曹操回來後聽說張郃投降了,拉住張郃的手說,你這是韓信降了劉邦啊。曹操在烏巢焚燬糧草時,戰爭非常的焦灼,不停的有人來向曹操報告,袁紹的援軍據此多少多少裡了,曹操煩了,對這些士兵說,等到袁紹的軍隊站在我身後了你們再來報告。曹操明白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

袁紹失去糧草後,軍心盡失,袁紹本人帶著長子袁譚上馬掉頭就跑,這場戰爭就這樣結束了。第二年,袁紹發病吐血而死,3年後,袁譚被曹操所殺,2年後,遼東太守公孫康謀殺了袁尚和袁熙。曹操打贏官渡之戰花了接近2年,那下北方四州花了差不多10年,北部中國基本上是姓曹了。

本來在兩軍開戰前,袁紹的謀士田豐建議袁紹,分兵去騷擾曹操的軍隊,因為曹操有兩個大本營,一個是洛陽,這是曹操真正的軍隊所在,另一個就是天子所在的許昌,田豐就建議袁紹把部隊分成兩股,曹操救洛陽我們就打許昌,曹操救許昌我們就打洛陽,總之讓他疲於奔命,這樣來消耗他。這樣用不了3年,這個事一定就成了。如果袁紹真的採用這個方略,那曹操真是沒辦法應對,你的軍隊沒別人多嘛。總之田豐反對袁紹傾巢而出,畢其功於一役。結果袁紹的謀士郭圖就說,我們軍隊這麼多,哪裡需要磨磨蹭蹭搞個3年,袁紹也覺得自己很牛逼,根本不覺得自己有戰敗的可能。這個田豐就像荀彧說的那樣,剛而犯上。田豐仗著自己是老資格了,拼命的組織袁紹傾巢而出,袁紹的心胸從來沒寬廣過,一怒之下就把田豐投進了大獄。一年後,官渡之戰失利的消息傳回鄴城,田豐就知道自己死定了,袁紹是個死不認錯的人,肯定要殺他洩憤的。

再來看看三國時期官渡之戰的始末

除了田豐以外,沮授也反對袁紹傾巢而出,沮授說,平定動亂,誅滅殘暴這個叫做義兵,窮兵黷武,仗勢欺人,這個叫做驕兵。現在天子在許,我們出師無名,政治上就先輸了一招,我們恃強凌弱,在道義上又輸了一招,現在我們又不講究策略,那我們又在策略上輸了一招,這個戰爭肯定是打不贏的。結果主張戰爭的人就到袁紹那裡打小報告,說沮授這個人權力太大,袁紹也覺得這個人是三軍監軍,意見又老是和自己不一樣,於是削去了沮授的軍權。沮授說,我辭職行不行,袁紹表示不準辭職,跟著我上前線。沮授在過黃河的時候說,濤濤黃河,我恐怕是再也回不來了。官渡之戰失利後,沮授被曹操俘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