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國語》

“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語出戰國時期《國語》。信:信用,庇:庇護。這兩句大意是:信用是百姓賴以生存的根本,不能失信於民。

賞析

晉文公討伐原國,下令士兵只帶三日軍糧,期望三日內攻下原國。但過了三日原國並未投降,文公便下令撤軍。大臣反對,他表示君主的信用是百姓賴以生存的根本,不能失信於民。晉文公之所以稱霸,是和他取信於民分不開的。

「好文推荐」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国语》
「好文推荐」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国语》
「好文推荐」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国语》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都君(今屬山東省)人,姓丘,名明,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於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山東肥城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而關於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於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但史載,左丘明乃姜子牙後裔,嫡系裔孫丘(邱)氏較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 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好文推荐」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国语》「好文推荐」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国语》

《國語》

「好文推荐」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国语》

《國語》,又名《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相傳為春秋末魯國左丘明所撰,但現代有的學者從內容判斷,認為是戰國時期的學者依據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錄的原始材料整理編輯而成的。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記事。記事時間,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戰國之交,前後約五百年。

相較《左傳》,《國語》所記事件大都不相連屬,且偏重記言,往往通過言論反映事實,以人物之間的對話刻畫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國語》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好文推荐」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国语》「好文推荐」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国语》

在現代社會,誠信素質是公民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是否誠信是衡量一個公民道德水準的基本尺度。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隨著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自覺遵守以誠信為基本要求的社會公德,做一個文明公民。

關注珠山檢察,開啟法治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