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龍虎山,確實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


從壽寧縣城到龍虎山只需要二十分鐘的車程。初夏來這裡,實是正當時。下得車來,首先讓你看到的是一個圓形的大水潭,四周植物脆綠、枝繁葉茂。置身其中,風清氣爽,讓人感到炎炎烈日下的無比愜意。抬眼四望,蔚藍的天空下,靜美的茶園連綿而長。有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壽寧龍虎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1959年創辦的龍虎山茶場是一個國有農墾企業。在這裡,茶葉泰斗張天福先生度過了9個春秋,上世紀70年代,張天福來到龍虎山“五七”茶場從事生產勞動。他帶領職工和知識青年推廣科技成果,改造低產茶園,建立豐產茶園,指導職工改進製茶工藝,使龍虎山茶場的茶葉單產、質量、售價名列當時寧德地區第一位。


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我在壽寧頭尾9年,壽寧就是我的第二故鄉。”回憶在壽寧的日子,張老深情地說,“我當年發現壽寧茶葉品質很好,但卻製作不出好茶葉,就思考著如何提高壽寧的茶葉製作技術問題。”在張天福的精心努力下,當年壽寧培養出一批製茶能手,並引進了“54式揉茶機”設備,極大地提高工效,提升了茶葉的產量和品質。


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緣分,真的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有人因一句話而相知,有人因一個眼神而心有靈犀,而嚴良英與張天福的曠世師生情卻是因為一杯茶。嚴良英回憶說,當年,她是龍虎山農場的知青,有一天,幾個知青在一起喝茶,茶是張天福老師剛製出來的。過了幾天,張天福老師又請知青們到他的茶葉評審室喝茶,一群知青高興地圍坐在一起,張老師在每個人面前放了三杯茶。良英喝到第二杯的時候,對張老師說,張老師,這泡茶我五天前喝過。張老師一聽,高興地大笑起來,就你了,來跟我學茶葉評審吧。原來,張老師一直有個願望:為壽寧培養年輕一代的茶葉評審專家。就這樣,一杯茶將兩位的師徒情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在以後的九年時間裡,張老師手把手地教她,從收茶青、殺青、揉捻到焙乾,張老師都嚴格要求。嚴良英十分珍惜這個機會,一絲不苟地學著。每當張老評茶時,桌上會先一字擺好烏龍茶與紅、綠茶的標準評審杯具各10套,每套杯具都有編號,哪一號茶做得不好,馬上叫茶工們修正。有一次,張老師喝出一泡茶有煙味,叫來製茶師瞭解,製茶師不好意思地說,昨天晚上,打瞌睡了,過火了。張老師隨即把那批茶葉棄放了。


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良英說,與茶接觸久了,張老師身上有著濃濃的茶質,簡單、執著、淡定而高雅。當時,張老師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被下放到這深山裡勞動,但他沒有頹廢,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認真種茶、用心製茶、精心審茶。處深山之中,食物缺乏,業餘生活十分單調,但因張老師的帶動,歡笑聲不斷。當時張老已六十多歲了,但洗冷水澡,晨起鍛鍊,他比年輕人還能堅持。相處久了,大家和張老稱兄道弟,十分融洽。有一次,一調皮知青,故意拿了同一品茶,泡了五杯,對張老師說,張老師,你幫我評審一下,哪一品茶好。喝了五杯,張老師對他說,這裡只有一品茶,你小子是考我呀。小夥子驚歎不已,大叫“神人,神人。”


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良英回憶說,張老對茶葉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每一天都要上茶山巡視幾次。他的身上從來都帶著一把剪刀,看到不平整的地方,都一一剪平。他跟良英說,我走過很多地方,壽寧茶葉的品質是最好的,這裡山高霧多,所產茶葉帶有自然的香味。提高製作工藝,保持茶葉的自然香味,就是我們這些茶師的職責。


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如今,當年的小知青嚴良英也已年過半百,回想起與張老學茶的歲月,她充滿了感動和感恩。她深情地說,看張老評審茶葉,就像是看精彩的茶道表演,是一種美的享受。望、感、聞、嘗,在張老那裡,每一道程序都如同朝聖般神聖。熱水的溫度、三泡茶浸泡的時間,他都嚴格計算,不差一秒。張老評茶不光用眼、手、口,還用心和整個的精氣神,那是一種近乎入禪的境界。


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在龍虎山茶廠,我們參觀了張老當年工作的評審室,那裡擺放著他用過的和他發明的製茶工具。很多工具我們是第一次見到,大家七嘴八舌地詢問,展廳的工作人員忙著一一介紹。從這些年代久遠的帶著滄桑的工具,我們看到了一代茶仙的努力和他對中國茶文化的傑出貢獻。棄醫從農,志在茶,張天福一生與茶為伍,一生以茶為樂。張天福深入研究中外茶道、茶禮,集古今茶文化之大成,1996年提出儉、清、和、靜的中國茶禮,他說:茶尚儉、勤儉樸素;茶貴清,清正廉明;茶導和,和衷共濟;茶致靜,寧靜致遠,以此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他還把4字飲茶禮儀昇華到為人處世之道,認為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提倡的高尚品格和處世哲學,在當今市場經濟發展的新時代尤為寶貴。


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壽寧種茶的歷史十分悠久。我想,那些歷經千百年仍然鬱郁鬱蔥蔥的茶林,就是勤勞質樸的民眾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和深厚文化的最好見證。綿延巍峨的洞宮山脈,高山群峙,終年雲霧繚繞,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各種植物繁榮茂盛蓬勃生長。那些層層茶園、梯田,是壽寧人民用勞動和智慧創造的獨特景觀,茶文化和梯田文化構築了壽寧民眾生產生活、社會經濟、生存生態的文明大廈。而龍虎山茶山就是這樣一種生活狀態的縮影。風聲雲影,龍虎山無處不是茶精靈的歌聲。“天賦識靈草,自然鍾野趣。閒年北山下,似與東風期。雨後探芳去,雲間幽路危。唯應報春鳥。得共斯人知。” 陸龜蒙在他的詩中,將茶視為靈草,我想不止是因為茶香入口,更是因為茶性入心,茶質入神。


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此刻,我想與龍虎山的茶園對話,大美無聲,天地靜逸。一輩子與茶為友,一輩子只幹一件事,品茶,品味,品人生,泡在茶水裡的歲月,歷久彌新,更令人懷念。龍虎山茶綠年年,張老的茶情不了。沿著綿綿千里青綠的茶園走向全國的壽寧高山茶品牌,是對這片土地和張老最深情的報答。而我唯一能做的,或許就是靜靜地守著雲霧升騰,守著眼前滿目青綠的美好,然後,輕輕地咀嚼,慢慢地品味。


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壽寧這座山是因茶而名,因人而靈


圖片攝影:卓仕尉 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