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這樣更智能!

隨著智能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產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養豬業也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智能養豬呼之欲出。但什麼是智能養豬,智能養豬靠不靠譜,智能養豬還有多遠,怎樣實現智能養豬,相信每個養豬圈的人都會有這些疑問。因此農信研究院於今年5月發佈了《智能養豬專題研究報告》。

工廠化養豬的發展歷程

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工廠化養豬大致經歷了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三個階段。機械化階段通過控制設備執行各類操作,系統完全不感知外部信息,是信息孤島的系統;信息化階段可以通過人工錄入或傳感器技術感知外界各類狀態信息,通過基本的數據分析指導操作,是簡單的信息反饋和交互的系統;智能化階段將各類數據信息互聯互通,相互融合形成智能決策和控制網絡,這個階段實質是一種全新的、複雜協同的知識自動化系統。

(一)機械化階段

養殖機械化即在生豬養殖全程各個生產環節(飼餵、環境控制、消毒、防疫、清糞、廢棄物處理等)使用機械化作業代替人工操作。機械的使用節約了人工,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了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水平。

養殖機械化存在的問題:

(1)畜牧養殖個別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很高而有些主要環節卻很低,各個環節機械化水平呈“斷崖式”差別,全程機械化水平被拉低。

(2)養殖機械在不感知外部環境的情況下執行標準劃一的操作,不能針對具體環境變化做出調整,更加沒有考慮通過長期積累經驗數據指導決策。

目前我國大部分中小規模豬場處於這一階段或向信息化轉型階段。

(二)信息化階段

早期數據採集主要依靠人工錄入完成,隨著物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逐漸實現了數據自動採集,同時利用信息管理軟件高效地完成基本信息統計和分析,開啟養殖行業的信息化高速發展。採集的數據包括環境信息、豬隻體徵數據、豬隻運動行為特性和生產管理數據,甚至屠宰、分銷物流信息等。

信息化面臨的困境:

(1)採集數據間缺乏互聯互通機制,各種信息沒有高效的融合。

(2)數據信息缺乏有效算法模型來形成閉環控制,難以實現實時、動態的精準操作和決策。

(3)沒有建立精細養殖模型,決策和處理主要基於人的經驗,與實際需求仍有差距。

目前我國集團化養豬企業大多處於這一階段。

(三)智能化階段

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成熟,新技術與豬場生產更廣泛、更深入地結合,並逐步嘗試替代人的操控來自主智能化決策,使智能養殖的應用環境越發成熟。智能養殖模式是畜牧行業的第三次革命,傳統的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將被精準化的養殖管理體系和經營模式取代,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成本,為畜牧業發展帶來更多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