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歌唱家廖昌永談《聲入人心》:誰都不可能永遠做首席

因為綜藝節目《聲入人心》,原本小眾的美聲,出圈了。

高學歷、高素養、高顏值,36位歌手在綜藝的包裝下,大大顛覆了觀眾對美聲及其演唱者的固有印象,節目頻頻被點贊高級,專業歌手之間的對決,也被觀眾評為像在看“神仙打架”。

這檔節目的走紅,也讓人意外發現出品人之一、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的可愛一面。

专访|歌唱家廖昌永谈《声入人心》:谁都不可能永远做首席

廖昌永

沒有架子,嗓音溫暖磁性,點評一針見血,但又溫和地能讓人接受,不少人本是衝著小哥哥們來,結果紛紛粉上廖老師,直言要pick他,把他抱走。

一個家喻戶曉的學院派歌唱家去錄綜藝,這背後有什麼故事?我們找廖昌永聊了聊。

【對話】

澎湃新聞:你去參加綜藝還挺讓人驚訝的,節目組當初怎麼會找到你?

廖昌永:當時我在國外,湖南衛視給我打電話,說想出這麼一檔節目,我說挺好的,不過最開始,我對選秀類節目並不是非常感興趣。我知道湖南衛視在綜藝節目製作上非常強,我倒是真希望他們做一個關於歌劇、音樂劇的節目,我曾經提過。那天導演組到上海,帶著臺長的意思來看我,說網上投票,我票數最高,希望我做出品人。一聊,他們發現我十幾年前就開始做古典和流行音樂融合的工作,大家覺得這個節目對推動更多人瞭解歌劇和音樂劇有幫助,理念一致就接了,他們也沒想到我在這方面有興趣。

专访|歌唱家廖昌永谈《声入人心》:谁都不可能永远做首席

澎湃新聞:你是學院派的歌唱家,但綜藝會要求人有綜藝感和娛樂感,你當時會有這方面的顧慮嗎?

廖昌永:沒有,我覺得沒必要排斥,而是應該利用和藉助媒體,讓更多人瞭解古典音樂,瞭解美聲不是指聲音,美聲是歌唱,是講藝術表現的,聲音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部分,大家瞭解了才會喜歡上。

我曾經向某個臺提過,大家都在做流行類的音樂節目,我們是不是可以做古典類,但好像大家都不太感興趣。湖南衛視真是了不起,他們敢做,第一期出來收視就很高,所以很多事不能以固定思維去看,固有的思維不一定是對的,所以我不排斥。

澎湃新聞:你希望通過這檔節目,消除大家對美聲的隔閡和誤解,這些誤解都有哪些呢?

廖昌永:大家對它不瞭解,都以為唱美聲的、唱歌劇的都是大胖子,都是不會動的,其實世界發展很快,很多東西都變了。以前歌劇的舞美和道具都比較大,人太瘦了,站在裡面會顯得很小,人胖了走進去剛好。這是曾經,但現在國際歌劇界對演員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不但要唱得好,演得好,還要長得好,現在很多歌劇演員都很有氣質,長得帥。

所以大家看完《聲入人心》才有這樣的反映,原來唱歌劇的人顏值這麼高,這是完全在我的意料當中的,因為大家對它實在不瞭解,誤解太多了,再加上以訛傳訛,總覺得歌劇是聽不懂的,對它有很多成見。通過這樣一個節目,可能會有更多人愛上歌劇。

专访|歌唱家廖昌永谈《声入人心》:谁都不可能永远做首席

《聲入人心》三位出品人尚雯婕、廖昌永、劉憲華

澎湃新聞:關於出品人陣容,除了你是美聲專家,其他兩位都不是美聲專業出來的,有觀眾會懷疑,專業度會不會不夠?

廖昌永:這個節目做給誰看呢,我們是做給大家看的,每個人的視角都不一樣。

和節目組談的時候,我說不希望做成純娛樂化的節目,希望它是有底線的,要保證它的藝術質量和應有的高度。但是呢,我們也應該讓老百姓看得懂,所以希望出品人裡有一個是像老百姓的,從老百姓的視角來看,他的切入點就是老百姓;還有出品人偏流行音樂和製作,會找到新鮮的點,比如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電子音樂等新元素的結合;我作為一個業內人士,作為一個從業多年的老藝術家(笑),會從專業上來說。

所以當時我是贊同的,憲華(劉憲華)和小尚(尚雯婕),大家可以從多角度來對節目進行解讀。如果做成純古典節目,又會讓觀眾產生距離感,我希望它是親民的、零距離的,古典音樂離普羅大眾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

专访|歌唱家廖昌永谈《声入人心》:谁都不可能永远做首席

選手仝卓

专访|歌唱家廖昌永谈《声入人心》:谁都不可能永远做首席

選手黃子弘凡

澎湃新聞:節目在海選時標準就兩個——唱得好、顏值高,據說長得老和土的選手都被淘汰了,這對那些顏值不夠高的優秀歌手來說,是不是不太公平呢?

廖昌永:一個節目的製作總會有它的要求和取向,當然我們希望選手既長得好又唱得好,但有些選手也並不都是花美男,也有年齡大一點但唱得很棒的。

當然節目製作有它的話題點,不要害怕有爭論,真理是越辯越明的,大家都參與爭論,這個節目才會好看,大家對古典音樂的瞭解才會更深,爭論過程中也在呵護,這是蠻好的一件事。我想金子總會發光的,你真要唱得特別棒,大家會忘掉你的顏值,你的內在才華一定會征服觀眾。

专访|歌唱家廖昌永谈《声入人心》:谁都不可能永远做首席

選手簡弘亦

专访|歌唱家廖昌永谈《声入人心》:谁都不可能永远做首席

選手張超

澎湃新聞:36位選手,有歌劇演員、音樂劇演員,還有流行歌手,以往他們都是在各自的領域裡比賽,現在放一起比拼,你覺得有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嗎?

廖昌永:是的,我們以前都分得太清楚了。什麼是美聲?意大利文叫BEL CANTO,不是“美好的聲音”,而是“美好地歌唱”,技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歌唱好聽,如何讓你對音樂的理解符合聲音。在節目裡我提過很多次,我們對一部作品的解讀,不是隻有好聲音就夠了,為了情緒的正確,為了人物的準確,為了歌詞的內涵,我們有時候要犧牲好聲音,需要用不同的聲音來表現它。比如,開心的、憤怒的、得到愛情後喜悅的、失去愛情後失落的情緒,都要用不同的聲音來表現。所以不同唱法的選手在一起,反倒可能讓不同門類的人加深理解,我們的演唱方式才能更加多元化。

澎湃新聞:相對業內的專業比賽,綜藝節目對選手的考量是不一樣的,什麼樣的選手容易脫穎而出,成為首席?

廖昌永:我還是會專業要求,你唱得不好,長得再好,沒用,我們不是選電影演員,是選歌唱演員。當然節目會寓教於樂,讓大家在娛樂的過程中,瞭解古典音樂是什麼樣的。

澎湃新聞:到目前為止,哪些選手讓你印象比較深?

廖昌永:印象深的倒真有幾個。比如王晰,這樣的“低音炮”歌手蠻難得的,包括李琦、阿雲嘎以及幾個歌劇演員,我都蠻喜歡的。36個選手各有所長,也有一些基礎稍稍不夠的,可以通過節目的培訓和錄製,讓他們建立起自信心,建立起對音樂更深一步的認識。特別是大家在一起三個月,相互競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這樣的節目錄制,可能比他們關在學校裡學習更實用。

专访|歌唱家廖昌永谈《声入人心》:谁都不可能永远做首席

選手王晰

专访|歌唱家廖昌永谈《声入人心》:谁都不可能永远做首席

選手李琦

专访|歌唱家廖昌永谈《声入人心》:谁都不可能永远做首席

選手阿雲嘎

澎湃新聞:節目的比賽規則是首席會不停被替換,要經過10輪訓練評出10次TOP6,最終的6位首席才能獲得巡演和發專輯的機會,挺殘酷的,你怎麼看這樣的賽制對選手的鍛鍊?

廖昌永:孩子們從小有挫折感不一定是壞事,他們在挫折感中獲得榮譽感,通過努力,有可能坐上首席,也有可能被替換下來……其實我們的藝術生活也是這樣的,你不可能永遠做首席,但通過努力,你有可能會成為首席,培養他們這種精神挺好的。

澎湃新聞:美聲在大家的印象裡一直很小眾,比較侷限於學院派,但這個節目讓它走出了象牙塔,有給你什麼啟發嗎?

廖昌永:這也是大家的誤解,美聲其實並不小眾,歌劇在很多年前就是流行音樂,因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大家可以選擇的文娛活動越來越多,讓它看起來很高雅,好像不食人間煙火,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歌劇也好美聲也好,本來就是對生活、對愛情、對家國情懷、對古典文學的反應,歌劇的題材幾乎都是根據名著來改編的,比如《浮士德》是根據歌德的長詩改編的,《茶花女》是根據小仲馬的長篇小說改編的,我們在看戲的時候也可以瞭解這些名著,對提高大家的文學修養是有幫助的。

這兩天上海音樂學院剛剛做了“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但決賽時網上直播觀看量破百萬,誰能想到呢?大家對古典音樂其實很有興趣,只是不知道怎樣去欣賞,現在有了這樣一個節目,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澎湃新聞:從你所在的學術圈來看,大家反映如何?

廖昌永:大家整體還是持正面態度,覺得節目做得好,都沒想到節目一播出就能收視奪冠,蠻興奮的。學術圈排斥的並不多。

澎湃新聞:你平時都戴眼鏡的,上節目怎麼摘了?

廖昌永:哈哈哈,戴眼鏡不方便,因為是變色的,我怕強光一照,人家說廖老師怎麼戴墨鏡上去了,所以我帶了一打隱形眼鏡過去。

专访|歌唱家廖昌永谈《声入人心》:谁都不可能永远做首席

廖昌永和馮正,像不像

澎湃新聞:網上都在調侃馮正(《熱血街舞團》選手)像你,說跳舞的馮正怎麼跑去唱歌了,你聽說了嗎?

廖昌永:看見了,長得是有點像,我是看到QQ瀏覽器裡一篇文章這樣寫,他們把照片登上去,真有點像。

澎湃新聞:第一次參加綜藝節目的錄製,和平時的狀態有什麼不一樣?

廖昌永:其實差不多,我平時上課也是這種狀態,也沒有刻意去做一個樣子出來,我們上課挺放鬆的,也沒有死板著一張臉。

錄一期節目大概兩三天。第一期比較辛苦,錄了四天,第二期因為我有重要國事出訪,所以請了我的好朋友石倚潔(男高音歌唱家)頂了一期,差不多一個多星期去一次湖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