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0多年努力 中國在這一領域終於趕上了:俄方別再想卡脖子

據最新消息,孟加拉國已決定從中國引進殲10戰鬥機,一共採購14架,以代替現役的殲七MB戰機,以更新其空中力量。這是

殲10戰機的首次出口,由於此前有關俄向孟加拉出購米格35的消息不斷,也就是說,至少擊敗了米格35戰機,俄羅斯的客戶被中國生生奪走了。

經過10多年努力 中國在這一領域終於趕上了:俄方別再想卡脖子

孟加拉國應引進殲10C的出口型

對於俄方來說,孟加拉國為一個主要客戶,米格35的潛在客戶之一,失去一份合同確實不是好消息,但是俄方真正要擔心的不是這個,而是中國或許會首次出口一關鍵國產裝備:太行發動機給海外客戶,這是殲10戰機使用的國產發動機。除非客戶要求,否則中國沒有理由在出口的戰機上使用俄製發動機,這才是俄羅斯最擔心的事情,中國對俄製發動機需求度又降低了,以後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殲10搶佔市場,且主要是米格戰機的市場。

經過10多年努力 中國在這一領域終於趕上了:俄方別再想卡脖子

殲7為孟加拉國空軍的主力戰機之一

中國殲10的研製即因國產發動機無法及時供應,也改用俄製發動機,殲11也曾俄製發動機,俄方一直保證發動機的及時提供,也為中國專門開發了新型號,可是俄方已表示,不會讓裝備俄製發動機的中國戰機搶佔俄方市場。這成了一個卡脖子問題,如果俄方拒絕合作,那麼就無法將裝有俄製發動機的戰機出口。經過10多年努力 中國在這一領域終於趕上了:俄方別再想卡脖子

殲10早期型使用俄式發動機

中國沒有依賴於別人的習慣,一直堅持自主研發的渦扇10/太行發動機,2005年12月28日,“太行”發動機才完成設計定型,這只是一個開始,任何一款航空發動機都要經歷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

經過10多年努力,太行發動機已經越來越成熟了,已可以在單發的殲10上使用,這表明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這一領域終於趕上來了,以後俄方別想在殲10出口問題是卡中國脖子了。

太行發動機不僅為殲10戰機的原配型號,而且性能也非常好,如今太行發動機性能有不小的提高,從基本型推重比剛過8,改進型推重比達到了8.5以上,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國際第三代大推力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水平。經過10多年努力 中國在這一領域終於趕上了:俄方別再想卡脖子

太行發動機

這意味著,安裝太行發動機的殲10將獲得比以前更好的性能,而且發動機的大修間隔時間也由早期不到100小時,提高到至少500小時,突破750小時,向1000小時大關前進,不僅達相當理想的狀態,也有利於降低保用成本。

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太行”發動機向大家展示了一項重要信息:已經配備全向矢量噴口,標誌著:中國已突破了矢量發動機技術。

經過10多年努力 中國在這一領域終於趕上了:俄方別再想卡脖子

“太行”的預研開始於1978年,正式立項為1987年,到設計定型花費了27年,再到今天又花費了超10年來完善與提高,當然了,太行的改進不會停止。也許它的性能依然不能算最好,但是我們與俄式發動機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差距,相信困憂我們的發動機問題終有根除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