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從葉挺獨立團走出了哪些著名將領?

1925年11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廣東區委在肇慶組建了隸屬於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三十四團,由葉挺任團長。1926年1月,三十四團改稱獨立團。該團骨幹由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黃埔軍校、川軍及省港罷工委員會中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組成。他們的任免、調動均由中共中央直接決定。這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第一支正規武裝。同年12月23日,武漢國民政府將獨立團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二十五師。至此,獨立團歷史宣告結束。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獨立團曾積極支援廣東新會農民運動,開展剿匪鬥爭。作為北伐先鋒,在汀泗橋、賀勝橋、武昌等著名戰役中,所向披靡,取得了輝煌戰績。同時,這支部隊也為中國革命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

葉挺,原名葉為詢,字希夷。1896年生於廣東歸善(今惠州市惠陽區)。1924年經王若飛、王一飛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留學蘇聯回國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處處長、獨立團團長。北伐戰爭中,率部屢建奇功,被譽為“北伐名將”。獨立團改編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二十五師副師長、第十一軍二十四師師長兼武漢衛戍司令,指揮所部平定了夏鬥寅叛亂。大革命失敗後,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抗戰爆發後,出任新四軍軍長,領導創建了華中抗日根據地。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軍扣押。1946年3月獲釋,並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8日,在由重慶飛往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1989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3位軍事家之一。盧德銘,又名盧繼雄,字邦鼎,號又新。1905年生於四川宜賓縣獅子灣(今屬自貢)。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組織科科員,葉挺獨立團第二營四連連長。在攻打武昌時,因作戰勇敢,指揮有方,被提升為第一營營長。獨立團改編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參謀長,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團長。1927年9月率部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並任起義部隊總指揮。起義受挫後,在文家市前委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向湘贛邊界山區進軍的主張,對於會議統一思想,起了重要作用。9月25日在江西萍鄉縣蘆溪掩護部隊撤退時,中彈犧牲。

劉光烈,又名劉佩隆。1901年生於湖北黃陂。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曾任葉挺獨立團第二營五連連長,省港罷工委員會糾察大隊大隊長,國民政府兵站總監部第七分站站長。1927年相繼參加了南昌起義、黃麻起義,任黃岡縣農民自衛軍參謀,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副總指揮。12月5日在黃安(今紅安)突圍戰鬥中犧牲。

符節,原名符戴徐,字寶初。1899年生於廣東文昌 (今屬海南)。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曾任葉挺獨立團運輸隊隊長、特別大隊第三隊隊長。在攻打武昌時身負重傷。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後任瓊崖工農紅軍政治部主任、中共瓊崖特委委員,參與領導瓊崖紅軍游擊戰。1928年5月在反擊國民黨軍“圍剿”的戰鬥中不幸被捕。7月4日在澄邁縣金江鎮被殺害。

吳光浩,原名吳光晧,化名陳新。1906年生,湖北黃陂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曾任葉挺獨立團連長。八七會議後,相繼組織領導了鄂南起義、黃麻起義,任麻城縣農民自衛軍大隊長,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副總指揮兼第二

路軍司令,在木蘭山一帶開展游擊戰。後任工農革命軍第七軍軍長,紅十一軍軍長兼第三十一師師長,開創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革命根據地。1929年5月初,奉命到商南開展工作,途經羅田縣滕家堡時,遭敵襲擊犧牲。

劉治志,又名劉智志、劉之志、劉之至。1901年生於湖北黃梅。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曾任葉挺獨立團第一營三連排長、連長。獨立團改編後,任漢川縣公安局局長,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三營營長。大革命失敗後,參加了南昌起義、湘南起義。後任工農革命軍第七師參謀長,紅四軍第十二師三十四團團長、師參謀長及第十師三十團團長、第二十九團參謀長,紅五軍參謀長,參加了鞏固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反“圍剿”作戰。1929年7月中旬,在率部攻打安福縣城的寅波橋戰鬥中犧牲。

賀聲洋,原名賀家振,又名賀沉洋,字靖亞。1905年生於湖南臨澧縣官渡橋(今屬石門)。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黃埔軍校第四期入伍生部第一團連長,葉挺獨立團第二營營長兼中共第二營黨小組組長,國民革命軍左翼指揮部宣傳隊副隊長。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二十軍代理參謀長。南下作戰失敗後,被黨組織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回國後,先在上海中共中央軍事部工作,後任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學生總隊總隊長,閩西新編紅十二軍代理軍長,參加了第一次反“圍剿”作戰。1931年春,被以“階級異己分子”嫌疑開除黨籍。隨後在“肅反”擴大化中被錯殺。新中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黃剛,1905年生於江西瑞昌。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隨葉挺獨立團參加了北伐。大革命失敗後,組織領導了瑞昌農民起義,任贛西北紅軍游擊隊隊長,紅八軍第五縱隊司令員兼行動委員會委員,參與創建了贛西北遊擊根據地和蘄(春)黃(梅)廣(濟)革命根據地。1930年後,任紅十五軍第三團團長,紅四軍第十師二十九團政委、第十一師三十二團團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兩次反“圍剿”作戰。1931年10月因“肅反”擴大化,在河南光山縣白雀園(今屬新縣)被錯殺。1945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許繼慎,原名許紹周,字謹生。1901年生於安徽六安。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黃埔軍校教導一團連黨代表、連長,葉挺獨立團第二營營長。在攻打賀勝橋時,身負重傷。獨立團改編後,相繼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參謀長、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七十二團團長,參與平定夏鬥寅叛亂的戰鬥。大革命失敗後,到上海從事統戰工作。1930年被中共中央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任紅一軍軍長兼前敵委員會委員,紅四軍第十一師、十二師師長,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皖西分會主席,率部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兩次“圍剿”,擴大了根據地。1931年10月在“肅反”擴大化中被錯殺於河南光山縣白雀園。1945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1989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3位軍事家之一。

孫一中,原名孫以悰,又名孫德清。1900年生於安徽壽縣。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黃埔軍校教導一團連長,葉挺獨立團第一營營長。在攻打武昌時,帶領全營官兵奮勇作戰,身負重傷。獨立團改編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五團一營營長。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五團團長。部隊南下作戰時再次身負重傷。傷愈後,任國民黨壽縣學兵團團長、中共特別支部書記,積極開展兵運工作。1929年後,被中共中央派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相繼任紅六軍軍長兼前敵委員會委員,紅二軍團參謀長兼工農紅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校長,紅二軍軍長,紅三軍(紅二軍團改編)參謀長兼第七師師長,湘鄂西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參加了創建、鞏固根據地的鬥爭。1932年5月在“肅反”擴大化中被錯殺於湖北監利縣瞿家灣(今屬洪湖)。1945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陸更夫,原名陸承楠,化名張清泉。1906年生於四川敘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曾任葉挺獨立團連政治指導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第一營二連連長。1927年參加了廣州起義。隨後率餘部撤至花縣,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二團黨代表。不久赴蘇聯留學。1930年回國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巡視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又稱兩廣省委書記)。1933年5月在上海楊樹浦被捕。7月15日於廣州英勇就義。

張應南,1900年生,湖北沔陽縣汊河寨(今屬洪湖)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葉挺獨立團排長、連長等職。大革命失敗後,被黨組織派到新堤保衛團任參謀長,積極開展兵運工作。1930年率部起義。先後任湘鄂西紅六軍獨立團團長,紅二軍參謀處長,紅三軍第八師、第九師參謀長,參加了鞏固發展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32年10月在“肅反”擴大化中被錯殺於湖北監利縣瞿家灣。新中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董朗,原名董嘉智,又名董仲明。1894年生,四川簡陽董家河村(今屬成都市龍泉驛區)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黃埔軍校教導團排長,葉挺獨立團參謀兼中共黨支部組織幹事。獨立團改編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七十團一營營長、團長。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南下廣東後,任東江地區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四團團長、師長,中共東江特委軍委委員,推動了海陸豐地區革命鬥爭的發展。1929年轉入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委員,紅四軍參謀長,江左軍總指揮,教導一師參謀長,紅三軍獨立團參謀長。參加了根據地歷次反“圍剿”作戰。1932年11月,在“肅反”擴大化中被錯殺於湖北江陵。1954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許卓,原名許崇乾。1905年生於廣州。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曾任葉挺獨立團排長,參加北伐。廣州起義時任工人赤衛隊隊長,後任南寧教導總隊政治教官。參加了百色起義,任紅七軍政治部主任、代理前委書記,並參加了右江革命根據地創建和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作戰。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紅五軍團第十五軍參謀長,紅軍總司令部參謀處處長、作戰局局長,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3月13日,在福建武平縣帽村區檢查工作時,與敵遭遇,不幸犧牲。

胡筠,女,原名胡昀,字斂容,化名李芙蓉。1898年生於湖南平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葉挺獨立團政治處宣傳員。北伐軍佔領武漢後,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學習。大革命失敗後,先後任中共平江縣委書記,平江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工農革命軍總指揮,紅五軍第一縱隊黨代表,中共贛北特委副書記兼贛北紅軍獨立團團長,中共湘鄂贛省委常委兼婦女部部長,紅八師師長等職。參加了平江起義和創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後任湘鄂贛省互濟會副主任兼湘贛紅軍學校第四分校女生團政委。1933年10月,在“肅反”擴大化中被停職審查。1934年4月,在隨中共湘鄂贛省黨政機關由江西萬載縣小源向平江轉移途中被錯殺。1950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彭幹臣,又名彭耐寒,化名幹成、黃春山、何樾等。1899年生於安徽英山(今屬湖北)。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赴莫斯科東方大學軍事班學習。北伐戰爭開始後,奉命回國參戰,任葉挺獨立團作戰參謀。在攻打武昌時,組織“敢死隊”攻城,身負重傷。獨立團改編後,任武漢衛戍司令部參謀長、代理司令。1927年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和南昌起義,並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長兼衛戍司令。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滿洲省委、順直省委軍委書記,積極從事黨的軍事工作。1932年被派到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先後任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教育長、校長,閩浙贛軍區新十軍參謀長,參與指揮了反“圍剿”作戰。1933年因“肅反”擴大化被關押。1934年11月獲釋後,協助方誌敏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於浙皖贛邊。1935年1月中旬,在江西上饒、德興間懷玉山地區戰鬥中犧牲。

李天柱,字振湘,號挽天。1899年生於湖南耒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隨葉挺獨立團參加北伐,在汀泗橋戰鬥中身上六處負傷。北伐軍佔領武漢後,任武漢工人糾察隊大隊長,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連長,相繼參加了南昌起義、湘南起義。進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後,任紅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一團二營營長,參加了反擊國民黨軍“會剿”的戰鬥。後任紅六軍第二縱隊第五支隊支隊長、縱隊長,湘東南獨立師(後改湘贛獨立第一師)師長,紅八軍軍長,湘贛軍區副總指揮,為湘贛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1933年秋被調往中央革命根據地,任紅七軍團第十九師五十五團團長,參加了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紅軍主力長征後,任紅軍獨立第二十四師七十二團團長,粵贛邊軍政委員會委員,堅持贛南遊擊戰。1935年6月在江西尋烏縣突圍戰鬥中犧牲。

楊林,原名金勳,化名楊州平、楊寧、畢士梯。1898年生於朝鮮平安北道。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曾任黃埔軍校學生隊第四隊隊長,葉挺獨立團第三營營長,黃埔軍校第五期中校技術主任教官。1927年到莫斯科步兵學校學習。1930年回國後,任中共東滿特委軍委書記、滿洲省委軍委書記,負責組建工農抗日武裝,為後來南滿抗日聯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32年奉調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紅一方面軍補充師師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勞動與戰爭委員會參謀長,紅二十三軍軍長,粵贛軍區司令員,紅一軍團參謀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動員武裝部參謀長。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長征途中,任軍委幹部團參謀長,紅軍大學特科團參謀長。長征到達陝北後,任紅十五軍團七十五師參謀長。1936年2月23日率部東征時,在山西石樓縣賀家凹搶渡黃河的戰鬥中犧牲。

毛挺芳,原名毛德生,又名毛定芳。1905年生於湖北襄陽。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曾任葉挺獨立團排長、特別大隊第三隊隊長。大革命失敗後,參加了南昌起義。後調到中央軍委工作。1930年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中央軍委參謀局副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機要科科長,紅軍總司令部秘書長,參加了歷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任紅軍大學政治教員。1936年8月,在西康省爐霍縣(今屬四川)過草地時病逝。

 葉輔平,又名葉全,葉挺胞弟。1902年生於廣東歸善。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組建葉挺獨立團並任軍需主任。獨立團改編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軍需處主任。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十一軍軍需處處長。後根據黨的指示,到香港開展統戰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新四軍軍需處處長,積極組織海外僑胞、港澳同胞進行抗日募捐。1940年,在押送軍用物資由越南返回皖南新四軍軍部時,在廣西南寧八塘因車禍不幸遇難。

周子昆,原名周維寬,字仲和。1901年生於廣西桂林。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葉挺獨立團第二營四連排長、連長。獨立團改編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大隊大隊長、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二營營長。大革命失敗後,參加了南昌起義、湘南起義。後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營長,紅四軍第十師二十八團營長,參加了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29年後,任紅六軍第一縱隊第二支隊支隊長,紅三軍參謀長、軍長,紅五軍團參謀長,江西軍區參謀長,福建軍區總指揮,獨立第二十二師師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作戰。長征途中,任紅軍大學上級指揮科科長,紅軍總司令部第一局局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新四軍副參謀長兼教導總隊總隊長、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委員。1941年初皖南事變後,於3月13日被叛徒殺害。

韋一平,原名韋家惠,又名韋瑞珍。壯族。1906年生於廣西天河縣(今併入羅城縣)。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葉挺獨立團連長。大革命失敗後,先後參加了廣州起義、海陸豐起義、百色起義。1931年進入湘贛革命根據地,任紅七軍團軍團長,湘贛省紅軍學校教導員,湘贛省軍區動員部部長等職。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任中共萍(鄉)安(福)宜(春)中心縣委書記兼游擊隊政委,在武功山區堅持游擊戰。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吉安中心縣委宣傳部部長,新四軍駐吉安辦事處主任,中共蘇北特委書記、蘇北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兼泰興中心縣委書記,中共蘇中第三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教導一旅政委,蘇浙軍區第四縱隊政委兼中共浙西地委書記、軍分區政委,為蘇北、浙西抗日根據地的創建、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10月15日,北渡長江時,因渡船沉沒,在江蘇泰興縣天星橋不幸遇難。1954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林彪,原名林育蓉。1907年生於湖北黃岡。1925年經惲代英、蕭楚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曾任葉挺獨立團排長。大革命失敗後,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歷任紅四軍第十師二十八團一營營長、團長,參加了鞏固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29年後,任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陝甘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到達陝北後,任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兼政委。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師長,中央黨校副校長,指揮了平型關戰役。抗戰勝利後,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了遼瀋、平津、衡寶、廣東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89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3位軍事家之一。“文革”中妄圖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陰謀敗露後,於1971年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

周士第,曾用名周士悌、周力行、周平。1900年生於廣東樂會(今海南瓊海)新昌。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隊長,葉挺獨立團第一營營長、團參謀長。獨立團改編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團長。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十一軍二十五師師長。南下作戰失利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33年“福建事變”爆發,代表福建人民政府與紅軍談判。隨後,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任紅軍大學軍事教員,參加了第五次反“圍剿”作戰。長征時,任軍委幹部團上級幹部隊指揮科科長。到達陝北後,經羅貴波介紹,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紅十五軍團參謀長,紅二方面軍參謀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一二○師參謀長,晉綏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參與創建和鞏固晉西北、冀中、晉綏等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副司令員兼副政委,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太原前線總指揮部副司令員等職,參與指揮了晉中、太原、扶眉、進軍西南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川西軍區司令員兼成都市市長,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解放軍防空部隊司令員,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外軍訓練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79年6月30日在北京病逝。

聶鶴亭,1905年生於安徽阜陽聶老村彭莊(今屬阜南)。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葉挺獨立團第二營六連排長。1927年先後參加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後任中共東江特委教導營營長,紅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三團團長、師參謀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參謀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作戰。長征到達陝北後,任甘肅野戰軍參謀長。抗日戰爭時期,任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大隊大隊長,軍委總參謀部第一局局長、軍委參謀部部長,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軍區參謀長,參與組織晉察冀邊區反“掃蕩”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松江軍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兼哈爾濱衛戍司令員、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遼北軍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參加了遼瀋、平津、渡江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工程兵副司令員。1956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71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

韓偉,原名韓勳琴。1906年生於湖北黃陂。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葉挺獨立團當戰士,後轉入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1927年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後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一團二連副連長,紅四軍第三縱隊教導大隊中隊長,紅二十一軍第二縱隊五支隊支隊長,福建軍區獨立第八師師長、軍區參謀長,紅十九軍第五十七師師長,紅十二軍三十四師第一○○團團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軍事教育主任,第二軍分區四團團長,第六軍分區副司令員兼警備旅副旅長,第九軍分區司令員,雁北支隊司令員,參加了鞏固冀中和平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熱河軍區司令員,晉察冀軍區第二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二十兵團六十七軍軍長,參加瞭解放華北的多次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解放軍軍事師範學校校長,華北軍區副參謀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2年4月8日在北京逝世。

彭明治,原名彭課農,又名彭明徑。1905年生於湖南常寧。1924年入黃埔軍校軍士教導隊學習。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葉挺獨立團第一營四連排長。獨立團改編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一營二連代理連長;參加了南昌起義。在隨軍轉戰途中與部隊失去聯繫。1930年參加紅軍,並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三軍第七師教導隊隊長、第十九團及第二十團副團長,第九師二十六團團長,紅一軍團一師三團參謀長、師參謀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參謀長、團長,蘇魯豫支隊司令員,教導一旅旅長,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司令員,領導開闢了蘇魯邊抗日根據地。後任新四軍第三師七旅旅長,為鞏固發展華中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副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副司令員,北平警備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了四保臨江、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廣西軍區副司令員,中國駐波蘭大使,河北省軍區司令員,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3年5月10日在北京病逝。

王雲霖,1910年生於湖南衡陽。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在葉挺獨立團任醫務上士,參加了北伐和南昌起義、湘南起義。後任紅四軍後方醫院外科主任、院長,第三後方醫院第三所所長、院長,第三野戰預備醫院院長,紅一方面軍第二兵站醫院院長,參加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鬥爭。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醫院院長及衛校大隊長,第一兵站醫院院長,八路軍野戰醫院院長,晉冀魯豫邊區總衛生部部長,模範醫院院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一旅衛生部部長,教導旅醫院院長,縱隊衛生部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石家莊市衛生局局長,華北補訓兵團衛生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後,任華北軍區空軍後勤部副部長兼衛生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3年1月16日在保定逝世。

袁也烈,原名袁炎烈,字樹成,化名袁振武、王國棟。1899年生於湖南武岡縣袁家壠(今屬洞口縣)。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桂軍軍官學校畢業。曾任葉挺獨立團第二營六連連長、副營長。在北伐戰爭中,身先士卒,屢立戰功。獨立團改編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七十二團三營營長、團參謀長。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後任中共武岡特委兵運委員,紅八軍第一縱隊參謀長兼第一營營長,紅七軍第二十師五十九團團長,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總部武裝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軍政幹部學校副校長,抗大一分校訓練部部長,清河軍區參謀長,渤海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參加了沂蒙山區反“鐵壁合圍”等戰役。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解放軍第七師師長,渤海縱隊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了濟南、淮海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海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兼政委,解放軍海軍副參謀長兼國務院水產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6年8月8日在北京病逝。

吳奚如,原名吳席儒。1906年生於湖北京山。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曾任葉挺獨立團連政治指導員。大革命失敗後,任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偵察參謀,中共湖北省委軍委代理書記,中共河南省委軍委委員兼秘書。1932年後,任“左聯”大眾工作委員會主席,張學良抗日同志會機關報《文化週刊》主編,以文學活動為掩護從事地下工作。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副主任,八路軍桂林辦事處主任,新四軍第三支隊政治部主任,江北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牡丹江市總工會主席,松江省總工會主席,東北總工會生產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後,任雞西煤礦工業學校校長,華中師範學院政治教育系副主任,湖北省政協常委。1985年2月27日在武漢逝世。

黃序周,又名黃英。1904年生於湖北黃岡。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葉挺獨立團參謀。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七十二團參謀、第七十一團三營營長。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部副官處長、第二師五旅參謀長、第五師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鄂東縱隊司令員,濟南警備司令部參謀長、副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湖北省水產廳廳長、農林水辦公室副主任,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副秘書長,湖北省政協常委。1984年4月29日在武漢逝世。

歐陽欽,號惟亮,曾用名楊清、楊文淵。1900年生於湖南寧鄉。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從蘇聯回國加入葉挺獨立團,參加北伐。後任中共中央軍事部組織科科長、秘書。1931年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蘇區中央局秘書長,紅一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紅三軍團第六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長征到達陝北後,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共陝甘工委主席,中共陝西省委組織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陝西省委統戰部部長、省委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秘書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冀熱遼分局秘書長,中共旅大地委書記。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共旅大市委書記,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黑龍江省省長,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二書記,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78年5月15日在北京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