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俗信仰——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又名姬伯荼(號軒轅)遠古時期中國神話人物,為《史記》中的五帝之首。神話傳說其父親少典為有熊國君,黃帝本姓公孫,因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長居姬水,後改姬姓,國於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中國曆代皇帝多為黃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徵的統治正當性,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誌性人物,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血親祖先。根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始均傳說為拓跋鮮卑的早期首領,在魏書中有明確記載。另外根據大荒北經,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因此北狄和犬戎皆為黃帝之後。

黃帝和炎帝並列的說法例如炎黃後裔、炎黃子孫也成為了漢人以至清朝以後中國人自稱的說法之一。神話中的炎帝及黃帝可能為遠古部落聯盟共主。根據《山海經》,炎帝在阪泉之戰敗給黃帝而後蚩尤糾集炎帝的部屬再於涿鹿之戰敗給黃帝。

黃帝、炎帝和蚩尤

關於黃帝、炎帝和蚩尤關係的學術討論上,目前結論是中國遠古文化並非來自單一來源,而黃帝、炎帝和蚩尤比較可能代表三種不同地區的遠古文化,和考古學找出的各地的文化系統相符,如遼河文明(紅山文化)與黃河文明(仰韶文化)、長江文明(良渚文化)。因此,蚩尤與黃帝、炎帝榆罔合稱為“中華三祖”。

簡介

據《漢書人表考》卷一載,黃帝姬姓,有熊國國君武王少典之子。少典娶有嶠氏,名附寶,感大電繞樞,孕二十五月,以戊巳【此干支日有誤,在六十甲子中,陽幹需配上陽支,陰乾亦同,戊為陽幹,巳為陰支,不符天干地支記日規則】日生黃帝於天水。《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軒轅之丘”。“軒轅之丘”位於新鄭的說法出《大明一統志》。相傳黃帝出生夏曆三月初三,一說生於二月初二,俗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炎、黃二帝展開阪泉之戰,

黃帝勝。最後,黃帝集結炎、黃部落在涿鹿之戰打敗、擒殺了蚩尤,統一中原各部落。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螾大螻,色尚黃,人們說他以土德為帝,故自稱為黃帝。從此,黃帝成為“天下”共主,其地位最終確立。

目前,關於黃帝最早的記載,出自於《屍子·神明》:“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謀而親,不約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謂四面也。’”

《路史·後紀一》載:“黃帝始分土建國”。據說,黃帝奠定天下後,“命風后方割萬里,畫野分疆,得小大之國萬區”,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云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他定期巡視各地,瞭解人民生活情況,因此深得人民的愛戴。

此外,黃帝當共主的時候,去古未遠,人民生活簡樸,故黃帝教民生火做飯,吃熟食,又創紡織技術,製作衣服冠冕,禦寒護體。他又命大臣負責不同的技術創造,如羲和與常羲分別負責觀測太陽和月亮,臾區觀測行星,伶倫創制律呂,大撓創立甲子,隸首發明算數,容成綜合以上六術,製作樂律和律歷。黃帝還讓伶倫和垂製造樂器磬和鍾,沮誦和倉頡造字,史皇作圖,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揮造弓,共鼓和貨狄作舟。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蠶繅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名嫫母,傳說發明了鏡子,雖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據《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西經、大荒東經,北方的北狄、西方的犬戎、東方的東夷都是黃帝后裔。

據《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之子玄囂生帝嚳,帝嚳是商、周的神祖。《史記·周本紀》載,帝嚳元妃姜嫄即周人始祖后稷(棄)的母親。《史記·商本紀》載,帝嚳次妃簡狄則是商族始祖契的母親。

黃帝的另一子昌意直接與華夏族有關。據《山海經·海內經》,黃帝娶嫘祖為妻,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即高陽氏)。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瞽叟,瞽叟生舜。《國語·魯語》載:“殷人帝舜而祖契”。另據《世本》,顓頊生鰩,其形為白馬。天帝派火神祝融殺死鰩後,剖開鰩的腹部,生出一條黃龍,即大禹(據《山海經·海內經》)。大禹是華夏族的祖神。

相傳黃帝亦通曉醫術,中醫《黃帝內經》是以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問題的問答體裁編著的,分成《素問》與《靈樞》二部。但實際上可能是後人假託黃帝之名的作品[注 2]

黃帝崩,葬橋山(關於橋山的所在地歷來有所爭議,現今學術界較認可的說法是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溫泉屯鄉里虎溝村西南之橋山,其上直至後唐仍有黃帝廟並享有祭祀,直至遼統治中國北方後,從此斷祀)。而陝西黃帝陵則為衣冠冢,因為長期處於中原漢族統治區域,因此,自秦統一中國後,歷朝歷代每歲祭奠黃帝陵延續不斷,並且被歷代帝王上升為國家大典,被稱為“天下第一陵”。但實際上,黃帝陵只屬一個衣冠冢,黃帝陵前碑亦表明此事,另外,根據文獻記載,黃帝離世之時在鼎湖鑄鼎,鼎成有飛龍乘彩雲,黃帝駕龍而歸天。

2006年5月20日,黃帝陵祭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黃帝陵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認祖的聖地,每年都有大量海內外華夏兒女前來祭拜祖先。黃帝陵祭祀已經不僅是一項簡單的祭祖活動,更蘊含著傳承中華文明,凝聚華夏兒女的深刻意義。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史記·孝武本紀》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斷斬非鬼神者。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仙登於天”;《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黃帝在道教中被尊為道家開創者之一,有特殊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