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不屈的脊樑

散文:不屈的脊樑

不屈的脊樑

文\鍾百超

詩人汪國真有詩云: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然而,熟悉的地方果真沒有風景嗎?

單位離市區很遠,坐班車都要一個來小時。若是碰上塞車,恐怕還會更長一些。距離遠,每天就得早早起來,趕到公交站,等候班車。

早起有早起的不便,往往覺沒睡夠,每每上了班車,都要重新入睡。但早起也有早起的好處,至少看到了別人所看不到的美景。從家裡出發到公交站至少要走10分鐘的路,不算遠。就在這段短途中,我每天早上都看到一個老人,他是這個都市裡一道亮麗的風景。

這是一個駝背者,約莫六七十歲,時常光著身子,脊樑骨的中間部分稍微凸出,就像駝峰一樣,骨瘦嶙峋,皮膚蠟黃。頭朝下,幾乎要捱到地面,所以看不清他的容貌。一隻手拄著柺杖,另一隻手在上下揮動,繞著一個淡紅色蛇鱗袋做的行囊轉圈子,嘴裡還不時發出微弱的“嘿嘿”聲。兩隻腳一邊移動,一邊向前踢,幅度不大,但看出來,他在用力使勁地踢,希望踢得高一些,踢得遠一些。他的雙腿好像是被一條條無形的繩子栓住了一樣,即使用盡了力氣,也踢不高,也踢不遠。但,還是努力地踢呀,踢呀,永遠不放棄,好像要踢走所有的疾病,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煩惱,所有的不幸,迎來健康、快樂和長壽。

起初不明白他為什麼這麼做,後來看多了,才曉得他這是在鍛鍊身體。每天只要經過那個地方,我都會看到他在轉圈運動。開始是好奇,後來有點感動,還拍了照片,發給兒子分享。

由於行色匆匆,我無法得知這位老人來自何處,欲往何方,為何如此這般。我可以猜測的是,他一定有著頑強的生命意志,否則就不會這麼用心鍛鍊身體。觀察了他有一年多了,一年四季都是如此,風雨不改。有一次下很大的雨,我料想他不會出來,結果還是發現他躲到屋簷下,如常轉圈子,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小時候在家鄉,村裡也有幾個駝背的老奶奶。她們與正常人一樣生活,操勞家務,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做飯、帶孫子等,總之不會待著白吃飯。雖然駝著背,拄著柺杖,看起來很低矮,如同一棵被壓彎腰的樹,說話時需抬起頭來,但大家都非常的尊重,有好吃的與她們分享,有空就跟她們聊天,也常常得到她們幫忙照看一些事情。現在想起來,腦海裡都浮現她們的音容笑貌。

大文豪柳宗元筆下曾經塑造了一個駝背者,名叫郭橐駝。背雖駝,腦子卻不駝,擅長種樹,長安城裡的人都爭著僱傭他。郭橐駝種的樹,種一棵,活一棵,不僅長得高大茂盛,而且結的果又早又多,非常迎合市場需求。他種樹沒有什麼訣竅,無非就是順應樹木的天性,以實現其自身的習性而已。不僅種樹了得,還會把種樹之道類比治國安邦之道。他說,只要不擾民,就能把天下百姓治理好。一個駝背者,非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總結出植樹安邦之道,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尊重,著實讓人敬佩。

一個駝背的人,似乎比我們很多正常人都站得高,走得比我們快,看得比我們遠。也許是身體的殘疾使他更多地去自我審視、思索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一旦對人生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有了堅定的信念,他們就會忘掉一切苦難和病痛,懷著滿腔熱情去投入生活,投入工作,投入健身,投入愛好。也許不會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業,但是,他們用堅強不屈的精神所支撐起來的卻是一條永遠不再彎曲的脊樑,一條堅韌無比的脊樑,一條讓人必須仰視的脊樑。

有的人,直著腰,其實他是跪著生活;有的人,駝著背,其實他是巨人在負重前行。

散文:不屈的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