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當傳達老師作業,導致其他家長遭到“打擾”,怎麼辦?

金貴緣若童


說實話,現在的微信已然不再像之前那樣單純的感情溝通工具了,已然無法實現及時溝通、情感交流的作用,更多的成為工作、學習工具,甚至有時成為命令傳達、孩子學習指令接收的工具,它本身的作用越來越小。

近年來,微信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也引發了廣泛熱議,有人認為微信提高了家校之間的溝通效率,有利於提高孩子教育質量;也有人認為微信已然成為家校矛盾的導火索,造成了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隔膜,阻礙了學生教育質量的提升。其實微信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還是利大於弊的,是可以推動學校教育發展提升的。

根據題主的描述,顯然微信群的存在影響了家長、學生的生活,甚至影響到了其他家長的正常生活。在筆者看來這種擔憂是根本沒有必要的,而且也不符合我們的教育實踐。要知道我們的微信是有屏蔽功能的,如果你不原因接收完全可以屏蔽,同時沒有流量,不是還有無線網絡嗎?如果說往微信群裡發放語音會造成擾民的話,可能並不會得到眾人的支持。

當然,很多時候微信群是老師與家長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樑,比如:家庭作業、重要通知等,如果頻繁將語音發送到群裡,可能會影響到部分家長對通知的接收,因此想要推行微信共享音頻,可以單獨建立這樣的群,既不影響家長們的展示孩子的音頻,也不影響接收老師發送的重要通知等。

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往微信群發送學生的音頻必須建立在自願自主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我們絕對不能強迫部分家長、學生每天錄音頻發送到微信群。老師可以鼓勵家長、學生這樣做,但是如果強迫他們這樣做的話,可能就會影響到家校之間的良好關係,也不會收到比較好的學習效果。當然,作為家長、學生,也應該積極的配合老師在學習上的要求,儘量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


東愛雨小公


家長不當傳達老師作業,導致其他家長遭到“打擾”,怎麼辦?

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某家長將自家孩子朗讀課文的音頻發到家長群裡了,而某個有強迫症的家長看到紅點就要點開,感覺深受其擾,在群裡發牢騷,但是因為老師站出來說話了,支持家長髮音頻的做法,這事就引起了爭議。


說實話,現在的微信群既有便利之處,也有煩人之處,像是我這種有輕微強迫症的,雖然設置了“消息免打擾”,聽不到各種群消息提示音,但每次看到紅點總忍不住要點開了,沒有紅點才踏實。所以,對於某家長的抱怨稍作理解和同情。

但更主要的還是批評!這位家長太玻璃心而且有窺探欲!點開群消息,非老師發佈的信息完全可以視而不見,其他家長髮的什麼語音、小視頻可以一概不點,只要不耽誤事兒就行。說起來,還是因為這位家長覺得自己沒做的事別的家長做了,就是大不該!一來他(她?)可能沒把老師佈置的工作當回事,沒有做,便不能容忍別人做了;二來他(她?)覺得這是討好老師的做法、曬娃的做法,他(她?)沒做,別人也不該做!

其實,家長本該與老師合作起來,家長們之間也該互相交流起來,揚長避短,團結共進才是上策!像這樣太自我的家長,心胸實在不咋地!我挺老師!


劍客談教育


從問題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第一,該家長微信玩得不順溜,不會設置群免打擾,屏蔽群。

第二,該家長有輕微的強迫症,看到微信出現紅點,一定要消掉。

第三,該家長平時可能不怎麼玩手機,所以充值較少,捨不得流量。家裡沒網絡,不怎麼上網。

第四,該家長有輕微的玻璃心,自己不認同的行為,就覺得別人在故意傷害自己。

第五,該家長有點小小的自私,見不得別人的孩子超過自己的孩子。

第六,該家長有點看不起老師,喜歡讓老師背鍋。

鑑定完畢,純屬胡說八道,大家隨便看看!


深水中的游魚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切身體會。我兒子今年一年級,其實我們都覺得多讀書是一件好事情,可以擴大知識量,增加生活閱歷。而且以後考試很多其實考的是你的閱讀量,而不是書本上的死知識,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差距其實就是課外知識的差距。

另外還有一個是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我們都知道讀書好,可是為什麼就是不能堅持讀下去呢?這就是習慣問題,我家在剛上小學的時候,也是沒有讀書的習慣,我們督促孩子讀,他一點興趣都沒有,後來他們班主任建了一個閱讀打卡的群,感覺孩子立馬有了興趣,每天堅持打卡,跟別的同學比堅持的時間,比積分,很有動力。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現在習慣已經養成了,每天不管多晚,都要堅持讀幾頁書,現在已經讀了3-4本書了。

題主反應的這個問題,其實老師是為了鼓勵孩子能夠繼續堅持讀書這件事情,可能家長每天把語音發到群裡造成了“擾民”,覺得被打擾到的家長其實可以設置一下消息免打擾嘛!或者請家長重新建一個閱讀群,這樣喜歡閱讀孩子在一起,也去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讀書氛圍還是很重要的。


冰辰863


1

首先,來說說技術解決的問題吧。


家長可以在喜馬拉雅、荔枝平臺等音頻APP上,開個賬號,把孩子每天朗讀的故事錄下來。


你還可以增加趣味性,添加背景音樂,孩子朗讀的時候,意境是不是很美呢?


而且,一天天的累積,孩子看著自己的作品漸漸增多,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還有,這些平臺發佈後,會有聽眾,或許會有點贊和鼓勵,哪怕就是你的點贊和鼓勵,對孩子而言,也是莫大的激勵。


放在這裡,作業就變成了作品,時時還可以回過頭瀏覽,等他們再大些,聽的時候,就會很懷念過去的那段時光。


這樣一來,作業也不枯燥乏味了,而且孩子被逼朗誦的行為,可能有一天就突然變成了喜愛。


如果真有一天要交作業,直接轉發作品進群即可。或許這樣有優美背景音樂的故事朗讀,也不會讓家長們厭煩了。


2

對於目前在家長群裡發孩子錄音的做法,的確有些不妥。畢竟這是公共資源,私人佔用會打擾別人。


老師之所以沒有在群裡公然制止,我猜測也是為了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也可能覺得鼓勵孩子課外朗誦故事的學習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他們都意識到了這種行為的不合適,但一時又找不到好的方法。所以,除了致歉和委婉的表態,也做不了其他。


另外,就算家長和老師單線聯繫,每天接收故事錄音,估計時間長了老師也會奔潰的。


3

要想讓孩子堅持一件事,靠用老師嚇唬,是無法長久的。


最好的,是在剛開始扶孩子一段路,等他找到樂趣了,習慣了,放手。這就是自然而然的堅持,主動的堅持。


比如朗讀故事,可以剛開始和孩子一起讀。或者每天給孩子點贊,說些鼓勵的話。


如果一個人不願意做一件事,大體上兩個原因:要麼是不會,要麼是不喜歡。不會我們就帶一段路程,不喜歡就想辦法讓他喜歡。


讓孩子因為害怕老師而堅持一件事,不可取。


希望你和眾多家長的這個問題可以早日解決。


我是子子


作為一名高中教師,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這種情況確實存在。擾民並不是老師上課,而是早上跑操的高音喇叭。現在國內很多高中為了要成績,要求學生六點之前起來跑操、喊口號。為了讓學生快速從迷迷糊糊的半睡眠狀態中轉變過來,就想搞傳銷一樣,刻意營造癲狂的氣氛,把高音喇叭放地震天響,體育老師對著麥克風聲嘶力竭的罵人。六點鐘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應該還是屬於休息狀態,這個時候城市仍然非常安靜,即使很小的聲音也會被放大。我國大部分城市規定晚上10:00-次日7:00的休息時間,噪聲分貝不能超過40分貝,而此時學校的高音喇叭可以製造最高達120分貝的噪音。周邊居民的投訴並非無理取鬧,也希望相關部門,從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考慮,別讓孩子那麼早起來了。


香腸嘴5


當時人事情經過描述的很詳細,做為我個人看法,我不主張那個讓孩子往班級群裡發孩子朗讀的信息。

第一,這是學校的學生群,是一個團體平臺,既然是團體平臺,應該是建立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聯繫的群,大家按照這個原則在群裡活動就沒有任何問題。

第二,這不是老師要求的,你跟孩子在撒謊,即使會對孩子的閱讀養成習慣或提高閱讀水平,那前提你也是跟孩子撒謊了。讓孩子養成愛閱讀的方法有很多,未必就要用這種方式。

第三,這樣做法不管那個家長制不制止,你的做法確實會對大家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至於這個家長提出來,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必經是一個集體微信群,不是一個集體的行為,就沒有理由支持,如果大家都這樣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我想不只是孩子朗讀的信息發到群裡,好有好多家長髮其它的,即使都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有利,你說是不是很亂。

第四,做為老師的做法不妥當,如果家長髮郎讀到群裡你覺得好,你可以這位家長沒提出意見之前號召大家像這位發信息的家長學習,至於哪些家長怕費流量那也是屬於個人行為,也不是什麼問題。在這位家長沒發制止要求之前,你要求只是自己回家朗讀,這是你要求的,那麼其中一個家長獨出心裁的做了開發者,你沒有意見也好,但不應該在家長提出意見的時候,你來這樣說,製造了矛盾,老師有一定的責任!

有些事創新是好事,創新的同時也要追尋原則這樣大家做事才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原則的後面才是大家的包容和理解,社會才會一片和諧。





王剛說生活


現在學校已取消早讀課,校內也無其他可利用的業餘時間,因此,必背內容只有佈置在家完成。我要求孩子將背書視頻選最好的那一個發在班級群裡。一來同學間互相監督,也對個別沒完成的同學是個提醒。二來家長也瞭解下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也有家長有意見,說孩子沒手機、沒有網什麼的,其實在家完成的任務完全靠父母支持和孩子自覺,課內還安排了必背內容的默寫檢查,根本就不指望所有家長都對自己孩子負責,只是負責的話,效率會高些,才能騰出時間教給孩子其他更重要的學習技能。

也看到有其他回答,怕打擾的話設置消息免打擾就好了,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需要家校共同合作,而不是互懟。


Qruxu


大家好,這裡是多樂幼教,專注解決兒童教育問題。看到題主的問題及描述,我想說說我的看法:

  1. 老師佈置作業,可能沒要求家長錄音或錄像,但家長卻騙孩子錄音或錄像發到了家長群裡,在這裡家長就沒有做好榜樣作用,孩子的學習家長都需要哄哄騙騙,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家長哄騙孩子錄音或錄像發到班級群裡,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在講故事方面有一定天賦,講得比較好,所以家長想要通過這樣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2. 老師佈置的這項作業考慮到老師自己的時間分配問題,應該是不需要家長私發給老師或發到班級群裡,老師更不會對發語音或視頻的孩子作點評。但是老師在班級群收到該同學的視頻或音頻從心裡覺得這種方式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幫助的,因此通過支持該家長的做法,希望更多的人效仿;
  3. 個人認為其他家長所說的受到打掃我覺得是一種藉口,因為微信群有免打擾功能,而且如果我是該班家長,老師要求把孩子的錄音或視頻發出來相互學習,我是支持的。但家長們還是會不滿,我認為真實的原因是家長們對老師的作業要求的不明確或改變,或者是這位家長滿足自己虛榮心的行為讓其他家長不滿意,更甚者就是其他家長覺得麻煩,不想這樣做,或者怕自己的讀得不好,不如其他孩子此類家長們自己的內心負擔,所以才會這樣反應;
  4. 老師支持該家長,並要求其他家長也這樣做的做法個人認為不妥,畢竟現在學生成績都不能在班級群裡群發,需單獨私發給家長,那麼家長把孩子的視頻或錄音發到群裡的行為也就和老師在班級群裡群發學生的成績一個性質了;

  5. 關於流量問題,如果覺得發視頻費流量,則可以發語音,對於使用微信的人,發語音的流量真的沒有多少,對於促進孩子成長的行為,這麼點流量都捨不得嘛?
  6. 如果這位老師在佈置作業前細心一點,思考全面一點,要求家長不能錄視頻或音頻,或者自行選擇錄或不錄,錄的私發給老師,可能就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了。如果老師能對錄了並私發的同學作點評的話,我想大部分家長都會支持的。當然前提是老師的時間能分配得過來。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補充。打字不易,原創不易,點贊關注,為您解答更多問題!


多樂幼教


看題目嚇我一跳,以為是哪位教師開創了“新玩法”導致居民受到噪音影響。點開問題描述之後我就醉了!看我表情:

先教你一個“知識點”——如何去找群消息提醒

進入微信群之後,點擊右上角的三個點,然後往下拉,找到“消息免打擾”
選中即可。我截的圖就是孩子班的家長群的設置:

1、置頂聊天。如此保證每次打開微信都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有無消息。

2、開啟消息免打擾。這些年我一直都是把所有的群都設置成免打擾——我還真沒達到忙到了24小時都需要關注任何一個群的程度。


我知道,我這麼說完之後一定會有人說“不想錯過重要信息”。

我知道,我這麼說完之後一定會有人說“垃圾消息太多,沖掉了重要信息”。

……

實際上這都不是你所想的!

你之所以這麼大的意見跟“擾民”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你之所以有這個抱怨不過是你的焦慮導致的罷了!———實際上你也希望你的孩子也能這麼讀,也能勇於接受老師、同學以及同學家長們的“檢驗”,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讀的比別人更好……

但是現實是你家孩子讀都不正兒八經的讀,更不用說錄音了……

都是千年的狐狸精,玩什麼聊齋啊!

別問我為什麼知道的!

因為我孩子班從一年級就有這樣的一個活動了!

只不過我們比你們“聰明”,我們單獨成立了一個新群,專門就是用來發語音的。
這個群從早上五六點(真有起的早的孩子)到晚上十幾點都會有學生髮他們的音頻。大人孩子和老師們都在群裡。

這些年來沒人反感過說“擾民”!

所以這根本就不是“擾民”的問題,而是題主心理壓力的問題!

我朋友孩子班更有意思,每天必須就是要在家長群裡每個孩子發3分鐘的讀書感想,另外一個朋友的孩子每天必須在群裡發誦讀課文的音頻……至今沒人說這事兒還“擾民”!

原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兒,是個家長就知道這麼做對孩子的好處有多大,讀一天兩天也許沒有效果但是讀上一個月之後你再看看孩子們的變化有多大。我們已經測試過很多次了這麼個都法孩子的英語課本等他們學完了之後,就能夠從頭背到尾。

建議提出可以跟孩子的老師或者那個家長提一個建議,單獨給孩子們建立一個群,給那些願意讀的,或者認可這種方式的家長們去做。至於你這樣害怕被“擾民”的就算了。

最後我在講一個我經常會遇到的事情:因為我會在網上給孩子買一些課程,而每一個課程往往都會成立一個家長群,在這個群裡就非常有意思,有的家長非常喜歡聊天,談自己的孩子,問別人的孩子,聊學習方法,聊課程等等等等,有的家長就比較喜歡看這些東西,有的家長比較喜歡參與討論,而有的家長就跟題主一樣!他們認為這樣會影響他們看老師們發的消息,並且認為有的家長是在曬、秀自己的娃等等。然後他們內心就崩潰了。於是他們就在群裡告誡那些喜歡聊天的家長,這是家長群,想聊天的話單獨建一個群去聊天。然後兩撥家長就在群裡吵起來了,最後人家老師出來說了:這是學習交流群,如果你覺得不想交流,你是可以退出的……然後大家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去了?班級群顯然不能像這種群的操作方式來操作,但是班級群裡面的家長們也不像網上的這種群,家長們彼此如此的生分,所以有什麼事情大家可以想辦法來解決不是嗎?而不是隻會抱怨,而不是隻要求別人來照顧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