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關於自然、生存和人性的3重思考

“你見過磕長頭的人嗎?他們的臉和手特別髒,但他們的心特別乾淨”。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中國境內最後的原始荒原

可可西里在藏語中的意思,是“美麗的青山,美麗的少女”。

她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西部平均海拔有4700米,這裡是藏羚羊最後的棲息地,也是中國境內最後的原始荒原。

《可可西里》:關於自然、生存和人性的3重思考

1985年以後,為了滿足歐美市場對於藏羚羊絨的需求,獲取高額的經濟利益,盜獵者開始大規模屠殺藏羚羊,短短几年時間,藏羚羊從一百萬只銳減至不足一萬隻。

1993年,當地組建了一支武裝巡山隊,領導人是藏族轉業軍官日泰。巡山隊與盜獵分子發生激戰,引起了海內外媒體的關注。

《可可西里》:關於自然、生存和人性的3重思考

影片源於可可西里巡山隊的真實故事。尕玉其實是一名警察,為了調查藏羚羊獵殺狀況,他假扮記者身份,隨考察團來到了氣候寒冷、空氣稀薄的可可西里。

在這裡,他目睹了人性的貪婪,人與環境的衝突,也看到了平凡人類的偉大信仰

回到北京,他寫出了讓世界震驚的報道,藏羚羊這個物種群體從此被強烈關注。

1997年,國家在可可西里設立國家自然保護區併成立森林公安機關,原志願巡山隊被解散。

2004年,導演陸川將1993年至1996年期間發生在可可西里志願巡山隊上的真實故事,改編成了電影《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關於自然、生存和人性的3重思考

《可可西里》海報

這是一部反映生命歷險的故事片,它通過獵殺藏羚羊和阻止獵殺藏羚羊這條線索,講述了人在絕境中的生存掙扎和人與自然的相互抗爭,講述了可可西里巡山隊從誕生到被解散的悲劇命運。

片長只有90分鐘,平鋪直敘,沒有評論,也沒有過激的鬥爭,但從頭到尾卻讓人感受到一種對於自然的敬畏以及人性的悲憫。

在這部影片當中,我們看到了大自然慷慨的一面,也看到了它永不可能被征服的一面;我們看到了人們的信仰與殘酷的現實之間的碰撞,我們也看到了人性的善良、貪婪和悲憫。

一面是慷慨,一面是吞噬

這部影片的劇情簡單樸素,但有一個畫面卻讓每一個人都感到震撼無比。

巡山隊員劉棟,為了解救困在荒原裡的同伴,回來借錢,添置食物和水。就在送補給的路途中,他下車整理物品,卻不小心陷進流沙旋渦,他拼死掙扎想逃出,卻越陷越深。

到了最後的一刻,劉棟沒有掙扎,沒有呼喊,平靜地閉上眼睛。就是這樣平靜地接受死亡的畫面,讓每一個人都心生敬畏。

短短不到1分鐘,我們看到了一個為了保護藏羚羊的活生生的人,很快被流沙吞噬。

《可可西里》:關於自然、生存和人性的3重思考

就是在這樣一個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殺戮與死亡如此真實,生命在自然面前是那麼的渺小、蒼白。

每一個保護藏羚羊的巡山隊隊員,都面臨著這樣的境遇。在電影開始的時候,隊長日泰接到盜獵者要來的消息,召集隊員上路。上路前,每一個人都和家人、朋友、妻子,擁抱告別。

因為他們都知道,路途兇險,可能結局就是一去不回。

因為他們面臨的環境,可能是雪山,可能是流沙地,沒有水,沒有食物,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無人區”。

用電影中藏族人的解釋來說,在這裡,你每走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是地球誕生以來人類留下的第一個腳印。

《可可西里》:關於自然、生存和人性的3重思考

大自然是慷慨的,一方面提供了我們的居住環境,但另一方面,大自然也是殘忍和悲壯的,因為他的面前,人就是一隻螻蟻,無任何反抗可言。

有評論說,劉棟的死拍得太殘忍,好人就是這種下場嗎?為什麼被吞噬的不是逍遙法外的盜獵者?

是的,在自然的兇險面前,沒有善惡之分,自然環境的變化也從不以人的善惡為轉移。只有弱小的人,無法去對抗。

嚴春友教授在《敬畏自然》中寫到:

“人們常常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宣稱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卻要作自然的主人。他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樣。”

所以,對於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只有始終心懷敬畏,不破壞,不傷害,不妄想“征服”。

一面是信仰,一面是現實

除了自然,任何人也都無法也都無法逃離現實的束縛。

記者尕玉問巡山隊長日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日泰回答說:沒有槍,沒有人,沒有錢。

困哪是錢,是物資,是維持巡山隊員及其家人的基本開支。

當時的青海是全國貧困地區,直到現在,日泰所在的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

1993至1996年,他們自身都衣不果腹,卻還要為了保護藏羚羊而捨身賣命。

記者問他,上面不給你們撥款嗎?日泰淡淡地說,我們沒有編制。事實上,當時貧困的縣政府根本拿不出錢來去維持這樣一隻隊伍。

但是日泰和劉棟等隊員,依然心懷著純淨的信仰,他們不允許盜獵者殘害與他們日夜為伍的藏羚羊。

《可可西里》:關於自然、生存和人性的3重思考

青海可可西里巡山隊隊員合影

一個場景是,一個被綁的隊員眼睜睜地看著一隻藏羚羊被殘害和剝皮,眼角流出了疼惜的淚水,另一個場景是,盜獵者頭目問日泰,你為什麼要與盜獵者作對,日泰說:因為你殺了我們的羊。

保護藏羚羊,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使命和責任,也成為了他們的信仰。

但是在信仰面前,卻還橫亙著一道現實的門檻。

所以,在極其無奈的時候,明知道賣羚羊皮會犯法,隊員們為了維持生存,保護沒被殺害的羊群,他們還是還是會把從盜獵者手中收繳來的羊皮換成錢,以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

《可可西里》:關於自然、生存和人性的3重思考

所以後來國家派森林公安入駐這裡的時候,可可西里巡山隊的四名隊員因為參與販賣藏羚羊皮被逮捕,但隨後又被免於刑事起訴。

這大概也是對他們所做犧牲的一種慰藉。

日泰的一句話,可以說是對這種無奈之舉的最好的詮釋,他問奶玉:

“你見過磕長頭的人嗎?他們的臉和手特別髒,但他們的心特別乾淨”。

《可可西里》:關於自然、生存和人性的3重思考

所有的隊員,就是那一群信仰的朝聖者。

他們雖然做出了一些自己反對和鄙夷的事,但他們的心靈和出發點確是純淨和崇高的。他們是在用死去的羊,去保護還活著的羊,是在用自己的信仰,來支撐著現實的生活。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這是一群向死而生的志願隊員,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在詮釋著什麼是信仰。

一面是貪婪,一面是悲憫

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將幾個特別宏大的話題,融在了每一個普通人的身上。有一個話題,就是人性。

在影片中,有一個反派角色,叫馬佔海。他是盜獵者的手下,專門剝藏羚羊皮的。他和他的3個兒子都幹這個行當,在九幾年的時候,剝一張羊皮,賺5塊錢。

為了保住這份價值不低的營生,他們肯定是站到利益的一邊。在被抓住後,他們試圖逃跑,甚至在最後關頭,引來了盜獵者的老大,也把隊長日泰送上了絕路。

馬佔海代表的是盜獵者的貪婪和無止境的慾望。這是任何時代和社會都無法逃脫的事實。

馬佔海已經垂垂老矣,他對記者說到:“草從變成了沙灘,牛啊羊啊沒有吃的,死的死了,賣的賣了。”

《可可西里》:關於自然、生存和人性的3重思考

這說明當時的生存環境已經逼迫的他們無路可走,在死亡和生存面前

,他們不惜代價去觸犯法律。

但馬佔海也有他悲天憫人的一面。當巡山隊員突發肺水腫的時候,他讓自己學過醫的兒子為隊員治病;在影片的最後,奶玉幸運, 他告訴奶玉,順著他們的腳印,再走五公里就好了。日泰被殺,他也流露出一絲不忍和惋惜。

一面是向利益低頭的貪婪的盜獵者,泯滅人性的槍手,一面是心裡還有一絲絲良知的老人。

哲學家普羅提諾說:

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人性就是這樣,沒有絕對的善惡,有人像馬佔海一樣對生活屈尊下跪,也有人像日泰和劉棟那樣,為了信仰而放棄生命。

但是,雖然沒有絕對的善惡,雖然人性是那麼複雜,生而為人,卻總要有自己的觀念和選擇。

有的人選擇用命去守護心裡認為值得去守護的東西,也有人選擇用醜惡和銅臭喂滿自己。

《可可西里》:關於自然、生存和人性的3重思考

莎士比亞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而面對人性,我們也可以發問:向善,還是向惡,這也是一個問題。

結 語

《可可西里》的命題是悲壯的,宏大的,我們無法用短短一篇的長度,去解讀它全部的深意。

但是我們最終是要明白,對於自然,人類要心存敬畏,對於人性,也保持悲憫。

只要有人和自然,《可可西里》的主題,就永遠不會完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