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何為“五穀”?它們都是什麼植物

我們批評一個人好吃懶做時,常說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句話最早見於《論語》。2400多年前,孔子帶著學生出門遠行,子路(孔子的弟子之一)掉隊落在後面,遇見一位老農,就問:“你看見孔夫子了嗎?”老農答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夫子?”在現代社會里,越來越多的人們告別了土地,不再從事農業生產,面對“五穀不分”的指責,大概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認吧。

何為“五穀”?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何為“五穀”?它們都是什麼植物

“五穀”之說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但究竟何為“五穀”,解釋各有不同。一說“五穀”是指“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兩種說法之所以出現分歧,緣自當時的作物並不止於五種,像“百穀”、“六穀”和“九穀”之說的存在就是一個明證。

而“五穀”、“六穀”、“九穀”等稱謂的出現,最早的記錄應是鄭玄的《周禮注》:“三農生九穀,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麥也。凡王之膳食用六穀,稻、黍、稷、粱、麥、苽(同菰)也,以五味五穀養其病,麻、黍、稷、麥、豆也。”上述九穀中的秫,指的是稻中糯黏的品種,崔豹在《古今注》中記載“稻之黏者為秫……”,即為證;麻,應是我國土生的火麻,火麻子在古代可供食用,南北朝時,還有吃“麻粥”的習慣;粱,在古代為多種穀物的總稱,有時也稱大穗長毛的小米為“粱”;比較獨特的是苽,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池沼裡,其嫩莖的基部被黑粉菌寄生後,會膨大——就是我們平時作蔬菜食用的茭白。

關於五穀包含的種類,除上述的以外,還有《周書》中記載的“麥、稻、黍、粟(即稷)、菽(即豆)”。以上諸書所記,出入不大,只是有麻無稻,或有稻無麻,或者有麻有稻而無黍。如果不計差別說“六穀”也可以,只不過“五穀”之名己叫響了幾千年,已為大眾熟悉和接受。因此,也可以說“五穀”是幾種主要糧食作物的統稱和泛指。

追尋五穀的身世

當人類還未進入農業時代時,主要依靠漁獵和採集野生植物的根、莖、葉、果實果腹,以保障基本生存和日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穀物的種子被貯存下來,先民無意中發現掉落入地的種子有的可以發芽,並長成能夠結實的植株。這啟發人類自己動手,有意播種種子、種植作物,以收穫更多的穀物,這就是早期農業的萌芽。

就我國而言,農業起源時間應在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五六千年歷史。當初栽種的植物,大致就是上述五種或六種作物。

論及稻的身世,目前普遍存在兩種看法。一說起源於中國,據《戰國策》記述:“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證明四五千年前,我國已有人種稻了。另據考古發掘,在浙江河姆渡遺址(距今6000年)中發現了稻粒;此外,在江蘇無錫、湖北京山、河南澠池等地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均發現了稻粒或稻殼,說明我國四五千年前,種稻地區已經相當廣泛。在我國南部地區己不止一地發現了野生稻。這些事實證明,稻原產自中國是很有可能的。

另一種說法是:稻起源於印度。一些學者認為,印度的氣候、土質條件適宜種稻,而且印度也有野生稻。這樣看來,稻的起源地可能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但究竟兩個國家哪個開始種植稻穀的時間更早一些,目前尚無定論。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何為“五穀”?它們都是什麼植物

麥多指小麥,也包括大麥。小麥是人類栽培得最古老的作物,栽種歷史約在萬年以上。在我國,古時候人們常稱“小麥”為“麥”。

1955年,在安徽省毫縣釣魚臺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大量小麥粒,說明我國四五千年前就已經栽培有小麥。而在埃及的金字塔中,也發現了繪有小麥的圖畫,以及殘留在器皿中的古代的小麥粒。據此人們推斷,史前的埃及、希臘、波斯已經開始栽培小麥用作糧食了。小麥的野生種主要分佈在土耳其美索不達米亞高原地帶,估計最初是在該地區栽培以後才分散到世界各地。

大麥也是古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野生種主要分佈在紅海沿岸。“牟”字是大麥在我國的古稱,《詩經·周頌,思文》中有“貽我來牟,帝命率育”,意思是說得了大麥的種子,要在更廣大的地區來種植。我國種植大麥的時間大概與小麥相同。

黍的原產地有學者認為在埃及阿拉伯一帶。我國在黃帝時代已有黍的不同品種,如赤黍、黃黑黍等,為當時重要的糧食作物。周朝以後,該種植物極多,為五穀之首。在山西萬泉縣荊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有燒焦的黍穗,這說明我國遠古時代己栽培有黍。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何為“五穀”?它們都是什麼植物

稷就是穀子(粟),為我國原產。儘管狗尾草看上去有點像穀子,但二者其實是不同的種;不過,穀子的野生種公認的比較近似於狗尾草。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裝有穀子的陶罐。看來,我國栽培穀子的歷史也極古老。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何為“五穀”?它們都是什麼植物

菽指豆,主要是大豆。大豆是我國的特產,亦被當作一種糧食作物。我國栽培大豆的歷史也很悠久,據一些學者的看法至少已有5000多年。《詩經》日“采菽采菽,筐之莒之。”而《周書》中記載“菽居北方”,《淮南子》也記述“河水中調而宜菽”。可見,大豆在當時應為重要糧食之一。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何為“五穀”?它們都是什麼植物

世界各國栽培的大豆皆由我國傳出,大約在18世紀時從我國傳入法英兩國,19世紀傳入歐洲其他國家以及美國、俄羅斯等。英、法、德、俄等國“大豆”一詞均為“菽”字的音譯,如英語中“大豆”為soybean,法語中“大豆”為soya或soja,德語的“大豆”為sojabohne。

其他糧食作物探源

五穀對人類生存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除了傳統意義上的五穀之外,玉米、番薯等也是重要的糧食作物。

玉米,在我國一些方言中又叫作“苞谷”、“棒子”、“番麥”等。它的原產地在美洲,古代即為當地人的主要糧食作物。最初在墨西哥南部高原被栽種,據說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時,當地已普遍種植玉米,但其他地方並未見到過這種作物。於是,哥倫布將玉米帶回了西班牙,再從西班牙傳入歐洲各國。

在我國,最早記載玉米的書是明正維的《穎州志》(1511年)。穎州在安徽省北部,沿海一帶已由海路傳入玉米。這樣看來,我國在1500年左右已栽種有玉米,到1718年,根據各省府志記載,已有20個省種植玉米了。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何為“五穀”?它們都是什麼植物

番薯,又稱紅薯、白薯、紅苕等,也是原產自美洲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番薯隨即傳入西班牙,再由此傳至歐洲各國。後來,西班牙人又將其傳入亞洲及呂宋島(今菲律賓),葡萄牙人則將其帶入了馬來半島。

相傳明萬曆初年,福建省長樂人陳振龍到呂宋島經商,看到番薯可以替代糧食,想到國內缺糧,便想引入栽種。但當時菲律賓禁止番薯出口,陳振龍巧妙地將番薯藤藏在汲水繩中,得以順利帶回。最初,他在福州城外試種。萬曆22年,福建遭遇大饑荒,陳振龍的兒子陳經綸向福建巡撫金學曾推薦番薯可抗饑荒,於是各縣紛紛栽種,才得以順利度過饑荒之災。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何為“五穀”?它們都是什麼植物

像玉米、番薯這樣可以替代糧食的作物還很多,它們同“五穀”一起在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倡導健康生活的時代,提倡均衡膳食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五穀雜糧”重新獲得了大眾的青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