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什麼?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論語》是儒家經典,記載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其中在《論語·微子》中有個孔子和弟子周遊列國時的小故事,原文為:“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文中的“丈人”自然不是指子路的岳父,而是古代對老人的尊稱。“夫子”則是對孔子的尊稱,春秋時期諸侯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官員則有卿、大夫、士三級,由於孔子當時僅僅擔任過幾天魯國司寇,因而子路用“夫子”來尊稱孔子。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寡聞大意為:子路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一日落後,於是詢問路旁除草的老人見沒見孔夫子,老人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質問子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怎麼能稱得上“夫子”稱謂?,隨後就不理子路又去除草了。

“四體”就是指四肢,“四體不勤”指不勤快不勞動;“五穀不分”指的是不能分辨常見的五種農作物。我國曆史上一直是農業立國,因而對農作物的認知和了解,是人人必備的普遍常識。老人在這裡諷刺孔子分不清穀物,不事勞作,只知道四處遊說,因而不符合“夫子”稱謂,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然而,“五穀”指的具體哪幾種穀物?因為古代農作物種類較少,因而孔子不能分辨會被諷刺。如今由於分工越來越細,並且規模化生產,有些穀物已經非常少見了,因而估計,不知道的人大有人在。


“五穀”在先秦經籍中是比較常見的詞彙,諸如《管子·輕重己》:“宜獲而不獲,風雨將作,五穀以削,士兵零落。不獲之害也。”,《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等等。然而在先秦文學中,並沒有對五穀具體明確,只是作為所有農作物的統稱。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一直到了漢代,幾位經學大師對“五穀”的註解也略有區別,大致有三種,一種是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注:“五穀,麻、黍、稷、麥、豆也。”,一種是東漢末年經學家趙岐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

,一種是東漢文學家王逸注:“五穀,稻、稷、麥、豆、麻也。”。究竟哪一種更符合春秋戰國時期文獻的解釋?我們先來分辨這些穀物。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首先“谷”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實行簡化字以前是不同的,一種就是“谷”

,象形字,上半部像流水或山脈,下半部是一個口形,用來表示兩山之間的水流或水道,指山谷。一種是“穀”,“榖”字金文左下是禾,指莊稼,餘下部分是沒有“幾”字的“殼”字,“榖”字的本義是指帶殼的糧食。本來是兩個字,《簡化字總表》將這兩個字合併,都用“谷”


一、麻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又叫苴麻、麻子,一種農作物,形似芝麻,枝高1米以上,秋天成熟,種子直接可食壓油(火麻油),外皮可搓繩製衣造紙等,古代多分佈在黃河流域。《詩·豳風·七月》:“九月叔苴”,毛傳:“苴,麻子也。”,《神農本草經》寫有“雄者名枲麻,牡麻,雌者為苴麻。”。


二、黍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黍(shǔ),又叫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後稱“黃米”或“黃小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可以釀酒、做糕等。《說文》:“黍,禾屬而黏者也。”。

三、稷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稷(ji),又稱粟,北方俗稱“穀子”,種子脫殼為“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農作物之一,起源於中國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

四、麥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俗稱小麥,一年生草本農作物。小麥在新石器時代就被我國古人馴化栽培,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以上。最早由黃河中游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各地,後傳入朝鮮、日本,公元15世紀至17世紀間,歐洲殖民者將小麥傳播至南、北美洲;18世紀,小麥傳播到大洋洲。


五、菽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菽(shū),為豆類的總稱。包括大豆(黃豆)、綠豆、紅豆、黑豆等等,《春秋·考異郵》:“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shū),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


六、稻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俗稱水稻、大米,主要分為2亞種,秈稻與粳稻,亞種下包括栽培品種極多,中國南方為主要產稻區。

瞭解了以上六種農作物,我們再來看漢代註釋。三種註釋中,一種是不含水稻,一種是不含麻,另外一種則是水稻和麻都有,然而不含黍。哪一種更為妥帖?我們來分析一下產生五穀詞語的那個時期。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最早種植“五穀”的出現於我國商周時期,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集中在黃河流域的晉陝豫一代,因而“五穀”應該是形容的典型的北方農作物

,而從考古發掘和如今農作物分佈來看,水稻是典型的南方作物,麻則屬於典型的北方作物。另外四種農作物黍、稷、麥、豆也是典型的北方作物,因而就先秦時期來說,“五穀”只能是指的麻、黍、稷、麥、豆五種,並且也只有這五種作物具有代表性。


到了漢代,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我國農業非常繁榮,因而農作物得到很大的改良和發展,西域的引進,本地的培育,因而出現了種類繁多的農作物,於是水稻也逐漸成為人們的主食之一。因而此時在“五穀”的註釋上,出現了歧義,其實,這只是當時的經濟作物的反映,而不是產生“五穀”詞語時的真實所指。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一直是到了兩晉末年,經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南方經濟發展開始超過北方(然而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隨著農作物的不斷改良和選擇,外來物種的引進,諸如土豆、玉米、芝麻、花生、紅薯等等進入國內,成為不少地方的主要農作物,因而“五穀”逐漸成為泛指,而不是確指,成為農作物的統稱。

因而,如果認真考據,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五穀”就是指的麻、黍、稷、麥、菽(豆);如果泛指,那麼,所有農作物都可以是五穀之一。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2020/2/12榆木齋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的那幾種穀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