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邊有一座乾隆興建的皇家藏書樓,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古時的文人墨客、皇家貴族,包括如今的文藝青年,都有收藏書籍的優良傳統。舊時不如現在有那麼多圖書館可以借閱,而多以私人收藏為主,藏書過多,就會專門建樓用來珍藏書籍。中華大地曾有過數以千計的藏書樓,這其中最負盛名、最具影響力的就是由清代乾隆帝建立的四大藏書閣:北京文淵閣、瀋陽文溯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專門用來珍藏大型叢書《四庫全書》,今天要說的是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的文瀾閣。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來過杭州的遊客幾乎人人都會到達,因為上島並不需要乘船,而是左連白堤、右通西泠橋,無論步行還是乘車都可以登島。這座只有38米高佔地300畝的小島,除了處處有美景外,更是人文薈萃之地,可以說是一座用文化堆積起來的山。文瀾閣就位於孤山路 26號,藍色的門牌掛在門樓上,門樓正中嵌有“西湖博物館”匾額,若不留意旁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恐怕經過門口也會錯過。

進入門樓後,有一座小院子,院中為門廳,過門廳後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堆積而起、規模巨大的假山,進門就是山,這在江南庭院建築中還是比較少見的哈。假山上建亭臺,中開洞壑,穿過山洞來到的是御座房。文瀾閣為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建成,咸豐十一年被太平軍焚燬,光緒年間於原址重建,完好保留至今,現屬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的組成部分,免費對外開放。


御座房現為 " 文瀾遺澤——文瀾閣與《四庫全書》" 專題陳列室,陳列室裡系統介紹了文瀾閣與《四庫全書》的歷史變遷,展現了浙江人士高尚的文化品格與人文精神。

走出御座房,文瀾閣主體建築就映入了眼簾。閣前方形水池中心,有一獨立奇石,名曰“仙人峰”,造型靈秀飄逸,是假山疊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文瀾閣主體建築和閣前水池的佈局,均為仿寧波天一閣的形式,天一閣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樓閣為重簷歇山式,明二層暗三層,池水與西湖相連,既可增加景觀,又可蓄水以防火。

其實當年乾隆主持編修《四庫全書》,完成後共命人手抄了七部,於全國各地共建了七座藏書閣分別珍藏。北方四座、南方三座,只是唯有四大藏書閣留存至今,而杭州的文瀾閣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實屬不易。


《四庫全書》是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基本上囊括了清乾隆中期以前中國曆代的典籍,由3800多人耗時十三年抄寫編成。大廳一層中央設御座和書案,兩側及閣樓上,依次排列安放著楠木書箱,展示著當年排架入貯的樣式。

藏書樓東側有碑亭一座,碑上刻著清光緒帝題寫的“文瀾閣”三個大字。乾隆下令建的七座藏書閣,北方四閣均坐落於皇家內廷,而江南三閣則是對外開放的,是供江南士子閱覽的皇家藏書樓,在當時也就相當於起到了公共圖書館的功能。

藏書樓前回望水池及御座房,御座房東側也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題詩,背面刻頒發《四庫全書》上諭。沿水池兩側的曲廊、小橋,亦可通往御座房前的假山及亭臺,整體建築宛如江南園林般的佈局,緊湊又不失雅緻,移步景異,頗具特色。遙想當年能在如此寧靜嫻雅的環境中閱覽書籍,一定是相當享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