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有個存在500年的“活”文物,它是才子所造,至今還能使用

文物是人類漫長曆史中遺存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正因如此,我們應該對每一件文物都倍加珍惜,想盡辦法保護好文物。在黃河邊,就有一個已經存在了500多年的文物。更有意思的是,這件文物至今還可以使用,是一件“活”的文物。這件“活”文物是什麼呢,它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黃河邊有個存在500年的“活”文物,它是才子所造,至今還能使用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這件“活”文物就是蘭州水車,又名“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是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河邊有個存在500年的“活”文物,它是才子所造,至今還能使用



水車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充分利用水力發展出來的一種運轉機械。作為我國農耕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水車大約在東漢時期就出現了,並始終為我國農業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水車在蘭州曾經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蘭州就在黃河邊。雖然黃河水日夜奔騰,但除非發洪水,否則黃河水不可能跑到岸上,去主動灌溉農田。故此,黃河邊的蘭州城,卻是個缺水乾旱的城市。

黃河邊有個存在500年的“活”文物,它是才子所造,至今還能使用



一直到明朝嘉靖年間,一個叫段續的人徹底改變了這種局面。段續是個正宗的蘭州人,在考中進士後,曾經宦遊南方多個省。這段遊覽的經歷,讓他發現西南許多地方都用水車來汲水灌田。既然其他地方用水車都可行,大蘭州為什麼不行呢?段續於是便讓人將水車繪成圖紙,拿回蘭州,經過反覆多次的試驗,在嘉靖三十五年,蘭州的第一輛水車終於製成了。水車最早架設在現在的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後來,又在今天的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水車。為了紀念這段歷史,人們還將此地稱為“水車園”,並一直延續至今。

黃河邊有個存在500年的“活”文物,它是才子所造,至今還能使用



有意思的是,在蘭州,水車的故事才剛剛開始。蘭州水車的另一個品牌,就是劉功水車。顧名思義,劉功水車就是劉功研製成功的。劉功是瞿家營人,自幼喜愛木工製作,不僅愛動腦筋,還肯於吃苦,於是很快掌握了高超的木工手藝。清朝乾隆5年,劉功35歲的時候,他對段續的水車進行了改良。改良後的蘭州水車更適應當地的澆灌條件,不僅水車高大壯觀,而且提水高,水量大,澆地廣。水車一個斗子能裝近一擔水,水位正常的時候,一分鐘只要兩轉,就能提升近3噸的水。而水車又不用其他動力,日夜不停地轉動,簡直就是那個時期的自來水工程。在劉功的帶動和啟發下,當地的水車日益興旺。據記載,到1952年,整個蘭州市有水車252輪,僅西固區就有50多輪,這其中小的水車輪徑達一丈二,最大的輪徑可以達到五丈八尺。

黃河邊有個存在500年的“活”文物,它是才子所造,至今還能使用



清朝道光年間以後,曾經紅極一時的水車開始逐漸衰退。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科技的進步,古老的水車已經退出歷史的舞臺,所剩無幾了。今天,只在西固區新城鎮的下川村,還留有一輪高大的蘭州水車。幾百年來,水車的許多部件雖然已經有破損的地方,但水車仍然能夠運轉,是名副其實的“活”文物。

黃河邊有個存在500年的“活”文物,它是才子所造,至今還能使用



今天,這件蘭州地區唯一留存下來的古老水車,是目前蘭州保存最為完整,體量最大,而且建造時代最早的水車,它擁有著悠久的歷史、高超的藝術和以及更廣闊的科學研究的價值。蘭州水車,就是一份“活著”的歷史,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它。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張洪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