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貴的茶葉越好嗎?

茶餘劉心


普洱茶,越是貴的茶,其性價比越低!不少茶的價格是市場炒作出來的,市場炒作得了茶的價格卻炒作不了茶的品質和味口感。有好些價格昂貴的茶,其味還未必真的好喝。例如:普洱茶中的茶化石、碎銀子,把老茶頭変個樣、改個型,取用是方便了,但因冠個怪名,雖性、味依舊卻價格攀升。故宮取出的普洱、某大師讚賞過的普洱、百年的號級普洱……是很稀少而顯珍貴,但其作為茶的品飲表現真的有如其價格的價值嗎?皇帝的新衣,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是價不菲;最奇的功效就是能把“傻瓜”忽悠成“聰明人”。茶是喝的東西,因確也有越存越有味的特性,可其陳化終有極限——碳化。把茶收藏到碳化了倒也真可稱古董了,稀罕了。物以稀為貴,拿了品玩倒也有些意思,如問是否還能拿來喝著玩?能喝,少喝不會有害健康。





淡定談


越貴的茶葉越好,是沒有事實依據的,將茶葉貴=品質好,那麼將不好的茶葉提價,是不是就代表品質就會變好,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應該理性看待這種問題,以免陷入不必要的誤區。選茶要質量和價格對等,才是物超所值,只看價格論品質,那是盲目不理性的。

中國茶葉品種很多,一般影響力比較大,知名度高的,價格都比較貴。比如高品質的西湖龍井,武夷山大紅袍等,而一些小眾小品類的茶葉,價格就比較親民。比如永春佛手茶,一斤茶葉100-200元就很好喝,不像有的茶葉動則上千,怪不得茶友說茶葉喝不起了。

中國茶葉價格是由市場定價,沒有一個規範價格體系標準。導致茶葉市場投機,炒作現象的出現,一些茶葉經過一番市場運作,就變成了天價茶葉。一些跟風的買茶朋友,就吃虧了,在他們心智裡,天價茶就是高品質茶葉。

茶葉市場的水很深,也要預防以次充好的現象,一些不誠信商家,也可能以低品質茶葉用略高的價格賣給你,賺取利潤。尤其是現在網絡買茶,越要謹慎小心,要不然被坑是分分鐘的事。

我是茶哥,一個茶葉自媒體人,期待能得到你的關注,讓我們以茶為伴,一起交流學習,共同促進中國茶葉良性發展,貢獻自己一點力量。


茶哥顏國添


喝茶本來就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情,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說價格越高,就一定越好。有些老茶客,習慣了喝濃茶,明前的芽茶,雖然香氣外鄉口感都很好,價格也極高,但對於喝濃茶的老茶客來講,就不見得是好茶,因為喝不習慣,會覺得滋味太淡了。


從價格方面來理解的話,我們可以這樣說:好茶一定是不便宜的,但貴的茶不一定是好茶。這句話基本上可以作為喝茶買茶的參考。


首先,所謂好茶,主要從茶葉的產地、茶葉的品種、茶葉的外形、香氣、口感、滋味和葉底等多個方面考察,綜合起來都符合標準,才算得上好茶。

而且,好茶除了本身的優勢以外,在加工製作方面,也有獨到之處。一款好的原料,如果製作不到位的話,同樣稱不上好茶。


所以,各個環節都無懈可擊,才能算得上好茶。可想而知,其成本必然不低。比如說名優綠茶西湖龍井,明前茶是好茶,價格奇高。但同樣是明前西湖龍井,如果茶樹品種和產地及製作工藝不同,價格也不同。但只要是真正的好茶,價格一定是不便宜的。


其次,很多標榜自己是山頭茶、大師茶、古樹茶、野生茶的天價茶,價格很高,動輒上萬甚至更高。但實際上可能只是商家的宣傳噱頭,給自己的茶貼金造勢,以期望能賣個好價錢。


商人逐利,自古有之。但利用虛假誇大方式宣傳,肯定是不對的。我們必須搞清楚,所謂山頭茶、大師茶,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炒作,一個大師能做多少茶?機制茶能算得上大師製作嗎?手工茶一天也做不了幾斤,而市面上充斥著無數的大師茶。請問,這些大師哪來的?就算不吃不喝累死也做不了這麼多茶。


山野茶同樣曾在這樣的情況,很多標榜自己是純野生茶的,基本上都是忽悠人。野生茶有,但由於分散在山林之中,不宜採摘,壓根沒有那麼大的產量。現在,很多地區自己種植茶園,都請不到人採摘,何況是請人上山採野茶呢?


同樣,我們都聽說過“牛肉”貴(牛欄坑肉桂),是非常好的茶,價格高的離譜。你到茶葉市場一問,家家都賣牛肉,價格高低不一。而實際情況是,牛肉產量很小,不可能到處都有賣的,很多都是用其他茶葉冒充的,成本極低,以賺取高額差價。


所以,在市場上銷售的茶葉,貴的茶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大家在喝茶的時候,沒有必要一味追求高價格,而是要去試茶,只有親身體驗茶葉的香氣口感,查看湯色幹茶和葉底以後,覺得適合自己的,才是真的好茶。


如果茶不適合自己,再好的茶葉,也沒有意義。


予言茶事


感謝提問首先,不一定貴的茶就是好茶。但是好茶一定是有它的價值的。那麼什麼樣的茶才算是好茶呢?


首先從陸羽《茶經》裡面有描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這是從茶樹的生長環境當年來說。高山雲霧出好茶。不同的生長環境,土壤,溫度,溼度,光照,水分,季節,包括茶園生態環境都會對茶樹的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從根本上影響成品茶品質。

影響茶葉品質的因子很多,但綜合起來主要是品種、生態環境、製茶季節、產地海拔高度與加工技術等幾個方面最為重要。

從製茶角度來說,一棵茶樹上的鮮葉,理論上可以通過不同加工方法制成紅茶、綠茶或烏龍茶,但並不是都能製出好茶。制好茶要與品種相適應。每個茶樹品種都有不同的形態特徵和芽葉中不同的化學成分含量,這些都構成了不同品種適應加工不同的茶類,這就是品種的適制性。品種適制性可從茶樹品種的形態學特徵以及化學成分含量等2個方面加以判斷。形態特徵主要指茶樹的樹型、芽葉色澤、嫩葉上茸毛有無及新梢持嫩性等幾個方面。不同茶樹品種的適制性,也就是說,什麼樣的茶樹品種更適合製作什麼樣的茶葉。茶多酚含量高的品種適合製作紅茶,氨基酸含量高的品種適合製作綠茶。不能違背這個標準。

再有一個就是茶葉加工的高品質要求。茶葉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從製作工藝上來把優質的鮮葉做成高品質的成品茶,以達到一定的品質要求。此為好茶!

其實,茶葉是按不同工藝、用不同等級的原料製作出來的,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口感,不同的口感適宜不同的人,按照自己的口感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茶就可以了,但有一個前提是:不能對自身有壞處。正所謂:“茶無好壞,適口為宜。”


用飲品的各項指標來評價茶葉品質,能夠幫助我們真正瞭解茶葉,也能夠幫助我們正確選購茶葉。

無論何種茶,總有分三六九等,好茶的基本要素必須具備以下五點:湯色清透、潤口好、回甘好、氣味醇正、香氣持久。


茶博士


茶葉的好壞,說的是好幾個方面,比如說茶葉的外形,比如說茶葉的產地,比如說幹茶的香氣,比如說茶湯的顏色,比如說茶湯的口感,比如說茶葉葉底等,都是評判一個茶葉好壞的標準,我認為缺一不可。

而茶葉的貴賤只是從側面反應茶葉品質的好壞,但是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價格便宜的就一定沒有好茶葉,價格昂貴的品質就一定高,茶葉裡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人們自我感覺罷了。

假如說我評論一個茶葉好壞,我會先考慮茶葉的產地是哪裡,是不是原產地,茶葉的種植是不是當地的土壤,土壤裡金屬含量是不是合適,光照強度,空氣的水分含量,溫差是否大。

茶葉的產地決定了,那麼茶葉的形狀厚度,色澤,老嫩,是什麼季節的茶葉,什麼時候採摘的,是早上還是傍晚,打沒打農藥,施沒施肥,是有機肥還是化肥,這些都能在葉子上提現出來。

幹茶的味道是不是正宗,有沒有其他味道,是機器炒制還是人工炒制,火候的把控是否合格,揉捻的力度是不是合適,幹茶的顏色是不是夠正!

泡的茶湯是否清澈透亮,茶湯滋味飽滿有厚度,入口柔一線喉,兩腮生津,口齒留香,耐人尋味。

總和以上點,這些加起來價格根據市場調研,人工成本,其他成本下來,肯定不便宜。也就是說好茶不便宜,但是不便宜不代表昂貴!這不是一個概念。

昂貴的茶有好的,有差的,但是好茶一定是不便宜的。仔細琢磨琢磨,確實是這個道理,市場化經濟下基本什麼都是透明的,從這個點出發就能猜出個不久不離十。

小小意見,有什麼不到不成熟的地方,還望不要見怪。


相魄


茶葉的好壞不完全取決於價格,喝茶要因人而異。價格再高的茶,對於一個人來說不適合,那麼也不算是好茶。同種茶葉中,也不是越貴的茶葉越好,是因為現在市場充斥著不良商家以次充好,大家都懂得,我也是業內人士也不怕大家笑話,但這都是事實存在的。

那什麼樣的茶葉算好茶呢?我覺得不同的季節,不同人的體質,喝茶要不同。而最適合季節或最適合個人體質的茶才是好茶。


根據體質來喝茶:

如果你想從喝茶養生,就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茶葉。比如說綠茶抗氧化功能好,但是腸胃功能弱的人喝了反而感到不適。

對於體質偏熱的人,經常在電腦前工作的人來說,綠茶是最適合他們的選擇。因為綠茶性寒,而且有很好的防輻射效果。

對於胃寒,手腳發涼,體質弱,年齡偏大者和飲用紅茶。因為紅茶性溫,適合這一類人的體質。


不同季節要選擇不同的茶葉:

比如說冬天寒冷,要多喝一些溫性的茶,比如紅茶熟普。春夏季容易上火,可以多喝些綠茶,花茶,和白茶。


所以說,真正的好茶不是價格貴所決定的,而是要適合你自己。根據你個人的體質和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茶,還能喝出健康,達到保健的效果。

圖片為本人實拍,隨便用。


福林茶行


“現在越來越多的高價茶,除了滿足人們對口感的需求,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中國著名茶學者趙英立說:茶的價格由品質和級別決定。品質主要指茶的產地和樹種,比如大家都知道西湖龍井好;級別主要和採摘時間、採摘部位有關,嫩芽、一芽一葉、一芽兩葉價格就相差不少,同樣是龍井,清明前採摘的明前茶就是貴。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認為:“老百姓其實不需要買那麼高檔的茶,完全可依據個人經濟能力和不同的口味進行選擇。”


懂茶帝


這個好字,需要看下是如何定義的,我建議選擇自己合適的就是最好的,一分份量一分貨,要相信這個道理!

茶的口感問題

茶湯分飽滿度和濃淡度。

茶湯的"飽滿度"是指茶湯進入嘴裡,一種濃稠淡薄的感覺。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氨基酸、可溶性的糖以及果膠物質等的含量。

茶葉的濃跟淡一般跟沖泡時間,投茶量多少等有關係。比如廣東的老火靚湯和味精湯。越好的茶葉,滋昧越是濃厚韻足。

好工藝成就好產品,決定口感是後期製作工藝。

便宜的茶,苦澀味重,刺激性重,所以就感覺濃了。貴的茶,苦澀味低,刺激性低,所以感覺就淡了。從茶葉內含物質來講,茶多酚,澀;咖啡鹼,苦;茶氨酸,甜、鮮爽;其他芳香物質等。

茶葉的價格,春茶和夏茶,嬾芽和葉。

茶多酚含量:春

咖啡鹼含量:春葉;

茶氨酸含量:春>夏,芽>葉。影響甜度、鮮爽度、香氣

越貴的茶,茶氨酸含量越高,也就是甜度、鮮爽度越高,苦澀度越低,順滑度高了,就讓你覺得淡了,便宜茶則相反:比如夏茶咖啡鹼和茶多酚含量高,苦澀度高,對味蕾的刺激性大,就讓你覺得濃了。越貴的茶,其內含物質豐富但浸出速度緩慢,這也是為什麼高端茶前幾泡沒什麼味道,但卻耐沖泡的原因。同時,越是好茶的,越是香高、順滑,韻味度、持久度、耐泡度都要好很多。


恩施高山綠茶


我只想對大家說下面這段話。

同一泡茶,不同的人喝,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要遇到一杯適合自己的好茶,需要的不是昂貴的價格,而是隨遇而安的茶緣。好茶不一定貴,貴的茶也不一定適合自己。歲月不是童話,經歷才是人生,適口為珍。

想喝好茶,想深度瞭解茶文化,歡迎關注頭條號: 。我們因為一杯茶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武夷山茶語言


有種誤解,似乎茶除了滿足人們對口感的需求,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其實,茶的品質主要指茶的產地和樹種,級別主要和採摘時間、採摘部位有關,嫩芽、一芽一葉、一芽兩葉價格就相差不少,同樣是龍井,清明前採摘的明前茶就是最貴的。老百姓其實不需要買高檔茶,完全可依據個人經濟能力和不同的口味進行選擇。在購買茶的時候,重品質、輕級別。有些級別高的茶採摘時間太早、太嫩,而茶的一部分營養恰是在莖裡,有些便宜的茶養生效果更佳。

茶葉的價格,除了品質和級別因素外,往往還和它的產量、時節、包裝、人工成本、供求關係等等很多因素有關。所以並不是越貴的茶葉越好。

而且,選擇適合自己的茶更重要。適合,一是指口感要“對味”,喝起來舒服;二是要根據個人消費水平和身體狀況來選擇,如綠茶抗氧化功效好,但體寒的人喝了,反而會感到不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