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孫過庭《書譜》:草書是如何“取勢”的?

“取勢”的動作,也即王羲之所謂的“凝神定思”後的一剎那的“入筆”過程。勢的作用是歷來就被書家們強調的,“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蔡邕《九勢》)。這種“取勢”的動作,我們可以從孫過庭的《書譜》中觀察一下,細心體會其微妙之處,很有意思。對臨寫《書譜》、對書法創作實踐都有益處。

孫過庭在《書譜》書寫用筆時,總體感覺是落筆“取勢”,筆畫與筆畫之間的起承轉換“取勢”,字與字之間的呼應、對接“取勢”,這種“取勢”的感覺,在《書譜》中是隨處可見的。

孫過庭《書譜》:草書是如何“取勢”的?

一、落筆“取勢” 張力強

單個字之間是靠每一個單元的“彈性”點畫及其點畫之間的具有張力的“彈性”組合來實現的。由於孫氏落筆較快,在調整筆尖後,其運行稍緩,而到收筆處又是以“取勢”或 “蓄勢”的動作,並引向或跳躍到下一個筆畫的,這期間有抑揚頓挫的緩急動作,造成這個結果的就有情緒的投入。

也就是說,較快的“落筆”,是一種情緒化的切入,由此連帶出的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關係也是在“彈性”的用筆下的相互配合與照應,也即上一筆畫的收筆與下一筆畫的起筆不是機械的擺佈,而是跳躍式的、充滿彈性的連接。

孫過庭《書譜》:草書是如何“取勢”的?

如此,我們在欣賞《書譜》時,就會感覺到每個字的結構是“因勢結字”,筆畫與筆畫之間是有一股無形的張力在控制著。如果書寫時不注意這一點,字形就會“坍塌”無力,或圓轉一團,或方折明顯、強拉硬拽而呼應不當。

在《書譜》中,字與字之間儘管形不貫,但是,氣脈相連,主要也是通過上一個字的收筆與下一個字的起筆以充滿“彈性”的“空間引接”來呼應的。有的是“氣貫”,有的是“實連”,而不是狀如算子的“排字”。《書譜》中的每個字是處在一種“動感”之中的。

孫過庭《書譜》:草書是如何“取勢”的?

二、“取勢”的結果

(一)可以增加筆畫的彈性。好多書寫者書寫的單個漢字及其筆畫是沒有彈性的,成了機械的擺佈,就單個字而言,不是在一種勢態下的有機組合,而是 “裝配”“擺佈”,儘管結構很好,但是,缺少煥發生機的“神”。

孫過庭《書譜》:草書是如何“取勢”的?

(二)由於“取勢”,筆畫與筆畫之間的對應、組合、穿插以及它們所組成的局部、單元是在一個充滿張力的前提下相輔相成的,沒有“張力”的組合是渙散的,是沒有神采的!實際這種“張力”與“彈性”有著相似的地方。

孫過庭《書譜》:草書是如何“取勢”的?

由於“取勢”造成一種“慣性”動作,在這動作中所體現出的一種“運筆”是獨特的,其運筆的過程是微妙的“運指”和明顯的“運腕”相結合的一整套連貫動作組成的。

小夥伴們,一定要注意、領會、學會孫過庭“取勢”的“慣性”動作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