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儀隴:交通扶貧 “幸福路”通到家家戶戶

儀隴:交通扶貧 “幸福路”通到家家戶戶

馬鞍鎮險巖村,水泥路通村達戶

對於儀隴縣九龍鄉川星村五組村民遊輝來說,這兩年最高興的事情是,村組公路修到了家門口,“現在搬運農資、上街趕場、做買賣方便得很!”

全面奔小康,重點在農村;農村奔小康,基礎在交通。近年來,儀隴縣始終把交通建設作為實現脫貧奔康的先導性工程,目前,全縣通村公路總里程達到5530公里(其中通村水泥路4500公里),基本構建起縣城至鄉鎮1.5小時全覆蓋的交通格局,為全縣決戰決勝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基礎。

A 土路變成水泥路 告別出行難

初夏時節,走進青山環抱、鳥語花香的川星村,只見平坦寬敞的通村水泥路一路蜿蜒,伸向遠方。整個村子安靜而祥和。

“下雨天再不用深一腳淺一腳踏著泥漿外出了。”遊輝認為,通村通組路的建成,讓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都發生了極大改變。“你不曉得哦,過去我們村裡都是土路,下雨天趕場要穿筒靴走將近1個小時。水泥路修好後,我買了一輛摩托車,現在到鄉場要不了10分鐘時間,方便得很!”

九龍鄉位於儀隴縣東南部,距離縣城73公里,由於地處偏僻,過去交通十分不便。“前幾年,我們鄉的很多村都只有土路,老百姓出行很不方便。”該鄉黨委書記鄧厚斌說,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惠及下,該鄉交通狀況得到大力改善,“全鄉修建了通村到組水泥路130餘公里、產業便道約20公里,硬化入戶便民路90餘公里。”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切實解決了村民出行難。

記者從該縣交通局瞭解到,在通村水泥路建設方面,儀隴縣2017年共立項937公里(貧困村552公里、非貧困村385公里),共涉及57個鄉鎮的536個村。截至目前,已建成村道水泥路510公里,完成窄路加寬示範試驗段8.5公里,實現了全縣行政村通水泥路率100%的目標。

該縣還充分運用農村公路網,大力發展通村客運交通,現已成功開行通村客運線路31條,投入“鄉村巴士”57輛,覆蓋92個村,客運車輛通達730個村,有效解決了出行難的問題。

B 路通產業興 鋪就致富路

農村公路把農民增收的路子鋪到了家門口。

該縣圍繞“道路延伸到哪、產業就佈局到哪”的思路,根據公路分佈情況制定全縣產業發展規劃。充分利用便捷的交通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產業的發展,目前,該縣已形成以安溪潮村、險巖村、雷家壩村為核心的“三大組團”扶貧示範點,以新馬線、金馬線、儀北線為重點的“三大連片”扶貧示範帶,依託45家龍頭企業,在全縣建成了生豬託養場302個、標準化果園8.5萬畝,新改建糧油基地30餘萬畝,輻射帶動周邊2.2萬餘名貧困群眾年人均純收入超3000元。

登高遠眺,三蛟鎮銀山村四通八達的通村道路在山間蜿蜒伸展,宛若一條條玉帶,農用車輛時而穿梭往來。路的兩旁,400多畝獼猴桃林鬱鬱蔥蔥,長勢喜人,好似一片“綠海”。

5月28日一大早,該村三組貧困群眾羅龍寶走在新修的產業便道上,笑容滿面。“多虧有了產業路,現在車子開到家門口來收購獼猴桃,不僅方便,還能賣個好價錢。”羅龍寶告訴記者,以前肥料、果子都是靠人力搬運,八九月份採摘的時候正熱,一擔獼猴桃有三四十公斤,挑一擔到場鎮上去賣,衣服要被汗水打溼完。

去年,依靠便捷交通,羅龍寶將獼猴桃遠銷至廣州,每公斤售價比在本地多賣了約6元錢,靠獼猴桃一項一年就收入了近萬元。

“前幾年村裡只有不到兩公里硬化路,到了獼猴桃採摘季節,外地來收購的車子只能開到合作社門口,很多農戶都是用擔子挑來賣。”該村黨支部書記唐治權說,目前,該村已經修建了村組公路近8公里、產業便道約5公里,讓農民告別了肩挑背扛的日子。

公路通,百業興。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網像一條條血管,激活沉睡的村莊,催生鄉村的蝶變。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三蛟鎮在不斷完善的交通帶動下,相繼發展起近1000畝花椒產業、500餘畝核桃產業、肉牛養殖合作社和500多畝稻田魚塘,帶動了當地350多戶、1000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C 設置“路保姆” 解決貧困戶就業

截至目前,儀隴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6705公里,其中,通村公路就有5530公里,農村公路養護人員需求量極大。該縣結合脫貧攻堅實際,以鄉鎮為主體,在各貧困村落實2至5名人員負責農村公路養護工作,並將此項工作納入公益性範疇,重點聘用貧困群眾分段負責村道的日常管護,實現村組公路“小病”有人管、“大病”有人治的目的。

5月29日清晨,文星鎮聳峰山村的“路保姆”劉忠明來到村級公路,對所負責的約2公里水泥路段開展巡邏檢查。發現路面有散落的石子、樹枝、白色垃圾就用掃帚和撮箕清理乾淨,看見路邊水溝有堆積的泥土,就用鐵鍬清除。“感謝政府給了我這份工作,讓我每月有了穩定的收入。”劉忠明感激地說。

“村上為貧困戶爭取公益性崗位,主要是幫助就業困難群眾在家門口找到工作,實現農活工作兩不誤,還能幫助他們每月增收500元。”聳峰山村黨支部書記陳仁民介紹說,該村計劃於今年底退出,為解決貧困群眾就業問題,該村根據鎮政府安排,落實了道路養護公益性崗位,像劉忠明這樣的“路保姆”全村共5人,都是貧困群眾。

“道路養護員主要負責道路環境衛生保潔、道路安全隱患排查以及從源頭上制止和糾正涉路違章行為等。”該縣交通局工作人員陳晉告訴記者,縣裡每年都會撥付專項資金用於村級公路養護。

“今日不愛路,明日路難行。”儀隴縣不僅高度重視農村公路建設,更把農村公路管護工作列為全縣交通工作的重要內容,出臺了農村公路“四定”養護辦法,制定了鄉村公路管理養護“十無”規範,確保了鄉村公路管養“五到位”,全縣農村公路養護工作走上了“有路必養、養必見效”的良性循環軌道。

儀隴縣通村公路建設情況

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6705公里,其中,通村公路5530公里。行政村通水泥路率達到100%。

2017年全縣通村公路立項937公里(貧困村552公里、非貧困村385公里),共涉及57個鄉鎮的536個村。截至目前,已建成村道水泥路510公里,完成窄路加寬示範試驗段8.5公里。

開行通村客運線路31條,投入“鄉村巴士”57輛,覆蓋92個村,客運車輛通達730個村。(記者 張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