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歲孩子,理解力導致學習中的“馬太效應”


0-12歲孩子,理解力導致學習中的“馬太效應”

如果孩子在3-6歲的時候聽力理解力沒有被培養好,就有可能會在孩子一上學的時候出現一種叫“一年級差生”的現象具體表現就是不能很好地跟隨老師上課的指令,不能很全面地吸收上課的內容。

事實上,小學真正決定性的大規模兩極分化發生在三年級,從這個時候開始,學習中的馬太效應開始顯現。大家都聽說過這個來自於聖經的說法,簡單理解就是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0-12歲孩子,理解力導致學習中的“馬太效應”

那麼,這次兩極分化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個造成的原因就是閱讀理解力。也就是說,這次分化中會讓閱讀理解力好的孩子成績越來越好,而閱讀理解力差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吃力。每個班總會有好學生、中等生和差生,那是不是這種格局就會永遠保持?肯定不是的。

今天我們就說說如何幫助優等生保持、中等生更好、差生提高的方法。

  • 優等生

優等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日積月累的。3-6歲被朗讀,6-8歲轉入自主閱讀,堅持的好的孩子此時已經接觸閱讀超過5年了。如果配合上我們前面課中講的方法,文體豐富又海量的閱讀,不僅讓這樣的孩子在學習上佔盡先機,且開始形成更為高級的思維能力。

所以,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而言,只需要繼續保持長期豐富和大量的閱讀即可。

  • 中等生

中等生,顧名思義就是班級裡中間的學生,從第11名到30名。作為一箇中等生的爸爸媽媽,你最想做的事情一定是幫助孩子成為中上等、進而進入前10名,對吧?

三年級之後,與一二年級相比,孩子的作業壓力會逐漸越來越大,時間也會變得越來越有限,這個時候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時間不夠用了就放棄閱讀。事實上,剛好相反,這個時候真正要做的是力保閱讀。為什麼呢?

中等生和優等生最大的差異其實是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時間管理。同樣的題目,中等生給兩倍的時間也能做對,在規定的時間就不見得做得對。

這種信息處理的速度不是通過題海戰術提升的,而是通過閱讀理解力的加強提升的。閱讀速度快且理解速度快。時間管理是指有效利用時間,該休息的時候休息,但是該學習的時候注意力高度集中,迅速完成任務。這種能力,其實也是在閱讀中可以被培養的。


0-12歲孩子,理解力導致學習中的“馬太效應”

具體的方法有兩個:

第一就是讓孩子堅持閱讀。

閱讀對中等生而言,堅持起來並不容易,固定時間是最好的方法。不要對你自己和孩子的自律性有太高期待,比如今天作業少多出來2小時,這個時候再閱讀。不,真有這2小時,孩子不是打遊戲就是看動畫片去了。相反,閱讀必須要每週固定時間。

固定時間包括兩點,一個是具體的時間段,一個是具體的時長。比如,每週一三五六,晚上9:00-9:30,每次至少是30分鐘。那麼時間固定下來,才好幫助孩子有效規劃時間,在9:00之前完成其它作業和功課。當然,需要再提醒一下的是,閱讀的文體要豐富,小說和非小說並重。


0-12歲孩子,理解力導致學習中的“馬太效應”

第二個方法是為了保證閱讀質量的。

學業壓力增加,更要高效利用時間。如何保證閱讀的質量很重要。這其中有一些小方法。所謂閱讀理解力,其實就是不僅僅在讀,而且能夠理解,閱讀首先是文本信息進入大腦,那麼理解是反向作用於閱讀文本的一種力量。如何反向作用於閱讀文本產生理解呢?

你不妨讓孩子“不動筆墨不讀書”。進入小學之後,讓孩子每次閱讀的時候拿著筆,從簡單地畫道道開始,用熒光筆把好詞好句畫下來。逐漸過渡到在書上寫一些反饋。寫什麼呢?

看到好詞好句,除了畫下來,是不是可以寫一句:這個詞用得真好!這個排比句寫得很美。如果只是看過去了,基本上不出三天就忘記;如果畫一畫,留在腦海的印象會更多;如果寫一寫,記憶就會更深刻。

除了好詞好句,看非小說的時候會遇到觀點。對於觀點是否同意,也可以在書上直接寫下來。等到孩子再大一點,可以把為什麼同意也記錄下來。如果能夠把“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小習慣建立起來,就能夠保證閱讀的質量。未來還能夠幫助孩子從閱讀理解力的提升,進而過渡到寫作能力的培養。

書上有了記錄,未來老師讓寫日記、寫讀後感,孩子都有了初步積累。剛才已經說了,中等生和優等生最大的差異,其實就是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時間管理。為了能夠讓中等生有進一步提高,請在閱讀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0-12歲孩子,理解力導致學習中的“馬太效應”

還沒找到感覺的學生

中等生說完了,那在小學三年級已經處於班級後10名的孩子還有機會嘛?答案是,肯定有啊!到了初三可能就確實比較難了,在小學3年級還是很有機會的。

但是此時孩子只有8、9歲,在班裡是後10名的狀態,自己心理壓力就會比較大,你需要有很多很多的耐心,很多很多的愛心,幫助孩子做心理建設、給孩子強有力的支持和鼓勵。畢竟,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目前成績不理想肯定已經積累了一段時間了。同樣,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進步也需要時間的積累。

那麼,除了支持和鼓勵這種軟性的東西,幫助孩子成績提升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呢?這個時候絕大部分家長的解決方案是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但是這個時候上5個8個補習班都沒有什麼用。為什麼?

因為目前學習有些吃力的孩子,不僅僅是閱讀理解力的問題,而是聽力理解力還有問題。換句話說,這個時候你給孩子報幾個補習班,孩子都聽不懂呀!此時咱們要先提升孩子的聽力理解力,然後再過渡到閱讀理解力。


0-12歲孩子,理解力導致學習中的“馬太效應”

給這些還沒有找到感覺的學生,我們也有方法,一共三個。

方法1:聽新聞,理解並記錄。

對於新聞的記錄這個方法,剛開始做的時候,因為理解力受限,孩子聽到之後記錄下來的和你聽到的有偏差,此時不要責怪孩子,一定通過討論的方式幫助孩子的理解,萬萬不能再次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這種聽10分鐘,選3條最簡單的記錄的方式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你來制定孩子聽哪些了,增加難度。比如,聽最前面的3條記錄,聽最後面的3條記錄。或者聽2條國內新聞記錄,聽2條國際新聞記錄。


0-12歲孩子,理解力導致學習中的“馬太效應”

方法2:朗讀課文

讀當前正在學習的課文。每次不必很長時間,20-30分鐘就可以,早上利用早起的一段時間就可以做了。但是我觀察過很多家長讓孩子讀課文還錄下來發小視頻到微信朋友圈,但是孩子朗讀中的問題,他都沒看出來,或者說不知道要如何發現問題在哪兒。閱讀理解力欠佳的孩子,朗讀時的表現是流利度差,就是不流暢、磕磕絆絆的。

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有生字,或者認識但是不熟練的字,所以看到這個字的時候要反應一下才記得讀音,就會聽起來打磕巴。如果是這種情況就讓孩子朗讀之前,把這段課文先看一遍,不認識或者不熟悉的字標上讀音。

第二個原因,朗讀和理解不同步,表現在斷句上。說明孩子朗讀的時候只是在發音,沒有同時去理解。因為斷句的那個點實際上就是詞群分割的點,幾個詞組成的詞群代表了意群,就是意思。


0-12歲孩子,理解力導致學習中的“馬太效應”

方法3:和孩子一起讀報讀雜誌

你和孩子一起讀,讀完了之後跟孩子進行討論,剛剛讀過的這篇文章是什麼意思?有哪些人物?表達了哪些觀點?

通過孩子的表達,你很容易看出孩子對於文章的理解程度。每次不用多,讀一篇文章就可以了,再加上一起討論,不要超過30分鐘。我說的討論可一定要是討論哦,不是考試讓孩子回答問題,這樣只會讓孩子反感。

對於學習沒有感覺的孩子,這三個方法可以採取先後的方式一一來做,或者前兩個先做,最後再加上第三個。比如,聽新聞和讀課文我們就用一年的時間做透,每週7天要堅持5天。早上30分鐘讀課文,晚上留出20分鐘聽新聞做記錄。聽需要10分鐘,寫還需要10分鐘。等到一年有了進步,再增加第三點不遲。否則一次性給孩子和你自己增加太大的負擔,並不是好主意。踏踏實實、同時紮紮實實把每一個方法做到位,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如果本期內容,你有更多想法和提問,歡迎到未來春藤的交流討論區,留下你的問題,等待導師們的詳細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