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馬太效應”源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中存在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一步領先、步步領先、贏家通吃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老子的《道德經》就已經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天之道是用富餘去補足缺失的,而人的常理卻不同,是以貧者的去滿足富餘的,“馬太效應”正是老子的“人之道”思想。

馬太效應是世間最冰冷的規則,卻又無處不在。

人口的馬太效應:

大都市就像抽水機,不停從落後省份抽取勞動力,或許將來某一天,我們會像今天的日本一樣,無數村莊和城鎮凋零衰敗,但東京和大阪都市圈繁華依舊。

馬太效應: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大都市有優質政治資源、商業資源、教育資源、人力資源,這些優質資源吸引著無數優秀的年輕人,而優秀的年輕人將推動大都市的繁榮發展,從而讓大都市獲取更多資源,於是形成了一個優勢迭代的良性循環,這就是馬太效應中的強者愈強。

大都市在攫取優秀人才的同時,也在用高房價和戶籍制度將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擠到繁華都市的邊緣,直到他們夢碎的那一天,收起行囊,滾回家鄉,然後他們的下一代再背起行囊,逃離家鄉。

財富的馬太效應:

當今的資本回報率已經大於經濟的增長率,這將會導致社會財富向少數人聚集。也就是說,越有錢收入增長越快!經合組織的統計數據驗證了這一點:

馬太效應: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最近30年,英美等發達國家的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收入都有所增長,但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更快。投資財富的積累猶如滾雪球,同樣的速度下,雪球越大體積增長越快。

人與人之間的財富馬太效應也是如此。比如張三有100萬的資產,李四有10萬的資產,假設兩人資產都按照20%的速度增長,10年時間,二人財富增長曲線分別如下圖B和C所示。但實際上,擁有100萬資產的張三擁有更優質的社會資源,他的財富增速可達30%,而擁有10萬資產的李四在各方面要弱一些,他的財富增長速度只有10%,於是,10年時間,張三和李四的財富增長曲線分別如下圖A和D所示。

馬太效應: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階層的馬太效應:

《人生七年》是BBC的一部紀錄片,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英國孩子,記錄他們的人生軌跡。從7歲開始,每七年記錄一次,直到他們的56歲。這項歷時49年的研究揭露一個殘酷事實: 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階層在代際間得到了傳承。

7歲,不同階層孩子已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上流社會:John和Andrew已經養成閱讀《金融時報》、《觀察家》的習慣,他們明確地知道自己會上頂級的私立高中,然後讀牛津大學,再進入政壇。中產階層:男孩擁有自己的理念,如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女孩則想著長大嫁人生子。底層社會: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貧民窟出生的Paul甚至把“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當成自己的人生願望。

49年之後,他們已經56歲:

上流社會:John成了企業家並致力於慈善事業,Andrew成了律所合夥人,他們的孩子繼續接受著精英教育。中產階層: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依然是中產,也有個別滑落到社會底層。底層社會:Paul成了泥瓦工,Symon成了司機,他們生了一大堆兒女,兒女中的大部分人繼續在底層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郝景芳的《北京摺疊》榮獲2016年的雨果獎:頂層操控規則,中層高節奏工作,而底層的窮人,將連被剝削的價值都不再會有。當底層人民對著鄰里鄉親高喊讀書無用時,阿爾法狗已經戰勝了李世石,一場“人工智能”的革命正悄無聲息地到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機器換人”是必然的趨勢,當一批又一批“自動XX機”進入各行各業後,社會對藍領的需求將大幅降低。到那一天,那些放棄教育的底層人民的出路在哪裡?

這個社會還有打破階層的可能嗎?

有,當然有!即便是在階層高度固化的英國社會,在紀錄片《人生七年》中,依然出現了一個人,他打破了階層的天花板成功晉升精英,他就是Nicolas ——一個農夫的兒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學,然後成為了美國名校的教授。十四分之一,從概率上來算,約為7%。

無獨有偶,全球複雜網絡研究權威、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巴拉巴西在《爆發》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93%的人類行為是可以預測的,而剩下的那7%無法預測的人則改變了世界。書中沒有給出7%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但至少他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世界上永遠存在這樣一類人,他能夠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緣、環境,他能夠掙脫時代對他的束縛,讓世界另眼相看,這一類人被稱為英雄。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這篇殘忍的文章可能會生生撕開你躲避現實的外套,毫不留情地向你展示那些赤裸裸的階級差異。是的,這個世界從未公平過,多少人降生的那一刻起人生就註定不同。但還是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不一樣的正能量,因為,我們從未停止和命運做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