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縣人民醫院白衣天使的戰“疫”筆記——“流淌”出一串動人的故事


西平縣人民醫院白衣天使的戰“疫”筆記——“流淌”出一串動人的故事

會診

西平縣人民醫院白衣天使的戰“疫”筆記——“流淌”出一串動人的故事

出院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首席記者李釗通訊員吳原啟文圖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西平縣人民醫院統籌安排,精心組織,明確分工,接受考驗。應急指揮組、醫療專家組、後勤保障組等各司其職,隨機應變。班子成員靠前指揮,專家團隊並肩作戰,共產黨員當好先鋒,幹部職工任勞任怨,幾乎承擔了全縣發熱病人以及新冠肺炎疑似和確診病例診治的全部任務。他們堅守初心,堅守在疫情防控的戰鬥前沿;他們擔當使命,譜寫了疫情防控的動人詩篇。

至2月28日16時,該醫院累計接診收治發熱病例2548人,疑似病例31人,確診病例15人。至2月16日,疑似病例清零;至2月29日,確診病例清零;在一線參戰的200多名醫務人員零感染。摘錄、整理他們的戰“疫”筆記,還原當時的點點滴滴細節,令當下的時光和當下的人們淚目——

主動請纓,是白衣天使的忠心赤膽;踐行誓言,是白衣戰士的奮勇向前

1月19日,經過戰前動員和現場辦公,院前救治組、隔離病區、發熱門診專用CT室和化驗室等相繼投入戰鬥。

“……我自願加入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戰‘疫’!”這是感染性疾病科全體醫護人員的誓言。

1月24日傍晚,隔離病區收治了第一個疑似病例(25日確診)。護理夜班需排雙人雙班,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陳愛珍正在權衡讓誰來帶第一個夜班更合適,副護士長郭俊梅毫不猶豫地說:“護士長,讓我來上吧!”

醫學影像科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線。陳李輝首先請戰:“我是黨員,我先上!”劉舒博舉起手:“我身體棒,我接力!”巾幗也不讓鬚眉,呂聰果斷地說:“我孩子剛斷奶,我報名!”剛上班兩個月的杜玉茹勇敢地說:“我最年輕,我參加!”

“哪裡需要,我們時刻準備著!”各科室的醫護人員主動請纓。隔離病區雖然很艱險,但每個科室都有人請戰,每個梯隊都有人參戰

心內科護士吳雲會的一段心路歷程: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陳俊平一直沒有離開過隔離病區。換防時,她放心不下,說第二梯隊對病情瞭解需要有個過渡,就請戰留下,以保持治療的連續性。一天深夜11點左右,在崗的她突然叫我,說她胃絞痛犯了,讓我趕緊給她打一針。看著她蜷縮身軀痛苦的樣子,我趕緊勸她請示撤離。她卻咬緊牙關說,老毛病不礙事,在這個時候,我咋能撤。親歷此情,我超級佩服她。

內分泌風溼免疫科醫生李松巖的一段嚴峻考驗:為了取到核酸檢測標本咽拭子,需要病人張嘴、哈氣,醫生和病人的距離僅有20釐米左右。這是最容易被感染病毒的操作。隔離病房第二梯隊的負責人、心內科副主任張俊江慷慨陳詞:“我們不怕感染嗎?怕的時候我們能不幹嗎?不能!如果連我們都怕了,都退縮了,還能打勝嗎?”

發熱門診雖然是前沿,但每個醫生都奮勇向前,每個護士都一往無前

檢驗科醫技人員趙瑩瑩的一段內心獨白:今年,是我第一個沒有和父母共同度過的一個春節。從大年三十下午五點半接班到大年初一早上八點換班,由於發熱病人不斷,我也幾乎一夜未眠,為60餘人進行了抽血化驗。雖然手臂痠麻,但不曾叫苦,心甘情願。

內分泌風溼免疫科醫生趙金虎的一段親身體驗:“爸爸你怎麼還不回來呀?你都好多天沒和我玩了!”“爸爸又何嘗不想你呢?我的寶貝,可爸爸不能回家。在疫情面前,爸爸是一名戰士,應該和戰友一起堅守陣地。聽媽媽的話,等爸爸回家和你玩。”這是正月初五午後,醫生趙金虎和小女兒的微信聊天。

從臘月廿八到正月初三,短短几天發熱門診就累計接診735人次,其中有3人為確診病例。高強度和快節奏工作使我們苦不堪言,不到一個小時,就覺得耳朵快被N95口罩的繫帶勒掉了,下巴也刺得生疼。照常,白天4小時一換班,夜間12小時一換班。發熱病人多的時候,加班一兩個小時是常有的事。其間,我們不敢喝水,因為上一次廁所就會浪費一套防護用具。等換下班,雖然我的臉已經麻木,眼鏡上都是霧,耳朵被勒變了形,但沒有聽到一句怨言。看到排除的檢查結果,我們會十分欣慰。相反,看到疑似的檢查結果,我們也十分揪心。正月初三換防後,我們又在返回前線的請戰書上按下鮮紅的指紋。

中西醫結合科副護士長袁榮華的一段真情流露:今晚是除夕,雨下個不停,到發熱門診就診的病人陸續不斷,我們分診臺也忙個不停。大概9點鐘,診室突然有人大聲叫喊,我趕緊衝過去,原來是一位需要隔離治療觀察的疑似病例中年女士情緒失控。我上前一把拉住了她的手說:“大姐,您別害怕。這是最安全的地方,對您、對家人、對大家都是一種防護。專家組會有最好的醫生給您治療。”

經過二十多分鐘的溝通,這位大姐才平靜下來,緩緩地走進了隔離觀察室。作為一名護士,既要有高超的技術,又要有耐心、愛心和高度的責任心。

專用CT診室雖然很艱難,但醫學影像科全體上一線,志願者踴躍支援

醫學影像科李欣的一段感同身受:首批到發熱門診CT室的醫學影像科醫師陳曉明輸著液還在崗上,妻子蔣敏是消化內科護士長需要堅守陣地,家中兩個孩子託付給親人照料。為此,他沒請一天假,沒一句怨言。大年初一夜班,他做了96個發熱門診病人的CT檢查和診斷。接他班的人心疼地說:“實在不行,你別硬扛。”疲憊不堪的他卻笑著說:“還行!”

1月28日上午,一名患者在發熱門診做CT檢查時突然呼吸心跳驟停。情急之下,醫學影像科醫師王帆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護目鏡,跪在檢查床上對其進行心肺復甦,一個循環下來就滿臉大汗,為搶救贏得了時間。此刻,她嬌小的身軀在我眼前高大起來。

2月5日,前來支援發熱門診CT室的黨員秦雲玉值班時,我發現她面色蒼白憔悴,在給患者擺體位時彎著腰用手捂著肚子,問她是否不舒服,她輕描淡寫地說:“沒事。”

看著她難受的樣子,我再三追問,才知道她昨天晚上“腎結石腎絞疼”一夜沒睡,到現在還沒有完全緩解。我勸她請假休息,她笑著說:“沒事,我能堅持。”從她身上,讓我再次看到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

急診科雖然“硝煙瀰漫”,但全員請戰書上摁下手印,臨危不懼衝鋒陷陣

急診科是醫院窗口的窗口,搶救,接診,分診,取血樣,送標本,陪護檢,苦累險。疫情面前,醫護人員雖然冒著時刻被感染的危險,但是主任、護士長和同志們,全力以赴,並肩作戰,義無反顧,加班加點。

2月13日凌晨2點多,急診科主任廉會存剛躺下手機又響了起來:一位從武漢回來的孕婦下身出血,伴隨發熱。他聞言立即派急救車前往接診,其間多次詢問途中狀況,直到將孕婦順利接到醫院,經檢查會診,轉入婦科病房後才放心。

為了全院病區的安全,急診科承擔起所有入院患者的排查工作,退休醫師龐福堂和崔冠華,主動參加陪護患者查血和肺部CT。72歲的龐富堂說:“作為一名黨員,1976年在部隊參加過‘唐山’地震醫療救護,2003年在急診科經受過抗擊‘非典’鍛鍊,我有經驗,我必須參戰。”是呀,他志勇不減當年,寸步不離火線,最多一天接送發熱患者50餘人。

護士張煥霞在接診一位疑似病例被隔離的14天中,時刻牽掛著戰友,不斷通過微信提醒做好防護,當解除醫學觀察後,她連行李都顧不上收拾,直接返回自己的崗位,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戰鬥。她說:“快退休了,我非常珍惜最後的分分秒秒。”

肆虐的病毒,擋不住醫生們爭取勝利的腳步。發熱病人增多,醫院又從急診科和其他科室抽調8名醫生護士充實人員。縣衛健體委從其他醫療機構抽調救護車和2名司機,縣交通局從公交公司抽調7名司機,組成一支陣容強大的救治應急隊伍,平均每天出車50餘次,最多達70餘次。風馳電掣般穿梭在鄉村、社區和醫院之間,並做到出一次車,消一次毒,登一次記,接一個患者,測一個體溫、登一次記,確保萬無一失。雖然工作量加大了,但他們忙而不亂;雖然勞動強度加大了,但他們勁頭不減。

1月26日,康雅新冠肺炎隔離病區啟用,負責收治全縣新冠肺炎疑似病人。

面對從全縣各責任醫療單位挺身而出進入病區的醫護骨幹。李燕和馮學中立下軍令狀:健康地來,安全地走。

病區沒有局域網,病房沒有呼叫器,形影不離的手機、對講機、筆記本成了副院長馮學中上傳下達得心應手的武器。“馮學中有‘三寶’,吃飯睡覺離不了”成了這個團隊的順口溜。

轉換角色,進入狀態,李燕從規範佈局、制定流程、培訓人員到排班換崗、書寫文書,從準備藥物、感染防護到清潔消毒、醫療廢物處理等所有事項,她都親力親為。

遇到個別飯點入住或預約要來的病人,李燕就把飯菜留給他們吃,自己泡方便麵充飢。

剛進病區的患者都會焦慮和不安,李燕就通過交談、微信聊天等方式,解除他們的思想包袱,年輕的患者都親切地稱她為“知心大姐”。

中西醫結合科和康復醫學科先後有10多名醫護人員支援一線。副院長、康復醫學科主任王彥偉率隊奔赴平安隔離病區,中西醫科主任武耀先兼顧好科室重症患者和患病的妻子之後,義無反顧地趕到,認真診斷每一位患者,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治療及時準確有效。

防護服遮不住他們的美好形象,護目鏡擋不住他們的美麗心靈。雖然沒能留下令人感動的鏡頭,但是畫面永遠定格在患者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