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氣變暖可能不會抑制COVID-19?

COVID-19並不是流感。但在這場疫情流行當中,仍有不少人抱有期待,希望新冠能跟流感一樣隨天氣變暖而消散。沒錯,在明媚的陽光下揮別病毒,著實讓人嚮往。

為什麼天氣變暖可能不會抑制COVID-19?

事實上,隨著季節的變化,大部分傳染病確實會快速消失。以流感為例,其通常會在天氣轉冷時爆發;而霍亂等疾病則多在溫暖多雨的夏季冒頭。不過我們還不清楚SARS-CoV-2是否也具有類似的特徵。暖春剛到,但科學家們仍不敢放鬆警惕,我們有必要做好SARS-CoV-2“陪伴”一整年的長期規劃。

此外,布朗大學計算流行病學專家C. Brandon Ogbunu強調,指望季節變化遏制疫情流行恐怕並不是好主意。

“季節變化確實可能降低感染率”,但單憑這一項因素恐怕無法徹底解決疫情。他補充道,“如果把醫療行業比作賭場中的下注者……那我們絕對不敢把影響全人類日常生活乃至基礎設施的注碼都押在換季身上。我想要強調的,也正是這一點。”

為什麼疾病傳播會表現出季節性?

嚴重傳染病在首次與人群接觸時,必然快速造成嚴重破壞。這是因為缺少免疫記憶,社群內的人員一定會大面積感染,併產生大批病毒潛在宿主。無論天氣如何變化,病毒都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廣泛存在。

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家Micaela Martinez將疫情的早期爆發比喻成來勢兇猛的森林大火。偶爾的暴雨雖然會稍微減緩火勢,但由於存在眾多隨時會被引燃的樹木,這一點點阻扼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她指出,“對於疾病的第一波攻勢,季節性因素並不重要,我們無法指望疫情就此消失。”

為什麼天氣變暖可能不會抑制COVID-19?

圖示:從1982-1983年到2017-2018年,美國流感季內每月最高感染率變化。在這36年期間,流感活動往往在冬季達到高峰。(美國疾控中心)

但是,隨著當前疫情大流行的消退,後續感染只會在免疫個體比例較低的人群內傳播。這類相對溫和的傳播階段往往會體現出季節性週期,Martinez認為這種特徵在傳染病當中確實普遍存在。2018年,她曾著手對這種趨勢進行分類,並驚訝地發現她研究過的近70種傳染病全部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季節性增長或下降。

Martinez解釋道,總體而言,各個季節都擁有獨特的傳染性變化:冬季是肺炎、流感以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百花盛開的春天則帶來水痘與皰疹。夏季來臨,萊姆病、小兒麻痺症與梅毒的傳播速度激增;秋季的代表“病”則是黃熱病。也有一些疾病不挑季節,而只對空氣溼度表現出明確的偏好——特別是在熱帶以及季節邊界模糊的亞熱帶地區,旱季與雨季成為疾病流行的明確分界線。

要弄清這些模式背後的驅動因素,無疑是一項複雜的任務。首先來看最明顯的影響因素:由細菌、寄生蟲或病毒引發的感染,必須通過蚊子等昆蟲媒介在宿主之間往來傳播,而這些媒介在自然系列季節也就決定了疾病的傳播特性。Ogbunu表示,在其他情況下,環境變化也可能對病原體產生直接影響。某些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與目前流行的SARS-CoV-2)被打包在一個脆弱的脂質外層內,這種外層被稱為“包膜”,屬於感染過程中的必要條件。但其對惡劣條件非常敏感,高溫以及陽光中的紫外線都有可能導致其失活。另外,溼度越高、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病毒的傳染性空氣液滴就會越快沉降,進而限制病原體的活動範圍。

更復雜的是,我們的身體也會對天氣及氣候變化做出反應。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病毒學家Laura Yockey解釋稱,對小鼠的研究結果表明,溼度過低會損害小鼠呼吸道中的黏液並影響關鍵免疫分子的產生,導致齧齒類動物更易感染流感病毒。

另外,生物學特性也不可能存在於簡單的實驗室環境當中。疾病傳播行為也會隨季節更迭而變化,甚至最終出現遠超病原體典型傳播模式的大爆發。例如,在秋季返回校園的兒童可能導致水痘的發病率整體上升。此外,多雨的夏季人們多聚集在室內活動,因此流感可能逆“淡季”出現一波蔓延小高潮。

塔夫茨大學流行病學家Elena Naumova表示,這些模式非常明顯,“幾乎構成了人類追蹤病原體活動的指南。”她指出,“老實說,我相信地球上的生命都在隨季節而變化,感染自然也會表現出季節性特性。”

我們現在能做些什麼

作為一種帶有脆弱包膜的呼吸道病毒,SARS-CoV-2也具有一些可能與季節性活動相關的特徵。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如何這種病原體再次侵襲人群,COVID-19病例很可能會在寒冷而乾燥的天氣下快速增加,而後在夏季有所下降。不過就目前來看,Naumova認為被動等待病毒消退完全是“胡說八道。”人們對特定病原體的易感性水平才是決定性因素。目前易感人群廣泛存在,任何與氣候或疾病相關的次要影響因素,都不足以快速平息這場全球性災難。

換言之,我們不該把戰勝疫情的希望寄託在氣候變化身上。相反,Naumova認為“我們雖然無法控制天氣,但可以控制天氣變化前的準備工作。”傳染病也是如此。因此,人們應當以負責任的方式理解疾病驅動因素——也就是人類自己的行為習慣。隨著疫情流行的持續,Ogbunu強調了持續降低傳播風險的重要意義。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接觸人群並注意所處環境仍然至關重要。這不僅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更是為了保護身邊的他人,最終為整個人類社會的抗疫工作做出貢獻。

Martinez最後總結道,“傳染病擴展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在於接觸率。接觸率會對疾病傳播產生巨大影響。流行病因此而出現,也將因此而消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