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解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


《資本論》是哲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卡爾·馬克思創作,恩格斯整理完成。


《資本論》:解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

馬克思(左)與恩格斯(右)


《資本論》通過闡述剩餘價值,揭示了資本主義的運作規律,得出了結論:資本主義制度只是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特殊歷史性的制度,它必將隨著生產社會化的進一步發展而趨於滅亡。(百度百科)


《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和理論基石之一。


政治課本中,我們學的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和私有制。


然而,《資本論》進一步劃分和區別了資本主義,重點放在了分配的平等性。


從細節和理論重新回顧《資本論》,它究竟講了什麼,該如何定義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精神內核?


01

資本的生產過程


《資本論》全篇都是以 “剩餘價值” 來展開的,首先要明確剩餘價值的概念:


① 勞動力本質上也是一種商品。

② 商品的基本屬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本身的有用性,而價值會以商品的交換價值(換取的金錢與物)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

③ 勞動力獨特的使用價值,能夠創造出比自身價值大的價值,這個價值差額便是剩餘價值。換句話說,工人階級給資本家帶來的盈利和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之間的差額,便是剩餘價值。

④ 資本家的最終目的是榨取工人身上更多的剩餘價值,更好地盈利。


其次,簡述和明確什麼是無產和工人階級,怎麼才算資本家(資產階級),什麼又是中產階級。


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生產資料,也就是是否擁有用於生產的資產


無產階級指的是工人階級和農民。即便你是金領或白領,做到了總監的位置,百萬年薪,只要你是給別人打工,你就是工人階級。


資產包括了土地房產、股票債券、機器設備、生產原料、專利權、品牌等一系列有形和無形資產。


資產階級可以是個體戶,也可以是企業家、合夥人、公司股東。


中產階級屬於工人階級,是資產階級用金錢分化無產階級的產物。中產階級主要是高級白領,從事腦力勞動或有技術基礎的體力勞動。(百度百科)


絕大多數人都屬於無產階級,並且需要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資本家以換取收入。


任何一個成熟的勞動力,最關心的工作條件之一便是薪資。


那麼一個工人階級的薪資是由什麼決定的?


“在商品交換關係中,商品的交換價值可以表現為同使用價值完全無關的東西。”


換言之,工人的薪資本身與他/她的勞動力使用價值(給公司創造的價值)並無直接關係。


有的人可能會疑惑,如果我無法給公司創造價值,那麼我會被辭退。這句話沒有錯,人不會購買沒有使用價值的商品,但是商品的價格卻不是直接由其使用價值決定的,而是由供求關係決定。


同理,你的工資取決於:

勞動力的市場價格(勞動市場的供需關係)、企業的支付意願與能力。


所以,不要天真地以為,只要企業賺到了更多的錢,你的工資水平一定會上升。當然,當企業賺不到錢的時候,裁員是一定的。


那麼,如何衡量工人階級所付出的勞動價值以及這與他們得到的薪資福利之間的不平等程度是多少?


首先,看工人的勞動交換價值是如何體現的:


“貨幣的出現,使商品內在的矛盾,即使用價值與價值、具體勞動(勞動使用價值)與抽象勞動(勞動價值)、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完全轉變成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因此,一切商品只有換成貨幣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當勞動力(人)的價值,要通過企業付給自己薪水和企業因員工獲得的收益來體現,矛盾就自然而然產生了。


因此,工作族的世界,努力和過程不重要,一切都要靠 “錢” 來衡量。


不平等程度取決於剩餘價值、價值增殖。勞動力的價值決定它的交換價值,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構成它的使用價值。(資本論,第一卷第五章)


“資本家用勞動力的低價值去換取勞動力創造的高價值,通過延長工人工作時間,延長一般價值的形成過程,變成價值增殖過程。”


馬克思提出剩餘價值率來衡量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剩餘價值率 = 剩餘價值 / 可變資本

(m'=m/v)


可變資本可以理解為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薪水。和不變資本相對應,不變資本是資本家購買機器設備、支付租金、原料等轉變為生產資料的費用。


剩餘價值率還可以通過計算剩餘勞動與必要勞動的比例得出:


剩餘價值率 = 剩餘勞動 / 必要勞動


那什麼是剩餘勞動和必要勞動?


必要勞動:勞動者為生產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那部分社會產品而耗費的勞動。(百度百科)


剩餘勞動:超過維持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需要的勞動。(百度百科)


勞動是通過勞動量、勞動時間的形式來體現的,所以資本家會通過延長工人的剩餘勞動時間以獲取更多的價值。


02

資本主義的積累與矛盾


資本主義是如何完成原始積累並擴大社會貧富差距的?


資本的積累要通過對剩餘價值的榨取來實現。剩餘價值要由資本主義生產創造,而只有生產者擁有了大量資本和勞動力,才可以進行資本主義生產。


如同上述,這是一個閉環,而且是惡性循環。


要開始或跳出這個循環,資本必然要有一種 “原始” 積累。


西方國家是如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的?

殖民掠奪。


工人永遠得不到與其付出對等的回報,資本家則可以利用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獲得越來越多的財富,在這個惡性循環中,有能力的工人階級一部分轉變資本家,其他工人階級則越來越窮。


“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可供支配的勞動力也會由於一些原因發展起來,並導致產業後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力量一同增長。隨著產業後備軍的擴大,工人階級中的貧民也就越多。”


資本主義又如何產生了內生矛盾?


首先,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實質關係是什麼?


“不管是更換僱主,還是獲得高額的工資,這些都不能掩蓋工人與資本家的隸屬關係和被剝削的狀況。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致使資本家永遠都凌駕於勞動者之上。”


這種不平等性,不僅會帶來階級矛盾(工人和資本家的利益衝突),還會擴大貧富差距和造成階級固化。


“資本主義的目的是在保存現有的資本價值用作最大可能地增殖其自身價值的手段。用來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包含:使利潤率降低,同時使現有資本貶值,憑藉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力來發展勞動生產力。通過現有資本的週期貶值,會擾亂資本流通過程以及再生產過程藉以進行的現有關係,並由此引起生產過程的突然停滯和危機。”


“真正限制資本主義生產的是資本自身。以廣大勞動群眾的被剝奪和貧困化為基礎的資本價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制範圍內運動。這些限制,不斷與資本為它自身增殖的目的而必須使用的而且旨在無限制地增加生產,為生產而生產,無條件地發展勞動社會生產力的生產方法相矛盾。社會生產力的無條件的發展這一手段,不斷地和現有資本的增殖這個有限目的發生著衝突。” (資本論,第三卷第十章)


如何理解這兩段資本論第三卷關於資本規律的內部矛盾的論述呢?


商品的價值量與商品中的勞動量成正比,與生產力成反比。(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


資本家會不斷開發和使用更加先進的設備或科技,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力,但這反過來會壓低它賣出的商品價格。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在資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協調,是市場經濟的侷限性所在。其具體表現是:表現在消費上,是產能過剩,有效需求不足;表現在生產上是個別企業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市場的無序競爭;表現在階級關係上是僱傭者與被僱傭者。(百度百科)


03

社會主義本質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主要是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分析和批判,而在《共產黨宣言》中全面系統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平等,要求付出(勞動時間與價值)與回報的對等。


馬克思主義的目的是要消滅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性質,剝奪資產階級利用這種佔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


理想的社會主義資源、財富、教育、醫療等是社會共有且平等分配的。窮人和富人可以擁有平等的競爭機會。


中國的政治制度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有些西方媒體和政客將中國定義為國家資本主義?


先說結論,中國是結合了中國特色的不成熟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成熟” 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中國也同樣存在且突出。


中國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土地、能源都是歸國家所有,從這一點上根本就不是資本主義制度。


國家資本主義是本身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國家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監督和控制越來越強,而中國是從計劃經濟開始的,從來沒有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