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為什麼叫“華夏”?

漢族的形成和發展,是以華夏為主體,融合他族,不斷髮展壯大起來的。在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漫漫發展歷程中,隨著各民族經濟文化上互相交流,互相滲透,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華夏民族。“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凡是今天在中華大地上生活的56個民族,都稱之為“華夏民族”。作為一名中國人,常常以稱自己是:“華夏民族”“華夏子孫”為榮。儘管我們經常這樣自豪地稱呼自己,但對於“華夏”的由來,卻很難給出一個定論,自古至今,有很多說法。

中華民族為什麼叫“華夏”?

關於“華夏”的由來,上古時代就流傳這樣一個傳說。蚩尤原來是炎帝的大臣,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他很想獨霸天下,於是聯合苗氏,想把炎帝從南方趕到涿鹿,自稱南方大帝。決定勝負的一戰開始了,他們大戰於涿鹿的野外。大戰當時,蚩尤一夫當關,手持長劍,指揮著自己的士兵衝向炎帝的陣營,炎帝部落明顯佔了下風。不得已,炎帝被迫一面抵抗,一面帶著部隊倉皇地撤離戰場,並向皇帝求援。這時蚩尤已向涿鹿進軍,黃帝下令重整隊伍,兩軍開始了新一輪的對壘,黃帝心想,只要我和炎帝攜手並肩、齊心協力,一定可以打敗蚩尤。但他們低估了蚩尤的法力,蚩尤竟然施起了妖法,剎那間,天地間揚起一片濃霧,而且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炎黃的軍隊什麼都看不見,被打得節節敗退。面對一意孤行、製造戰爭、禍害百姓的蚩尤,黃帝決定奮力一搏,他找到炎帝商量作戰計劃,並讓人利用太極推測演算,後來又派人到蚩尤的大本營,探聽軍情,知道蚩尤馬上就要反攻再次施妖法。黃帝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當蚩尤的部隊衝上來時,便被炎黃聯軍團團包圍。此時炎黃聯軍把骨頭做的戰鼓擂得震天響,使得聯軍士氣大振,士兵們個個變得英勇了。最後終於將蚩尤的部落打得落花流水,蚩尤也被俘虜。不肯投降的蚩尤被黃帝下令斬首,而炎黃部落最後團結一致,統一了整個中原。從此以後,中原個部落都尊黃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這就是“華夏”的由來。

中華民族為什麼叫“華夏”?

蚩尤

還有另外一個關於華夏由來的傳說,對此有不同的解釋。相傳,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大禹歷時數年,成功治水,被舜選拔為繼任者。之後他開啟了一個清明的歷史時代。所以在當時,以禹代表的夏後族在當時獨領風騷,成為盛極一時的氏族部落。又加上夏後族以華山作為自己的活動中心,所以他們又被人們成為華夏族。這也是禹的兒子建立的第一個王朝叫夏的原因。

今天,對於華夏由來的爭論,仍然不斷。一些專家學者將眾多觀點歸納為兩類。第一種觀點認為,“華夏”是民族的名稱。他們認為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華夏族定居在華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夏”這個名詞是由“夏水”得到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融合了別的不同的民族構成的一個龐大的民族。她儘管不是一個單純的民族,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她始終以一個核心民族為中心,逐漸地融合和同化別的民族,形成一種“單元性的多元化民族”,這就是今天的中華民族。在先秦時代,她被稱為民族或夏族。而“華”指的是居住在華山,以玫瑰花(華)做圖騰的“華族”,“夏”則指的是居住於長江中下游,“夏族”的祖先的夏后氏。華夏民族的稱謂,由此而來。

中華民族為什麼叫“華夏”?

炎帝黃帝結盟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華夏”根本上不是什麼民族的稱呼,它僅僅指的是一個地域文化概念。而在這個派別中,又有兩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解釋是:遙遠的中華民族的遠祖們曾經分為3個主要的集團,他們分別是華夏、東夷和苗蠻。在不斷的爭戰和競爭中,皇帝取得了最終的霸主地位,他領導的華夏集團於是成為當時的文化和政治主流,東夷和苗蠻兩大集團不得不俯首稱臣,被迫納入華夏文明的圈子裡。第二種解釋是:遠古時代是以文化高低來定名的,所以被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後來華夏不斷融合壯大,周圍四方民族凡是接受華夏文化的,大都納入了傳統華夏文化的範疇,華夏漸漸地就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代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