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上海曾有一塊名為“孤島”之地,4年間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1937年11月,持續3個月的淞滬抗戰結束,國民黨軍隊西撤,上海租界外圍地區,盡數落入日軍之手。當時,日本尚未向英、美、法等諸國宣戰,所以,公共租界和法、英租界宣佈中立。因此,上海租界的一隅之地,儼然成了國中之國。此空間四周皆是日軍侵佔的淪陷區,又被稱為“孤島”。

1937年,上海曾有一塊名為“孤島”之地,4年間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錢鍾書的小說《圍城》裡曾這樣描繪“孤島”,今年的上海和過去大不一樣,全球局勢每況俞下,日方因此在租界內肆意妄為。哪怕是與中國“並肩作戰”的英、美也只想中立。可謂是中既然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可見,這中立竟變成只求在中國有一落腳點,其它全讓給日本人。

如今,淞滬抗戰紀念館裡專門有一個展廳內,設置了一個單獨的場地,來紀念寶山戰役700名浴血保衛寶山的中國軍人,血灑沙場的臨終一刻。當將士們被前仆後繼的日軍,逼迫在一個狹小的陣地時,他們喊出“祖國萬歲”後,全營倒在日軍的炮火之下。

1937年,上海曾有一塊名為“孤島”之地,4年間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小編記得一份關於淞滬戰役難民的統計數字,在戰爭初期,每天有3萬多人離開上海,其餘的一部分民眾穿過戰火進入租界。僅8·13一天,有6萬中國人沿著蘇州河躲進租界。狹小的租界,成為戰火中上海一個奇特的景觀,人們稱其為“孤島”。

1938年,王芸生出版發行了《劫後的上海》一書,書裡生動地刻畫了當時租界內的生存世界,說上海的“孤島”內外幾乎分為兩個世界,一線之隔。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而且,住在地獄裡面的人們,飢寒交迫、艱難度日,天天幻想著天堂。

1937年,上海曾有一塊名為“孤島”之地,4年間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當時的上海租界,整個被劃分為三個區域:

一塊名為“英租界”,就是現在的外灘,一直到西藏路。

一塊名為“法租界”,就是如今的西藏路往西,徐家彙以南,江蘇路以東。

一塊名為“公共租界”,就是現在的黃埔區一帶。

另外,當年在每個租界的交界之處,都被一個大鐵門所阻擋。每天晚上9點半,就會關上大門。到了早晨6點半,大門才會再次打開。之所以這樣,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維持租界的安全,害怕中國人在其管轄區內,做一些激怒日本人和影響他們利益的舉動。

1937年,上海曾有一塊名為“孤島”之地,4年間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其實,“孤島”現象存在的時間並不算長,從1937年至1941年的4年間。之所以稱為“孤島”,那是因為當時日方的勢力,還不能完全控制租界範圍,日方畢竟要顧及到法、英的力量。所以,在孤島內有一部分中國人在暗中活動,但不能有大動作。

另外,當時租界內還有一項規定,就是在孤島的所有刊物,不準出現像“日寇”、“日本軍閥”、“抗戰”、“抗日”等一些激烈言論。因此,孤島內的報紙或者文學雜誌上,經常出現如“日寇”二字被“X寇”所替代,“打倒日本”就變成了“打倒XX”等奇異景象。

1937年,上海曾有一塊名為“孤島”之地,4年間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當時,整個上海的大小刊物,都在日方的掌控之下。因此,不允許出現一些有損日本侵略者的文學作品流傳。所以,躲藏在租界裡的一些文人,手裡沒有可以發聲的一些發行刊物。於是,文人們紛紛選擇到內地、到香港。但這時的鄭振鐸,卻選擇留在孤島,來完成一項特殊使命。

鄭振鐸,可以說是上海知識界在8年抗戰當中,經歷最為奇特的一個人物,他被學者稱作是“中國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作家”。從淞滬會戰開始再到上海光復,鄭先生始終沒有離開過上海。當上海知識界整體開始撤離時,他卻一直活躍於孤島內外。

1937年,上海曾有一塊名為“孤島”之地,4年間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在此期間,鄭先生傾其全力搶救瀕臨戰火中的中國古代典籍。日後,那些曾經被他冒死保存下來的大量古藉,被譽為中國戲劇史和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其文化價值更是無法估量。如今,隨便拿出一本古籍出來,都是收藏界趨之若鶩的珍品。

1939年,上海一家報紙刊登了一則消息,說中國大量的珍貴書籍,正源源不斷進入美國。舉凡珍藏秘稿、稀世孤本、史文遺著,在美國各大圖書館裡都有發現。僅以國會圖書館而論,所藏的中國圖書已經有20萬餘冊。而且,其數目正在與日俱增。

1937年,上海曾有一塊名為“孤島”之地,4年間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與此同時,大批北方來的一些書商,長期蹲守在上海街頭的古書攤上。鄭振鐸從一些書店好友獲知,正是這些北方書商,趁國難之際大批廉價收購珍本典籍,然後,再賣給哈佛燕京學社和華北交通公司。這讓愛書成癖的鄭先生,既震驚又憂慮。

1940年1月19日,在四面楚歌的孤島內,突然出現了一個專事搶救古籍的文獻保存同志會,該組織的發起人就是鄭振鐸。他們將利用抗戰前庚子賠款董事會,撥給南京中央圖書館的建築費,法幣100萬元,收購散失在戰火中的中華古籍珍本,這幾乎是一個傳奇。

1937年,上海曾有一塊名為“孤島”之地,4年間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就這樣,在上海租界的孤島上,這個曾被人們稱作眾生盡在歷劫中的畸形空間,就是鄭振鐸完成創舉的一個舞臺。他曾經在這裡搶救出一套64冊的《古今雜劇》,這套出自元明時期的雜劇,共有242種。而且,其中的半數皆是已經淹沒了幾百年來的孤本。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當天上午,日軍武裝進駐租界,至此存在了4年的孤島消失。而堅守在上海的鄭振鐸,被迫依賴一間寺廟的倉庫,繼續古籍搶救使命。在《鄭振鐸傳》裡他曾這樣感嘆道,“我想以一人之力欲挽狂瀾,誠若愚公移山,夜夜彷徨,不知涕之何從。”

1937年,上海曾有一塊名為“孤島”之地,4年間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我們瞭解,中國的第一部魯迅全集,就是出版在孤島時代,而鄭先生是參與該書的重要組織者。當時,急於印行這樣一套全集叢書,可以說是迫不得以,而為之。其中,一個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保存文化典籍,使魯迅的大量手稿避免毀於戰火或者被日本人搶走。

儘管,鄭先生費盡周折、傾其全力蒐集和保存古籍,但大批古籍仍然難逃兵火之劫,許多經鄭先生之手保存的古籍,也未能倖免。當年,日軍轟炸虹口的當天,他寄存開明書店的100多箱古籍,片紙不存。其中,包括他歷20年心血,蒐集的《詩經》和《文選》。

1937年,上海曾有一塊名為“孤島”之地,4年間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最後,小編引用鄭先生曾經的一篇《燒書記》裡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文中這樣寫道:“天空中到處飄著帶有字跡的焦紙片,我就曾在天井裡面,拾到了好幾張,一觸手便粉碎。我此刻在想,我珍貴的書,能否撿得到一本只有一、二張燒焦的呢?”

1937年,上海曾有一塊名為“孤島”之地,4年間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