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融潮商基因 立足大灣區擁抱創新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王漫琪 陳澤雲

40年,深圳從邊陲小鎮到國際大都市,成為了改革開放的焦點;40年,一批批“拓荒牛”埋頭苦幹,勇立市場經濟潮頭,在新時代踏上特區的新徵程。自深圳蛇口打響“改革開放第一炮”以來,400多萬在深潮汕人和百萬潮商成為推動深圳發展的重要力量。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在新的起點上,以潮商為代表的企業家群體如何續寫春天故事的精彩篇章,創造更多“深圳奇蹟”?羊城晚報記者為此專訪了深圳潮汕商會創會會長、國際潮商經濟合作組織執行理事長、創世紀轉基因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市東方明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吳開松,試圖從潮商的視角中尋找“特區再出發”的答案。

深圳特區融潮商基因 立足大灣區擁抱創新

在深圳創新土壤耕耘多個“第一”

羊城晚報:40年時間,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變成具有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您是深圳特區的第一批拓荒牛,能否結合您自身的創業經歷,談談您所理解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模式”?

吳開松:黨中央作出興辦經濟特區重大戰略部署40年來,深圳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創造了發展史上的奇蹟,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自1978年就來到了深圳,成為參與深圳特區建設的第一批開拓者,可以說是見證了深圳特區40年的發展。

得益於深圳的創新土壤,在幾十年的奮鬥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在文旅領域,創立了第一家集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的東方明珠大酒店;在房地產領域,在深圳黃木崗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外來人員住宅區;在農業領域,研發了全國第一個抗蟲棉轉基因技術,打破了國際上的壟斷。

在我的理解中,個人的成就其實是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深圳特區的發展走在時代前沿,它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很多新問題、新挑戰,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在這個過程中,誰能抓住機會破局,就能創造出新模式。比如黃木崗社區,這個住宅區為剛剛來深圳打拼,買不起、甚至租不起房子的人提供了落腳處,最多時住了有近3萬人,也出了很多人才,這也解決了當時深圳特區面臨的棘手的外來人口管理難題,創造了國內外來人口管理的新模式、新經驗。

“深圳速度”和“深圳模式”的出現,正是由於深圳特區40年來堅定不移改革開放,注重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全面激發了人的積極性、創造性。

建設特區的信仰不能變

羊城晚報:您自身的經歷非常豐富,做過軍人,當過公務員,又下海創業,一手打造了深圳潮汕商會大平臺,是什麼因素促使你做出了這些人生選擇?

吳開松:我出生在汕頭市潮陽區河溪鎮華東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8歲那年,我等來了期盼已久的機會——應徵入伍。在部隊的日子裡,我進過西藏,也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槍林彈雨中衝鋒陷陣。

1980年我從部隊轉業回到地方,在深圳福田區政府部門工作了6年,在有升職處級幹部機會的關口,卻選擇棄政從商。我把公務用車交回給政府,第二天自己買了輛單車,就這樣開始了我的下海經商之路。

為什麼會做這些選擇呢?人的選擇和人生目標是帶著不確定性的,是會一直變化的。在沒有來深圳之前,我的人生理想可能就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能有穩定的收入,能養活自己和家庭。但朝氣蓬勃的深圳,打開了我的視野,拓寬了我的世界,也讓我有了更長遠的人生目標,所以我放棄“鐵飯碗”,選擇發展實業,現在又在深圳潮汕商會、國際潮商經濟合作組織等這些大平臺上凝聚潮商力量,夢想也在一步步變大,深圳給了我施展抱負的空間。

羊城晚報:下海創業後賺了“第一桶金”後,為什麼會選擇在農業領域重新開始?

吳開松:在創業的過程中,我也面臨過選擇,是選擇從事風起雲湧的房地產,還是投身別人覺得“冷門”的農業。最終我選擇了做農業,這是深圳當時的空白行業,我決心要做“大農業”。

這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1992年的全國棉花產量大崩潰給我很深的觸動。當年由於受乾旱、棉鈴蟲害的嚴重影響,重點產棉三省魯豫冀產量銳減,給國家帶來直接經濟損失估計超過100億元,農民收入降低,嚴重挫傷了棉農植棉積極性。這讓我立下志願:一定要把中國抗蟲棉搞上去,打破美國轉基因棉花技術壟斷。

通過10年的攻堅,抗蟲棉技術得到推廣應用與產業化發展,使用創世紀的抗蟲棉種植面積已佔全國的90%以上,有力緩解了棉花生產遭受蟲害的狀況,也開啟了改變中國億萬棉農命運的新時代。

實際上,無論是十年艱苦的軍營生活和嚴格的部隊訓練,還是在公務員崗位或者下海創業,我的身份可能一直在變,但我覺得不變的是信仰,對黨忠誠,始終保持報效國家、建設特區的理想與信念。

立足粵港澳大灣區

推動潮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羊城晚報: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新時期,潮商如何把握機遇,助力深圳跑出邁向全球標杆城市的“加速度”?

吳開松: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重大國家戰略。身處深圳的潮商要敢於作為,發揚特區精神,敢闖敢試,敢於擔當,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在我看來,深圳的發展走到了新的節點,前40年屬於深圳大開發時代,潮商在地產等領域搶佔了優勢,現在,要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契機,與時俱進,積極發展科技和金融,實際上,現在無論是在無人飛機、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仍然有很多潮商在發揮引領作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潮商發展面臨新的問題,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未來是要被淘汰,潮商的視野要擴大,必須創新,管理要正規化,生產要綠色化,要可持續發展。

羊城晚報:深圳正在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推動更高水平的深港合作,增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在推動深圳構建全面開放格局方面,潮商做了哪些努力?

吳開松:近年來,面對新的國際形勢,我和商會同仁致力推動成立了國際潮商經濟合作組織、潮商東盟投資基金等,抓住“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促進潮商資本參加經濟交流、合作與發展。當今世界深度融合與發展,合作共贏成了時代主題,我們要適應新的時代和發展潮流,為國際潮商經濟注入新的動力,為全球潮商打開更開闊的視野、開闢新的發展空間、創造新的輝煌、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推動潮商民營資本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深圳百萬潮商再出發

潮青新一代成生力軍

羊城晚報:潮商是改革開放進程和深圳特區建設和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推動者。在深圳紮根的潮商有怎樣的特點和優勢?接下來他們如何保持這種優勢,您有怎樣的建議?

吳開松:改革開放以後,潮汕人來到深圳打工,有賣菜的,有做工程的,從打工仔幹起,慢慢就發展壯大,現在潮商分佈在深圳的各行各業,高峰時許多市場裡做生意的八九成都是潮汕人。潮汕人坐在一起,就喜歡喝工夫茶聊行情、談生意,潮汕人最大的優勢我覺得就是敢拼搏、善於積累資本,今天手裡有5元,買了秤就可以在市場上做生意,今天掙到的錢就是明天的資本,掙到1000元就買檔口,掙到10000元就買店鋪……潮汕人一直在做明天的生意,潮商的基因和特區的基因相互契合,在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的發揮。

可以說,在深圳的百萬潮商以改革為第一動力,以特區為第二故鄉,把個人事業與祖國發展、特區建設緊密聯繫在一起,把國內外先進理念、商戰經驗、從商智慧帶到深圳,充分發揮特區政策,開拓創新,奮力拼搏,有力推動深圳經濟社會建設,為改革開放事業作出卓越貢獻。

在新的起點上,潮商再出發,更要依靠青年人的力量。2011年,深圳潮汕商會成立了分支機構——青年工作委員會,2013年又發展成為一級社團深圳市潮汕青年商會,目前,深圳市潮汕青年商會已有會員將近700人,並已成立黨委、紀委。潮青新一代要珍惜與感恩國力強盛、社會發展的偉大時代;先做人、後做事,學會與人為善。我們創會這一代基本都六七十歲了,企業和商會的生力軍是創二代、三代,讓年輕人聚在一起,相互學習,迅速成長,以後要多讓潮青會這個新平臺發揮作用。

來源:金羊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